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巴塞小星星達人:
點擊上方藍字「巴塞電影」→主頁右上角菜單欄→設置星標→★
首先梳理一下三季美劇《雙峰》和兩本《雙峰》圖書的時間線。
《雙峰》的前兩季,講述的是1990-1992年,發生在雙峰鎮的一起殺人案與隱匿在殺人案後的一系列神秘事件。
《雙峰·第一季》(1990)
《雙峰》第三季則講述了2017年,FBI探員庫珀「重新回到」雙峰鎮之後所發生的故事。
《雙峰·第三季》(2017)
《雙峰:神秘史》講述的是1957年到2016年發生的故事。
《雙峰:神秘史》
而這一本《雙峰:最終檔案》的時間線索則被拉到了2018年。
《雙峰:最終檔案》
應該說,馬克·弗羅斯特的這兩本書是美劇的一個擴充。其本身並不是美劇的文字版,而是展現整個《雙峰》故事美學與神秘世界觀的「文字補充」。
之所以說其為「文字補充」而不是小說,則是因為在文本呈現上,馬克·弗羅斯特脫離了小說的一般寫法,用「檔案」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整個故事。
整個「文字作品」,沒有一般意義上小說的開頭、高潮和結尾,而是18份來自FBI探員TP的秘密檔案。
讀者本人就是FBI的局長,擁有解讀這些檔案的唯一閱讀權。
這18份檔案看上去毫無關聯,但在事件細節和人物關係上,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尤其是和美劇中的那些人物相若的「調查筆記」,更是一個接一個地填滿了美劇的「坑」。
在這些文字中,馬克·弗羅斯特把雙峰鎮上每一個角色的結局默默寫完,並且還把美劇中尚未展開的謎團做出了引申和詳述。
因此,讀者無論看不看美劇,都可以在書中找到一定的「閱讀快感」。
這種快感來源於一種探索未知和神秘的過程。很可能這種探索是漫無目的的,也是沒有結果的,但它滿足了人類「探索」未知和神秘的本能。
馬克·弗羅斯特
就好像馬克·弗羅斯特本人所說:
「奧秘是生命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其中的原因如下:
奧秘會引發驚嘆,而驚嘆會通向好奇,好奇會轉而為我們的欲望孕育土壤,讓我們去追尋自己是誰,或者是什麼的真相。」
在弗羅斯特的創作中,神秘主義一直都是不變的核心——這不僅僅是指作品的價值觀念,更是他所採用的形式。
假若《最終檔案》被寫成一本標準意義上的小說,即使它不精彩,也會是堪讀的,但無法成為承載「神秘主義」的「神秘文本」。
而寫成18份絕密檔案,在某種意義上,避免了「18線故事結構」所引發的閱讀障礙和門檻;又在另一層面上,人為地營造出了「神秘主義」的氛圍。
假若用普通文本來敘述這18個故事,那麼需要一個極其龐大的文字量,並且還要在故事中進行大量的「埋線操作」,才能體現出弗羅斯特枯蓬斷草般安排情節的技巧。
與此同時,這還要求讀者需要有一個過目不忘,明察秋毫的閱讀能力,才能從紛繁的文字量裡讀出弗羅斯特埋下的暗線與人物和線索的互文互動。
而將這些故事變成18份「檔案」,則免除了一大堆敘述和閱讀上的難題。弗羅斯特只需要給出一份「總結陳詞」,在限定的文本體例內,寫明白事件的經過、調查過程和最終結果,就完成了敘述。
其實,故事還是那些故事,內容還是那些內容。只不過換了一個表達形式,就洗汰了人們對「讀書」的期待與設想。在這一點上,《最終檔案》走的比駁雜、花哨的《神秘史》要更遠、更徹底,也更加純粹。因此,它帶來的閱讀感受,也更加直接和明確。
相比較來說,《最終檔案》的格局比《神秘史》要小一些。
畢竟《最終檔案》的時間跨度沒有《神秘史》那麼恢弘與長久。而且《最終檔案》更加貼近於美劇,而不是展現弗羅斯特那神秘主義的世界觀。
這兩本依附在《雙峰》周邊的書籍,都是弗羅斯特在電視劇的拍攝間隙創作的。
換而言之,這兩本書,是依附於他撰寫的《雙峰》劇本而存在的。本身就是對他自己作品的補充和說明。
這裡,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雙峰》到底說了一個什麼故事。
在表面上,它講了一個FBI探員調查一樁案件的前前後後,但在更大的時空概念以及《神秘史》的提醒下,我們知道,林奇的這個故事,講述了遠古時期,宗教和邪教的鬥爭;啟蒙時代,共濟會和光照派的戰爭;以及,現代,科學與黑魔法的角力。
受限於電視劇的時長、成本和表現手法,大衛·林奇的「試聽語言版本」沒能全然地體現出弗羅斯特的設計和設想,所以他只能自己拿起筆,把《雙峰》的前前後後全部落實到文字之上。
宏大的歷史框架和山舞銀蛇,原馳蠟象般的想像力,體現在了《神秘史》裡。
而給美劇做一個總結,讓每個角色都擁有從前、現在和未來,都有一個結局,則是《最終檔案》的任務。所以,這本書的原名叫做The Final Dossier。
這表示著,《雙峰》在第三季和這本書中,終於有了蓋棺定論的「結束語」。
並將「巴塞電影」微信公眾號設為星標
截圖發送到後臺
附上「姓名+聯繫方式」
巴塞君會選擇三位觀眾獲得
《雙峰:最終檔案》一本
獲獎者會在明天中午公布在評論區
@Movie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