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有一個網絡流行詞彙:「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不得不說,貧窮,確實會限制了人的想像。
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顛覆了人們對基因的傳統看法:貧窮可以嵌入基因組的大片區域,會在人類基因組中近10%的基因上留下印記。
研究表明,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有關,DNA甲基化在後天形成,是能夠潛在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印記。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託馬斯 · 麥克達德是西北大學溫伯格藝術與科學學院人類學教授、人類生物學研究實驗室的主任,他表示:「我們早已知曉,社會經濟水平對人的健康狀況有重大影響,但還不能確定,為何我們的身體會記住那些『貧窮』的經歷,背後的原理究竟是什麼。研究結果表明,DNA 甲基化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經濟地位和 DNAm 之間的聯繫,符合我們之前的認知。在基因組變化的過程中,那些經歷就像深深的刻在上面一般,甚至還逐漸地影響了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也就是說,先天後天其實也並無差異了。」
他又說:"此結果暴露出了一種潛在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貧窮可以對生理系統及某些生理過程產生持久的影響。"
託馬斯 · 麥克達德說,這一結果意義重大。
我以為,這種披著學術外衣,散布「美國優先」,散布「宿命論」的研究是非常荒謬、非常無恥的。
託馬斯 · 麥克達德想表達的,無非是一個人貧賤還是富有,是由基因決定的。美國人的基因天生優越,永遠無法超越。在託馬斯 · 麥克達德看來,貧窮不僅限制了你的想像力,還限制了你的吸引力、戰鬥力、意志力,限制了你的購買力、影響力、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執行力、公信力、駕馭力、生命力、注意力、理解力,甚至限制了你的免疫力……
一句話,你窮是命中注定。
託馬斯 · 麥克達德披著科學的外衣給大眾洗腦,比宗教洗腦更可怕。
事實確實如此,所以有許多人到了一定年齡,連起碼的一點錢也沒有,還談什麼事業、什麼成就、什麼宏偉大願。我也很欣賞這段話:我們要有一個生活的物質基礎。要有點錢來保護自己的獨來獨往,保護你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隨時不為五鬥米折腰。你要有一點點錢,把這錢藏起來,保護你的自由。
所以有人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確實是萬萬不能的。
有人說我想當數學家、作家沒錢行嗎?事實上,現在從事數學研究、或從事寫作都需要經費,沒有一定的資金你很難有所成就。
一個人沒有物質基礎,是很難生存下去的,雖然現在有人批評拜金主義,試想,你沒有房子,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憑什麼生活?有人說我現在年輕等過些年我就賺了,但請你好好把握現在,如果現在時機好,就現在賺吧,說不定過幾年,你不一定有更好的時機。還有現在還沒成家立業的男女,還是趕快賺吧,為了你將來著想,為了你以後要走的人生路著想,創造物質財富吧,這樣,你可以週遊世界,可以實現理想抱負。要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才能夠說,我一輩子的志願不是吃飽了穿暖了就算了,我還有更遠大的理想呢。
託馬斯 · 麥克達德的「窮命說」,違背了一個常識:
知識改變命運。
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宋濂就是一個典型。
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毫無疑問,是勤奮讀書改變了宋濂的命運。
富而不學,富不久;
窮而不學,窮不盡。
一個人貧窮還是富有,歸根結底,靠的還是自身的努力。倘若相信託馬斯 · 麥克達德的鬼話,只能一輩子受窮。
所以,你應該努力儲蓄抵禦風險的能力,做好這三件小事。
一是積極健身。
身體好,就是了不起的才華,是你最好的不動產,也是家庭歲月靜好的保證。
二是學點醫學常識。
這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卻能避免,把幾十塊可治好的小病,拖成ICU裡的重症病人。
三是努力賺錢。
說錢很俗,但有時候,錢真是有溫度的,可以給你更多底氣。
做好這三件小事,也許不能大富大貴,但你一定不會太窮,不會太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