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2021-01-10 傳說中的白開水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金色的秋風送走炎炎夏日,斷斷續續大半年之久,《日瓦戈醫生》終於要看完了。

電影還沒有看,不過,據網上評論,有個老先生說,「1992年春節前,朋友給了我電影《日瓦戈醫生》的錄像帶。我和妻子在大年夜的深晚觀看錄像帶。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老外婆及母親此時都已入睡。三個多小時的片子讓我們泣不成聲。」

小說的主線圍繞著日瓦戈醫生的一生來寫,20世紀初期,蘇俄大革命的歷史背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女人是冬妮婭、拉拉。關於冬妮婭,他的父親是莫斯科農業教授,日瓦戈父母早早去世,算是教授的養子,和冬妮婭青梅竹馬,後來大學畢業後,兩人結婚,在亂世中先後生了兩個孩子。小說裡關於冬妮婭的筆墨不多,雖然是大小姐,但天性純正善良,面對動蕩遭遇,願意付出辛勞,賢妻良母,沒有過錯。

拉拉,就複雜得多。從某個意義上,小說出現的三個男人,與她的情感糾葛更像是故事的主線。她是作者帕斯捷爾納克的情人原型,小說中的拉拉與作家的真實經歷有較大的相似性,相信,很多的情感也是作家本人的真實感受。大多數人,可能更關注小說的社會意義:一個獨特的視角對20世紀前期俄國歷史所作的一種回望,並對這一歷史過程進行反思。我覺得這裡面揭示了男女情感的秘密。如果這樣認為,拉拉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日瓦戈只是拉拉豐富情感經歷裡相對純粹的一段。

科馬羅夫斯基,拉拉母親的情人。身份是律師,用不道德的手段積累了財富,在同16歲拉拉的接觸中,發現了拉拉靈魂深處的虛榮和放蕩。表面上,拉拉處於被控制、被引誘的地位,但就反覆的糾纏中,他也受拉拉的控制。拉拉內心也飽受掙扎,曾自問「難道人們相愛,就要受屈辱嗎?」但看過小說,我想誰都不能否認,拉拉自始至終最愛的人,就是這個男人,雖然這種愛有些扭曲,順從和依戀,但生活中真有不扭曲的愛嗎?

日瓦戈是個知識分子,純粹的無政府主義者,在時代的大洪流中無力抗拒,但他是並不糊塗。日瓦戈從遊擊隊逃出來以後,在拉拉住所裡,發現很多物質都是當地名人桑傑維亞託夫提供的,對兩人的關係開始懷疑,拉拉不是普通女人。書中很隱晦,但十有八九是真的。當科馬洛夫斯基回到西伯利亞,說可以帶著日瓦戈和拉拉逃到遠東的時候,日瓦戈斷然拒絕了。事實上,到了遠東,拉拉和科馬羅夫斯基結婚了,後來再被科馬羅夫斯基拋棄。

帕斯捷爾納克一心想寫出亂世裡的「傾城之戀」,但最終還是敗給了複雜人性。這裡我要插一句,凡是指責別人自私的人,其本人也大抵是自私的。事實上,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範柳原和白流蘇幾經輾轉,各懷心思,各自顛沛流離之後,終於要準備結婚了。真實生活的張愛玲和胡蘭成何嘗不是如此。但我深信,張是深深地愛著胡的,才能低到塵埃,永遠寬容。拉拉的正牌丈夫,安季波夫,就是生活中的老實人、接盤俠。

他們的結合,從拉拉的同學之口,說出,是出於理智而不是愛情。婚後,拉拉向丈夫坦白了以前的過往。痛苦的安季波夫把所有的仇恨瞄準了舊制度,成了殺人無數的紅軍政委,最後被清算自殺。一個單純上進的男人,因為婚姻的不幸,嗜殺成性,墮入深淵。

對於革命。日瓦戈醫生,「能堂而皇之說出要改造生活的人,必定從沒真正認清生活的本質。即使他們活了很多年,見過很多事,但他們從未親身感受過生活的呼吸,觸摸過他的心跳。」 生活並不是一塊等待他們去塑造的原料,他們卻妄想雕琢它,改造它。如果你真的了解過,就會發現生活是一套會自我更新的法則,它時刻在經歷成長和蛻變,這過程不是什麼理論就能說明白的。

生活是如此,情感也是如此。

(文:uuuuuccccc)

