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興: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2021-01-11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二湘的十一維空間,ID:erxiang11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

電影《日瓦戈醫生》劇照

其深邃與幽微首先是通過個人的困境、生命的無力感、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及挫折顯現。

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文/李大興

在愛樂人群裡有一個很流行的遊戲:假如你被流放到一個孤島上,只允許你帶一張唱片你會帶哪一張?我曾經讀到一篇文章,作者說他會帶大衛·奧依斯特拉赫1955年首演的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協奏曲。有相當一段時間,這張唱片也是我的首選,我曾經在北美冬夜聽著它寫了一首題為「漫長的冬天」的詩:

不要說春天已不遠

雖然今日晴朗

冬天並不曾過去

一代精英還沒如金斯伯格予言

奔向墳場

只不過深陷霧霾

我曾那樣嚮往南方

卻半生徘徊在雪中小路

腳印丈量

夢與現實的距離

電子眼冷靜注視

失憶的遊客喧囂

蕭士塔高維奇小提琴協奏曲裡

有撕帛的聲音

如果只能帶一本小說的話,我很可能會選擇《日瓦戈醫生》。我是淚點很高的人,而且越是煽情的文字越不會被感動,可是《日瓦戈醫生》那安靜的筆調每次讀時都讓我莫名其妙地傷感。初識帕斯捷爾納克,是從家裡一本1959年中蘇關係尚未破裂時跟著老大哥搖旗吶喊的內部批判文集。若干篇上綱上線的大批判文章後,約一半篇幅是供批判用的《日瓦戈醫生》節譯。文閣時家裡的書櫃被貼了封條,巨大的叉字和高壓的氣氛讓我好幾年只能夠隔著玻璃看柜子裡一排排的書名。1970年搬家的時候,書一摞一摞被母親用報紙包起來。搬到永安南裡以後,很多書依舊隱藏在報紙裡。所以我雖從小被譽為「吃書的孩子」,還是時不時能夠從家裡的犄角旮旯找出些沒有讀過的書。

有一次打開書櫃,在已經排好的一排書背後,發現一個紙包,打開來有幾本書,我都沒有讀過,其中一本就是《日瓦戈醫生》節選本。嚴厲語氣的背後,這本書倒也透露了那段史實: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不久遭遇圍剿,

他不願離開祖國,被迫選擇發表公開信辭退獲獎,不久即患癌鬱鬱而終。很多年以後,我了解到他不僅因為不肯liu亡,更是為了他心愛的奧爾嘉·伊文斯卡婭免於迫hai。然而幫助他把手稿傳到國外出版的伊文斯卡婭最終還是躲不過牢獄之禍。

據說拉拉身上就有奧爾嘉的影子,日瓦戈醫生死後拉拉對他告別時的話在遙遠的七十年代讓我淚流滿面:「我們又在一起了,尤羅奇卡。上帝再次讓我們重逢……你的離開,我的結束,有某種巨大的、無法取代的東西。生命的謎,死亡的謎,天才的勉力,質樸的魅力,這大概只有我們倆才懂。」那時我還是個少年,並不理解只有歷史與愛情才具備這種宛如撲面而來的錢塘潮水壓倒一切、令我畢生難忘的力量。

五十年代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之一是「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六十年代隨著反修防修、中蘇交惡,這句話迅速被埋葬。我們幾代人成長的社會環境,有前蘇聯深深的痕跡,不僅是社會結構與體制,更深層的是語言觀念、思維方式以至於個人心理上的自我束縛。也因為如此我們對前蘇聯文學很容易親近。年紀其實不老的網友數帆老人,曾經相當詳細地記述了1949年後的蘇聯文學閱讀史,其中的絕大多數作家,70後以降都不知道。

隨著蘇聯的消失,其文學作品也就成了過眼煙雲。曾經在蘇聯主流媒體推崇下風行一時的作品,如今乏人問津,就連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愛倫堡的《人·歲月·生活》,現在知道的人都不多。大抵文學若時代烙印太深又沒有穿透人性的力量,就難免浮雲的命運;避重就輕乃至是粉飾昇平的,在某個時代拐點更難免速朽。

數帆老人枚舉的蘇聯文學作品數量之多,令人瞠目結舌,絕大部分出版在五十年代。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研究統計,感覺上只怕比其他國家的翻譯作品總和加起來都要多。難怪一代人的閱讀記憶不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卓雅與舒拉的故事》,加上國產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紅旗譜》,革命教育就這樣浸進潛意識之中。

