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大約20年前尚有幾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園林,由於這個平靜的城市慘遭戰爭破壞,這些園林現在是否依然存在不得而知。數百年來,蘇州一直是園林愛好者的活動中心。蘇州的藝術鼎盛時期是在明朝,當時許多著名畫家和詩人在此居住。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文徵明,他後半生都居住在蘇州,時常有學生和朋友來他的畫室聆聽這位德高望重的大師的教誨。這個畫室就位於現在的拙政園。時至今日,拙政園內依然盛開著甚為壯觀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所種。文徵明還以拙政園為題材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蘇州其他畫家無疑也參與了園林藝術的創作,儘管並沒有直接的歷史證據流傳下來。值得補充的是,明朝末期最具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石濤不僅是畫家,也是園林設計者,但他的作品不是在蘇州,而是在揚州。
如前所述,蘇州的園林藝術在畫家聚居於此時發展到全盛,並一直保持到後世。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蘇州聚集了大量學者和畫家。而在現代,畫家們的作品呈現出混合形式,應用在其他事物中,如專門開設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校舍為大型仿古建築,位於滄浪亭中。建築內部結構對比鮮明,部分畫家使用西方技法創作油畫,部分畫家則遵循中國傳統技法。
蘇州地圖。
有幾座蘇州古典園林從前是貴族府邸,現在是半開放的,人們可以付費參觀,其中包括留園、拙政園、西園和滄浪亭。而另一些園林則需要通過私人引薦才能參觀,比如獅子林、顧家花園(怡園)和網師園。每座園林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和環境,但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組成元素非常相似,因此很難用寥寥數語清楚地描述其各自的特徵。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時光的流逝中逐漸縮小,裝飾的細節也被苔蘚覆蓋。
若想進一步熟悉這些園林的特點,下面一位蘇州文人所言值得了解:
應當了解歷史背景,應當以平和接納的心情進入園林,應當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園林的構造和布局,因為不同的部分並非隨意組合,而是像對聯(在音韻和內容上相對應的兩句話)一樣經過仔細斟酌置於園中。當一個人對表面的形式或事物理解透徹以後,就當努力探索園林的精神內在,嘗試理解掌控自然並使園林融入其中的神秘力量。
獅子林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它最初屬於寺廟(後來成為居所),大約1342年由高僧惟則創建。相傳,惟則之前曾居於天目山的獅子巖,因此他想將新園林命名為獅子林。於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惟則挑選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其中至少有兩塊形狀像坐著的獅子。在合適的光線下,這些石頭確實很像長著鬃毛低頭向前的獅子。一些自然形成的獅子石分布於蒼松之間的小丘上,與其他形態各異的石頭競相爭奇。另一些石頭則被置於水中,在水面上倒映出各自的形狀。它們的形狀讓人產生聯想,使參觀者為之著迷,規模之大也讓人印象深刻。堆著石頭的小山被建成「大山」的樣子,有的還有洞穴和隧道。蜿蜒的小路越過或穿過「大山」,通向河邊精緻的拱橋,那裡假山堆積,形似珊瑚礁。
