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裡張紀中導演說:「現在有很多人帶錢進組,一下就把原來演員的門檻削平了。所以什麼人,現在都能過來演戲,只要有錢就好。」
你看看最近幾年的電影不難發現,演員片酬最高的時間裡,往往是電影最爛的時候。以前,幾百萬的電影投資,演員幾萬的片酬。現在,動輒幾千萬,幾億的經費而演員的片酬也高的佔到總投資的一半。
可是我們的好電影呢?以前,我們以前的電影,電視劇一年出不了幾部。卻每一部都能算得上經典。現在,我們每天都有新的電影,電視劇上映,可是好的作品卻成了鳳毛麟角的稀罕物。
其實,現在的我們找不到拍爛片的理由。我們不差錢設備團隊,國內不夠好就去請國外的。我們也不差人,全國傳媒學院建起了無數所。
而娛樂圈裡的演員,也不似以前演員那般清貧。明星,演員幾乎成了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
以前,拍電影錢是很少的。你看《西遊記》第一次拍因為錢不夠,都沒拍真假美猴王,是在後面第二次拍的時候補的。可是,也不妨礙《西遊記》成了一代經典。
而《上海堡壘》特效團隊世界頂級,可是拍出來的是什麼?是豆瓣評分3分的爛劇,是導演被罵到出來的解釋的尷尬。
以前,條件艱苦,環境惡劣,一群人一個攝像機,排出無數經典。現在呢,房車奢侈,到處都有布景。機位多的無數,演員妝容精緻,可是爛片一部接著一部。
是什麼變了?錢變了,人心變了。錢變多了,也變得的重要了,人心裡也填滿了錢。所以,電影從用來賺錢,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賺錢工具。
很多人疑惑,有錢拍出來的電影不應該更好嗎?其實不是,經典是把賺錢放在後面,資本是把賺錢放進每一個角落。
所以,資本要求電影投資回籠快,那麼電影就會縮短製作周期。資本要求電影有流量,所以那些沒有演技的明星,紛紛站在了男女一號的位子。
錢讓演員的收入高了,讓電影的經費足了,但是同時也讓導演,編劇的話語權少了。當一批外行人掌握話語權時。爛片的數量,也就變得多了起來。
我們不難發現,最近兩年好的電影越來越多,爛片變得沒有以前那麼多了。馮小剛說:「電影的質量,得看觀眾的口味。」
以前《小時代》這樣的電影能買到十幾億的票房,讓很多人投身到了爛片製作。可是《戰狼》能賣到五十幾億,《哪吒之魔童降臨》能賣到三十多億。讓更多的投資人明白高質量才是王道。
所以,我們日益增長的觀影要求會決定市場的淘汰機制。如果你在埋怨爛片,討厭只會摳圖的演員。那麼,一定要學著大膽的說「不」。
因為,我們的厭惡和不買單,真的會讓那些電影人肉疼,而且還能讓他們幡然醒悟。
以前有個時代,電影電視裡的人演技精湛。沒有華麗的特技,更沒有華麗場景。那是呈現出的最樸實的演技。
現在特效無數,攝影機的鏡頭有琳琅滿目。每個演員都頂著精緻妝容,可是演好的卻總是鳳毛麟角。希望有一天,我們看到的畫面,不負裝修考究的影院。不負這個手裡,那張價格不低的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