我小時候是文閣時期,這些書都成了毒草,一代兒童沒有書可看,能夠半地下找到的,大多數還是這些書。我是非常幸運的,跟著兄長很早就讀過《帶星星的火車票》、《解凍》、《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而且接觸到俄羅斯的傳統,從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然而直到八十年代,有幾人知道俄羅斯曾經有過一個璀璨的「白銀時代」,卻在前蘇聯時期被人為割斷?尤其是那些詩人的名字:曼德爾海姆、茨維塔諾娃、阿赫瑪託娃,他們的遭際無一不令人扼腕:或死於流放,或在大清洗中不知所終,或精神分裂。幾代人的底色,是革命文學加蘇聯文學,再以內部發行的灰皮書黃皮書方式零星接觸西方文學。

這一情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知識結構破碎的由來,隨著歲月流逝,其潛移默化與見識思維的混亂日漸凸顯。新月派詩歌被批判、九葉派詩人大多改行,俄蘇詩歌只知道普希金、馬雅可夫斯基,革命詩歌的誇張泰半來自俄語譯本。我們僅僅由於孤陋寡聞,才錯覺得那就是全部。

前蘇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圖片來自網絡

2008年,北島兄贈我《時間的玫瑰》,其中有關帕斯捷爾納克一篇尤其傳神。在芝加哥寒冷的二月,讀《二月》令人憂傷:

二月,墨水哭泣

在悲聲中敘述

當轟響的泥漿

點燃黑色的春天

……

融雪處露出黑色

風被尖叫聲犁過

越是偶然就越是真實

痛哭著寫成詩

在這裡「黑色」、「尖叫」是具撕裂性的象徵,「越是偶然就越是真實 」則是點睛之筆。同為「白銀時代」人的帕斯捷爾納克能善終其實是偶然與相對幸運的,他先得到布哈林賞識,後來可能因為翻譯過喬治亞的文學作品,得以逃過史達林的大清洗,活到了解凍時期,否則就連《日瓦戈醫生》也沒有了。雖然晚年因《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受批判,但畢竟赫魯雪夫時代不會把他投進監獄,頂多調動些年青人在他家門口鼓譟示威,讓敏感的詩人整日不得安寧。帕斯捷爾納克去世後,千萬民眾自發湧至,李赫特、尤金娜專程來為他彈琴送別。

索忍尼辛在破除前蘇聯的謊言方面居功厥偉,然而也正因為此,他更多是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批判者。與索翁不同,在帕斯捷爾納克那裡,文學更多是一個自給自足的世界,提供一個與現實疏離從而敘述真實的視角。其中的深邃與幽微首先是通過個人的困境、生命的無力感、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及挫折顯現。這一切都具有深刻痛苦的特質,然而內心的燭光從未熄滅。帕斯捷爾納克不以小說著,然詩人文字別具凝練之美。

《日瓦戈醫生》甫出即獲諾貝爾文學獎,為該獎史上僅見,決非因為作者早在中年即是名滿歐洲的詩人,更非如前蘇聯所想像的那樣出於冷戰需要。即使讀的兩個譯本中文都頗值得商榷,即使可能還是從英譯本轉譯的,也能讀得驚心動魄:「他左邊太陽穴下面的雪凝聚成紅塊,浸在血泊中。四外噴出的血珠同雪花滾成紅色的小球,像上凍的花揪果。」

在我看來,《日瓦戈醫生》裡的人物也極具歷史象徵意義:日瓦戈對現實的迷茫彷徨、對美與變幻的敏感、游離於動蕩時代之外的清醒與理想主義精神的混合、在暴力、愚昧與權力面前的無力感,堪稱白銀時代俄國知識分子精神如詩如歌的寫照,在經歷戰爭、目睹慘劇、失去愛人後,在史達林鐵腕統治下的前蘇聯,倒斃街頭是一種很自然的結局。

拉娜的美麗溫柔、和愛情以及其它美好事物一道,不能見容於人世間,在安葬了愛人後,消失在遠方的集中營。然而尤讓人悲從中來的是結局:日瓦戈的朋友米沙和尼基爾大清洗劫後餘生,在二戰中成為軍官,邂逅洗衣女孩丹尼婭,閒聊之間發現她就是日瓦戈與拉娜的女兒,在流浪俄羅斯中長大,而丹尼婭對自己的身世及父母一無所知。

