賀捷生在文學之路上艱難求索,終於在近80高齡之時迎來了自己的文學高峰。馬背上顛簸的歲月成為這位女將軍童年最刻骨銘心的回憶,《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2013年)鐫刻著作家自身的生命印記。在賀捷生筆下,殘酷的戰爭既是不得不面對的生活,小女孩的視角和凝練、略帶傷感的筆觸又賦予了文字一種詩意,一種情懷。戰爭的殘酷性通過側面的觀察傳遞出來,動人的細節和孩童的稚嫩與純真更是宛若白蓮般可貴、高潔。
《俄羅斯陸軍腰帶》是描寫軍人精神氣質的一篇佳作。小說取材於一次中俄邊境軍事演習,選取了「陸軍腰帶」這一物件作為牽引點,通過描寫雙方的幾次交集,在對比中表現中俄軍人之間思想、文化、情感的差異,也寫到 了兩國軍人之間從對峙到和解、再到互相認同的過程。中國中校秦衝和俄國上校鮑裡斯都是典型的鐵血硬漢型軍人,他們之間的對抗源於軍人尚武爭優的心理機制,而他們的和解與認同也來自軍人間的惺惺相惜。
侯健飛的《回鹿山》(2012年)寫了「我」對父親這樣一位沒有戰功的老軍人的認識過程,「我」的成長軌跡是印刻在與父親的衝撞和對父親情感的逃離之中的。父親不乏戰功,卻在新中國成立前悄悄回到家鄉,當起了農民。而「我」對這一切並不知情,以年輕人的氣盛和理想鄙視父親的平庸,不理解父親的藥癮。而真相是,父親以一種寬恕的形式對待戰爭,理解戰爭,而選擇獨自承受戰爭帶來的身體傷痛。父親身體力行地為兒子傳遞出人生觀:隱忍、寬容。這既是男人的品格,也是軍人的擔當。遺憾的是,當多年後父親離世,「我」才意識到其價值,父子之間被刻意擱置的相連血脈再一次奔湧起來,而「我」已追悔莫及。作者用情至深,而筆調和節奏卻是克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