相關焦點

  • 電影課6: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但李恩所展現的壯觀的革命場景,只是拉拉和日瓦戈的愛情故事的背景。李恩重點要講述的是一個凌駕於革命背景之上的愛情故事。壯闊的革命事件和場面,只是起烘託作用的穿插和雜耍。李恩在讀完帕斯捷爾納克的原著後,曾如此總結:「《日瓦戈醫生》的故事十分簡單,一個男人娶了一個女人,但卻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 關鍵在於不要讓觀眾們譴責這一對情人。」(Stephen M.
  • 《日瓦戈醫生》和它背後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是冷戰時期最為著名的蘇聯小說,這本「污衊十月革命」的「反動小說」在西方出版後的第二年,作者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事大大激怒了克裡姆林宮,視之為西方世界的「惡毒攻擊」。然而此書在蘇聯批得越臭,在西方越香,其英文版一上市就把「小妖精」《洛麗塔》拿下,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
  • 【影評】《日瓦戈醫生》:歷史洪流中的永恆愛情
    毫無希望地,我愛著你; 並且因思愛成病。 ——帕斯捷爾納克《曾經想過》            影片敘事大氣磅薄,講述的是俄國大時代變革時期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情感糾葛的故事,其錯綜複雜的離合經歷讓人唏噓不已。
  • 日瓦戈醫生——被拋棄的諾貝爾獎
    我讀的一本書--《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他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部作品,該作品曾經被封殺了30年,因為小說中講的是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尤利·安德列維奇·日瓦戈,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出生於西伯利亞一個相當有錢的實業家庭,父親是個紈絝子弟。在日瓦戈很小的時候,他遺棄了妻子,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據說他在國外把錢財花得精光,從一列奔馳的火車上跳下自殺了。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護下成長,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響,後來成了傑出的作家。
  • 至愛書 | 《日瓦戈醫生》
    作為一個深度的語義癖患者,我從來不會從「拉拉」讀出別的意思:唯一的指代,就是《日瓦戈醫生》的女主角。唯一的。這種唯一,也算一種個人的政治正確吧。日瓦戈和拉拉,前後相遇五次,頭兩次是童年,第三次是在軍醫院裡,日瓦戈同拉拉聊時局,他說,整個俄羅斯像是被掀了蓋子,所有人都暴露在了天空之下,所有人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後,「我作為一個男人,真想加入到這場革命的洪流之中,但我又擔心眼前的你的安危。」拉拉抬頭看他,忘了手上的工作,不知不覺把衣服燙壞了。拉拉不久就回老家去了。
  • 話劇《日瓦戈醫生》首次來華演出
    《日瓦戈醫生》:俄羅斯文學中的不朽史詩話劇《日瓦戈醫生》根據世界上最著名的俄羅斯小說之一——《日瓦戈醫生》編排而成。西方的蘇俄文學專家們把這部小說稱為「一部不朽的史詩」 「開啟俄國文化寶庫和知識分子心扉的專門鑰匙」。1958年,前蘇聯偉大的詩人、散文作家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憑藉該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不僅在於它波瀾壯闊的故事背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刻畫感情時真摯細膩的筆觸,更在於它對於時代洪流中個人命運的展現與探討。
  • 李大興: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永遠的日瓦戈醫生文/李大興一 在愛樂人群裡有一個很流行的遊戲:假如你被流放到一個孤島上,只允許你帶一張唱片你會帶哪一張?我曾經讀到一篇文章,作者說他會帶大衛·奧依斯特拉赫1955年首演的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協奏曲。
  • 日瓦戈醫生事件
    1937年10月28日,在他兒子三歲的生日聚會上,秘密警察帶走了皮利亞尼克。當時的賓客中就有皮利亞尼克的鄰居和好友帕斯捷爾納克夫婦。皮利亞尼克後來被控以一系列反蘇聯罪名,於次年4月被處以極刑。《日瓦戈醫生》可以說是冷戰時期最出名的蘇聯小說,曾以多種文字出版,在許多國家成為暢銷小說。在小說出版後的第二年,作者帕斯捷爾納克被授予了諾貝爾文學獎。
  • 【經典】關於電影《日瓦戈醫生》
  • 赫魯雪夫時代,小說《日瓦戈醫生》海外出版的坎坷故事
    很多人知道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還有一篇赫魯雪夫時代的帕斯捷爾納克(以下簡稱帕氏)的《日瓦戈醫生》也獲得了該獎。這篇小說在國內不允許出版,而是首先在義大利出版後獲獎的。作者和作品的坎坷故事令人心酸。(更深刻原創-公/眾&號:醉翁隨筆帕氏是前蘇聯作家、詩人、翻譯家。
  • 《日瓦戈醫生》完整劇情介紹,及創作背景等