與人物眾多、基於史實的《古拉格群島》不同,《日瓦戈醫生》是一部多少有一點夫子自道的作品。這裡沒有揭露歷史真相與批判的使命感,而是內斂感傷的敘述,僅此而已:「歷史上這種事已經發生過幾次了。高尚的、理想的、深沉的變粗俗了,物質化了。這樣希臘成為羅馬,這樣俄國教育變成俄國革命。」

頗具諷刺性的是帕斯捷爾納克在寫這部小說時其實滿懷希望:「儘管戰後人們所期待的清醒和解放沒有伴隨著勝利一起到來,但在戰後的所有年代裡,自由的徵兆仍然瀰漫在空氣中,並構成這些年代唯一的歷史內容。」然而《日瓦戈醫生》在祖國出版要等到作者辭世三十年後。

《日瓦戈醫生》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七月中旬讀到一條消息,著名埃及演員奧馬爾沙裡夫逝世。我想起1982年,那時候留學生裡很少有人擁有錄像機,來自臺灣的同學廖兄年長几歲,不僅有錄像機,還娶了一位家政系畢業的美麗夫人。他和我幾乎一見如故,經常招呼我和另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兄去他家,先品嘗嫂夫人的手藝,然後看電影或者打麻將。

我就是在他家的15寸彩電上第一次看到沙裡夫主演的《阿拉伯的勞倫斯》,那應該是我最早看到的西方大片之一吧,當時感動得不得了。所以一兩年後,發現他還主演了《日瓦戈醫生》,立馬就租了錄像帶來看。1965年底上演的《日瓦戈醫生》應該是沙裡夫的巔峰之作,他因此獲得金球獎。

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日瓦戈醫生》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1966年大獎授予了如今家喻戶曉的《音樂之聲》。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鐵幕那邊的故事,是不會像愛情加英雄主義的音樂劇那樣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

很難想像沙裡夫這位英俊瀟灑的演員竟然還是一位橋牌高手,《芝加哥論壇報》副刊八九十年代那些每日一小篇的橋牌文章,部分就是他撰寫的,我剛來美國時沒有橋牌打,時常讀那些文章解渴。這個埃及人在英國導演根據俄羅斯小說改編、演員和場景全部在蘇聯以外的電影裡大放異彩,如今人們說起日瓦戈醫生多半是他在電影裡戴皮帽、鬍鬚上落滿雪花的形象。

一般說來,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多半以犧牲語言、壓縮情節為代價,《日瓦戈醫生》也不例外。原著裡富於思考的段落和詩意象徵的語言,電影無法表現,眾多的人物也不得不割愛。為了電影敘事的氛圍,增加了尋找不知所終的丹尼婭,對她回憶日瓦戈醫生的結構。故事性自然是更完整了,但是也就無可避免地故事大於思想,大於批判性。

不過電影的魅力畢竟無遠弗屆,能夠抵達大多數人心靈的還是故事與畫面。半個世紀後電影《日瓦戈醫生》也成為經典,經典到在每個郊區小鎮圖書館都可以找到這部電影。我在世紀末曾經離群索居,某個雪夜閒來無事,就去借了《日瓦戈醫生》。看完以後,並沒有像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那樣熱淚盈眶,我已經不再年輕,不再容易被故事打動,而是望著故事背後的西伯利亞遠方,感受雪夜的悲涼。

幾年前開始收集黑膠,在舊書店裡,看見《日瓦戈醫生》電影音樂黑膠,欣喜地買了下來,當年獲得奧斯卡獎的配樂,的確百聽不厭。不過很快我就發現,《日瓦戈醫生》電影音樂的黑膠遍地都是,只要一美金就能買到品相很好的,而且幾乎沒有人買。在陽光明媚的秋日下午,走出唱片店,車流熙熙攘攘,想像著此時此刻,莫斯科與北京的街道,也是天空晴朗,一片祥和。日瓦戈醫生仿佛已經很遙遠,在八月末的電車上,一陣雷聲後,他掙扎著,然後倒下,和他的時代一起。