(獅子林)如同坐獅狀的巨石。攝於1918年,當時園林正在改造。
(獅子林)水塘和大假山。
(獅子林)梅花形門洞近景。
這座園林在歷史上可能經過不止一次的改造或修葺,因為這裡的石頭相比其他蘇州園林,造型更為誇張。這樣一來,整個地面就像一座小山,流水、古樹環繞,光影交織形成特殊的裝飾效果,這一特點在倪瓚的著名畫作《獅子林圖》中得以重點體現。這幅畫因其中有大量題款,幾乎已經成為歷史文獻。從畫中內容來看,這座園林最初可能還種了竹子和多種喬木,繁茂的枝葉在低矮的茅屋和靜思亭上方舒展。石頭、樹木和建築的比例與現在大不相同,如今的建築已不需要在樹下尋求保護,而是蓋起了寬大的屋頂,像大傘一樣撐在高空中。
(獅子林)花窗。圖中動物為仙鶴。
(獅子林)花窗。圖中動物為鹿。
(獅子林)有頂走廊的鐘形花窗。
(獅子林)有頂走廊的紫藤圖案花窗。
留園位於閶門外,建於16世紀,後來的主人姓劉,由此而得名「劉園」。19世紀時,這座園林被一沈姓人家購得,名字卻依然保留,只是將原來的劉姓改為發音相同的「留」,這樣也更加符合園林的本意—為人們帶來平靜和愉悅。新主人做了很多擴建工作,使留園成為整個蘇州面積最大、主題最豐富的園林。但是,園子的主人似乎太過追求園林構造的有趣多變,石頭、樹木、藤蔓、亭子以及不同形式和裝飾的建築,不同的主題擁擠在一起,以致細節不能夠清楚地展現,組合在一起顯得十分雜亂。這是園子給人的主要印象,尤其是夏季到來,樹上長滿葉子的時候。年初時,虯曲的樹枝在天空中顯出清晰的輪廓,紫藤還沒有那麼繁茂,要辨認出連續的平面和不同的組成元素就會容易些,而且它們也會映在水面上。
(留園)一座兩面都裝有透明玻璃窗的建築。它在庭院的另外一側。後面牆上的四幅畫分別代表著四季,畫下方為一張榻,榻的前方放著一張寬扁的腳凳。畫面右側是大理石圓桌。
(留園)內院一處用於品茶、彈琴的建築。
(留園)一處休息的地方——濠濮亭。
(留園)一個院落的花壇。這個花壇厚重堅固,上面裝飾著二龍戲珠的圖案,裡面種著富貴之花牡丹。這個院落的湖石比較大。
平靜的湖面在這裡至關重要,它形成整體布局的主題。這可不是一般的園林水塘,而是一個真正的湖,沙嘴和植被豐富的島使其變得多樣。岸邊停著幾條船,可隨時劃到湖心島。彎曲的岸上高高低低地堆著崎嶇不平的石塊,在凹凸不平的地方,明顯的輪廓映襯在白色的牆面上;在凹陷或平滑的地方,有古樹的枝幹遮擋,枝葉幾乎觸及水面。岸邊能看到白色建築的正面,門窗上有砌磚做成的裝飾柵欄。這些建築確實有梁柱結構,但完全被裝飾地面和白色牆面所覆蓋,構成了連續的背景,仿佛水墨畫的留白區域。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看到前景是水,背景是白牆。
留園不遠處是西園,現在是寺廟園林,但最初(即明朝時)是一家貴族宅邸西邊的花園(顧名思義)。後來花園被捐給附近的寺廟,但寺廟和園林都在19世紀60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到毀壞。雖然建築已經重建,但園林依然不完整,光禿乾涸的兩岸間有一個大湖,看起來平淡無奇。缺失的不僅是豐富的植物,還有與水相互映襯的中空彎曲的石頭。失去了這些基本要素,中國的園林看起來多麼空洞乏味!