    他也成為諾獎歷史上唯一一位不僅未曾因獲獎而取得榮譽,卻反而招致屈辱和災難的作家。《日瓦戈醫生》也一度被禁止出版。直到作者去世20年後,蘇聯才逐步為其恢復名譽,並且肯定《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版《帕斯捷爾納克傳》小說故事發生於沙俄時代後期,經歷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俄國內戰、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二戰……橫跨45年,寫盡俄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繼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後,惟一一部能夠在精神上具有如此廣闊和深刻氣質的不朽史詩,並在1965年被大衛·裡恩拍成電影《日瓦戈醫生》。
  • 日瓦戈醫生扮演者奧瑪·沙裡夫去世,享年83歲
    日瓦戈醫生扮演者奧瑪·沙裡夫去世,享年83歲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15-07-1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
  • 《日瓦戈醫生》:雪和泥的春天
    《日瓦戈醫生》裡有一章叫「粘滿白糖的花楸樹」,講日瓦戈被擄至遊擊隊後到脫險的經歷,標題意象裡甚至加入了味覺。花楸樹長在遊擊隊營地所在的高坡下,落滿了雪,遊擊隊員要突出白軍的包圍,那些中了彈的遊擊隊員,血流在雪地裡,凝固成土,眼望著似乎甜絲絲的樹,人的氣息慢慢地從他們漸漸暗淡的眼神裡消散。
  • "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 譯者藍英年結緣青島
      今年是小說《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國內首個中文譯本30年全新修訂本。《日瓦戈醫生》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捷爾納克的巔峰傑作,他說,「通過這部小說,讚頌那時的俄羅斯美好和敏感的東西。」
  • 《日瓦戈醫生》是中情局「攻擊」蘇聯的「武器」嗎
    當年,《日瓦戈醫生》意文版問世,很快又出了英、德、法文版。《日瓦戈醫生》在蘇聯國內沒人看過,可人人喊打,但在西方成為了廣受歡迎的暢銷書。    因擔心蘇聯國內會對伊文斯卡婭和帕斯捷爾納克迫害或批判,1958年瑞典文學院給帕斯捷爾納克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隻字未提《日瓦戈醫生》,只是表彰其「在當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述文學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 《日瓦戈醫生》:有一種追求叫「日瓦戈精神」
    《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它被認為是俄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另一部用廣闊的題材書寫歷史的偉大史詩。它幾乎涉及了20世紀前50年俄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觸及了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哲學等一系列問題,寫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 ​郭松民 | 也談批判《日瓦戈醫生》的教訓
    考慮到《日瓦戈醫生》曾經被西方用來作為與蘇聯冷戰的重要武器,這一事實本來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與警惕才對,孰料有人竟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解讀。按照他們的說法,當《日瓦戈醫生》在西方出版並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蘇聯國內對《日瓦戈醫生》的批判,反而「讓自己在盟友和世界上可能同情蘇聯的國家和人士中聲名狼藉」,蘇聯「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也「付諸東流」。
  • 《日瓦戈醫生》| 這麼倒黴都怪諾貝爾獎
    其中有一個倒黴的蘇聯藝術家叫鮑裡斯·列奧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在20世紀上半葉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但是山河不太平的年代,有才華也是一件憂傷的事情。像他的小說《日瓦戈醫生》和小說中的主角那樣,生不逢時。
  • 鐵木瑣記 | 「日瓦戈醫生」 - 愛情的兩種痛苦,「成長」與「老去」的不同
    【與「活著」的比較】大概1998年左右,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們七八個剛到斯坦福不久的中國同學,一起擠在一間小小的研究生公寓客廳裡,拿著 VHS 的錄像帶,看葛優(飾演徐福貴)和鞏俐(飾演家珍)主演的影片 「活著」。女生們都看哭了。男生們也好幾個強忍住淚。看「日瓦戈醫生」,讓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兩部影片好多的類似之處。
  • 《日瓦戈醫生》:妻子情人相互欣賞。寒冷世間,唯有真愛傳遞溫暖
    在日瓦戈的一生裡,有過兩個女人——妻子湯婭和情人拉拉。這兩個女人都深愛著他。並且,在這兩女人之間,也相互包容和欣賞對方。由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獲諾貝爾文學獎小說《日瓦戈醫生》改編的同名電影不愧於是一部經典大劇。在這部電影裡,現實的無情與人間的真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我們在為劇中人物絕望的命運所唏噓的同時,更為他們之間的至情至愛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