(留園)裝飾著花窗的另外一條走廊。花窗下的湖石、卵石鋪就的地面與上方灰瓦屋頂的色彩十分和諧。
(留園)八角形花窗,嵌入扇子的形狀。
(留園)常見的八角形窗戶。
拙政園於16世紀初由王家所建,位於蘇州東北部的一個古寺舊址。建立之時或建成後不久,文徵明在此居住,創作了一系列畫作,後來被製成木版畫,但這與地形無甚關聯。清朝初期,拙政園屬於陳家,但在1679年被當地政府接管。拙政園可能也是由此而得名,意即低效的政府或愚蠢的官員。
拙政園舊址八旗會館中的月洞門。
(拙政園)起伏的雲牆上的月洞門。
1747年,據乾隆皇帝的翰林院編修沈德潛創作並刻在樹幹上的題詞,蔣棨將園林修復一新,由拙政園更名為復園(修復後的園林)。當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大量廳、廊、亭、臺、山和湖。作者寫道:「丁卯春,以乞假南歸,復遊林園,覺山增而高,水浚而深,峰岫五回,雲天倒映。堂宇不改,而軒邃高朗,若有加於前;境地依然,而屈盤合沓,疑新交於目。穠柯蔽日,低枝寫境……主人舉酒酌客,詠歌談諧,蕭然泊然,禽魚翔遊,物亦同趣。不離軒裳,而共履閒曠之域;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回憶初遊,心目倍適,屈指數之,蓋園之成已四五年於茲矣。」將此園命名為復園,蔣棨希望以此表明,他不僅想恢復園林昔日的美麗,而且非常重視祖先在此遺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和好的文學標準。
(拙政園)折橋。長長的折橋下原本是一片水塘,而今繁茂的植物取代了水。
(拙政園)乾涸的水塘旁邊的亭臺。
然而,這座園林似乎命運多舛,原址受到侵犯,隨後逐漸衰落。19世紀時,這裡成為滿族軍隊的指揮官總部。滿族實行八旗制度,因此這裡被稱為八旗會館。後來,這裡曾歸私人所有,太平天國時期又被太平軍佔領。再後來,這裡不僅是省衙門,也是滿族的會場,其中一個最古老的亭子就是他們的會館。
園林及其中的建築歷經變遷,有過多種用途。儘管從未被摧毀,但也從未被完全修繕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而園林繼續衰落,無人過問。建築幾近坍塌,野草叢生,幾乎長滿了水塘和水渠。儘管如此,部分園林依舊風景如畫。雖然衰敗遮掩了園林的美麗,卻未完全毀壞其最初的風採。
從外面穿過大門,沿一面高牆走幾步就來到了園林入口。這是一個橢圓形的門洞,門旁有株古老的紫藤,可追溯到文徵明時期。再往裡才可真正稱之為園林,形態各異的石塊堆成迎客石。從這裡開始,參觀者可以沿著不同的方向繼續漫步。大塊的石頭擺成曲折的人行橋通向遠香堂。旁邊是南廊,大荷塘現在已經成了一片綠色的窪地,另一邊幾座建築的名字充滿詩意,如雪香雲蔚亭(可能指的是從這裡看到的獨特景象)、秫香館、梧竹幽居、荷風四面亭等,然而有一些已經名存實亡。一個僻靜的角落裡種著橘樹和枇杷樹,旁邊是以前的畫室。據蘇州地方志記載,文徵明和友人曾在此聚會,比賽書法、繪畫和詩歌。
近幾十年來,拙政園逐漸衰落,無人過問,腐朽破裂的地方沒有人去修復。但也正因如此,真實的環境才得以保留,園中瀰漫著一股偉大而真實的氣息,這種古樸使人信服,令人著迷。蘇州南部的網師園規模要小得多,給人的印象也截然不同。與其他蘇州古典園林相比,網師園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現代氣息,因為園林內現在仍有人居住。
據記載,這裡可能在宋朝時就有園林,但當時的園林與現在究竟有多少相似之處已無從查證。這座園林在18世紀時因其華麗的牡丹而聞名。這裡的牡丹可與揚州的相媲美,而揚州正是當時中國的花園城市。
網師園中心部分。景物以小湖及湖岸為中心,四周建築面向小湖,長廊依湖岸巖石曲折迂迴。
(網師園)殿春簃的最深處後院一角。
網師園規模不大,但是有一種深邃、神秘和不可捉摸的神韻,特別是樹木繁茂的時候。小水塘是這裡的中心,周圍有石塊、古樹、橋和長廊,就像林中的水塘一樣。這裡幾乎沒有多餘的空間,有些地方的樹木穿過廊頂或者石頭,伸到水中,支撐著水上的橋或亭子。湖岸是園林的構圖中心,周圍的建築隨湖岸的形狀錯落分布。後面主要是牆和居住區,看起來似乎並不重要,至少從美術的角度上來說是如此。然而,在空間充足的地方,這些建築就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這樣一來,在僻靜的角落裡就可以看到,幾塊石頭堆在古樹周圍,旁邊是開著白牡丹的花壇。這個花壇從突出的涼亭或有棚的平臺上可以看到,在溫暖的季節無疑是一處勝景,儘管不如夏天可以在其中用餐的水上亭子那麼吸引人。這裡可以欣賞到水面上的光影變幻,魚兒在擺動的荷葉下悄悄地遊動,不必擔心受到打擾。不過,這種園林最好是在春天觀賞,那時樹葉已經長出,木蘭和果樹也已經開花,華麗變幻的倒影美得無法形容。
另一座現在仍有人居住的蘇州園林屬於顧家。這座園林相對較新,建於19世紀70年代,創建者顧鶴逸是現任主人的祖父。顧鶴逸遵照醫生的建議到蘇州休養,專注於園林,這座園林由此而得名「怡園」。怡園包括幾處安靜的角落、小路,以及其他適合散步和冥想的地方。為了讓這個地方有趣而豐富,主人顯然費了不少心力和財力。對於西方的參觀者來說,設計者似乎對某些地方過多的假山和擁擠的樹木感到愧疚。在這些混雜的奇石和樹木之間很難完全看清景色,但似乎也不該完全看清。這樣的園林應該因其豐富和變幻令人著迷,而非因其井然有序。中間的水塘是園子突出的主題,其中有魚和荷花,對面是高聳陡峭的假山和各種各樣的樹木。春季,各種花卉競相開放,非常迷人。我在3月中旬來參觀的時候,李花和山茶花已經開過了,但是其他眾多樹木,如杏樹、桃樹和木蘭正開著白色和粉色的小花,開滿枝頭的花朵遮住了光線。葉子還沒有完全展開,但矮楓樹已是紅色,柳樹染上了淡綠,成熟之後顏色還會變深。每棵樹仿佛都在以自己的旋律、聲音和色彩迎接春天。白色的紅頂鷺使畫面更有生氣,它們在假山之間漫步,看起來就像乾隆時期的宮廷裝飾畫。
遊人在怡園的留念照。像這樣的園林,給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奇石和樹木。它旨在通過豐富和變幻來吸引人,而不是任何顯而易見的設計。
(怡園)花園局部。後面為住宅。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並未使蘇州園林的藝術熄滅。近幾十年來,人們努力修復破敗的舊園林,還建了一些新園林。在這些重建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季玉的振華女校。我去參觀時,學校還是一片平地,沒有任何山丘起伏,植物稀少,也少有人跡。但其中確有一塊非同尋常的園林石,這種類型的園林石現在再也找不到了。
滄浪亭建於宋朝,近代經歷了改造。它在歷史上屢次遭到摧毀,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19世紀70年代,滄浪亭得以重建,1927年又在此建立美術學校。園林因此免於被徹底毀壞,但仍舊遭受了很大不幸,因為園林中美麗的建築已被帶有仿古柱廊的大型宮殿所取代。這座園林的突出特點是有一條河環繞。河上有一座橋,通向拱廊,替代了普通的圍牆。
(滄浪亭)開敞的長廊。現在是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所在地。
滄浪亭。黃仲衡攝影。
八角亭。
花窗與藤條。
1935年,我在蘇州參觀的新式園林採用傳統風格設計,使用了大量石頭和流水。由於樹木尚處於萌芽狀態,因此形態豐富的石頭令人印象深刻。新式園林給人的總體印象與古典園林別無二致,但石頭成堆顯得很單調,失去了豐富的表達性,顯示出想像力的缺乏。
明朝以後,蘇州作為繪畫和園林藝術中心的重要地位逐漸降低。18世紀初,繪畫和園林藝術的中心開始向其他城市轉移。
內文對頁圖如下
140多張罕見老照片
找尋遺失在西方72年的蘇州園林
附贈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