相關焦點

  • "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 譯者藍英年結緣青島
      今年是小說《日瓦戈醫生》完成60周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國內首個中文譯本30年全新修訂本。《日瓦戈醫生》是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捷爾納克的巔峰傑作,他說,「通過這部小說,讚頌那時的俄羅斯美好和敏感的東西。」
  • 日瓦戈醫生事件
    在「日瓦戈事件」中起了關鍵作用的費爾特裡內利,雖然是意共黨員,行事卻十分獨立,一旦認識到《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他請來的翻譯對他說「不出版此書將是對文化的犯罪」,他堅決拒絕了蘇聯當局停止出版的要求。1957年11月,《日瓦戈醫生》義大利語版面世了,立刻成為暢銷書。
  • 電影課6: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Page 153)李恩如是將《日瓦戈醫生》在銀幕上演繹為了類似《飄》一般的,以宏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來烘託的愛情故事。《日瓦戈醫生》一書的背後,有著沉重的現實。李恩的電影《日瓦戈醫生》改編於帕斯特納克的同名原著《日瓦戈醫生》。該原著曾在全世界引起過轟動,很像是一個政治傳奇。帕斯捷爾納克的原著,出版於1957年。
  • ​郭松民 | 也談批判《日瓦戈醫生》的教訓
    考慮到《日瓦戈醫生》曾經被西方用來作為與蘇聯冷戰的重要武器,這一事實本來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與警惕才對,孰料有人竟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解讀。按照他們的說法,當《日瓦戈醫生》在西方出版並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蘇聯國內對《日瓦戈醫生》的批判,反而「讓自己在盟友和世界上可能同情蘇聯的國家和人士中聲名狼藉」,蘇聯「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形象」,也「付諸東流」。
  • 《日瓦戈醫生》| 這麼倒黴都怪諾貝爾獎
    像他的小說《日瓦戈醫生》和小說中的主角那樣,生不逢時。《日瓦戈醫生》2018年10月20-21日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在三十多年間他留下了長詩《一九〇五年》、《施密特中尉》、《斯佩克託爾斯基》,留下了《在早班火車上》、《雨霽》等大量詩作,以及《日瓦戈醫生》等長篇和短篇小說。
  • 《日瓦戈醫生》:有一種追求叫「日瓦戈精神」
    《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它被認為是俄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另一部用廣闊的題材書寫歷史的偉大史詩。它幾乎涉及了20世紀前50年俄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觸及了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哲學等一系列問題,寫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 《日瓦戈醫生》迎來全新中文版
    本報訊(記者 韓亞棟)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全新中譯本《日瓦戈醫生》,已於本月面市。資深翻譯家白春仁和顧亞鈴再度攜手,參考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原著,對他們在198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老版本進行了耗時近三年的精心修訂。
  • 電影《日瓦戈醫生》
    幼年喪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飾)被過繼給母親的朋友,自此與繼母一家的小女兒冬妮婭一同成長,並順利修完醫學專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醫生
  •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經典】關於電影《日瓦戈醫生》
  • 話劇《日瓦戈醫生》首次來華演出
    [摘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俄羅斯話劇《日瓦戈醫生》,於10月20日、2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與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聯合主辦的俄羅斯話劇《日瓦戈醫生》,於10月20日、21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在3小時的演出時間裡,演繹了一曲命運與愛情的悲壯長歌。
  • 日瓦戈醫生——被拋棄的諾貝爾獎
    我讀的一本書--《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他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部作品,該作品曾經被封殺了30年,因為小說中講的是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在一戰時期,日瓦戈是有抱負的好青年,在學完醫術後,他當上了一名醫生,本來他就是想憑藉一己之力去救死扶傷的,結果卻深深感受到沙皇統治的腐敗。隨著二月革命的爆發日瓦戈開始旋轉跳躍,期待著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
  • 【影評】《日瓦戈醫生》:歷史洪流中的永恆愛情
    但事實難料,最後他們相遇在邊遠的農村,短暫的纏綿依然是他們再度分離永恆的記憶。      當無賴的律師維克多遇到拉拉,他只看到肉慾和佔有;當偏執的帕薩遇到拉拉,他只看到反抗和追求;當詩人日瓦戈醫生遇到拉拉,他看到了絢爛的夏天和陰霾中綻放的陽光。
  • 《日瓦戈醫生》是中情局「攻擊」蘇聯的「武器」嗎
    《日瓦戈醫生》中譯本問世時,此書的義大利文本、英文本、法文本都早已出版,在世界各地擁有大批讀者,其作者帕斯捷爾納克更在此書出版後不久獲得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可是,直到中譯本誕生十多年後的1980年代末期,《日瓦戈醫生》才第一次獲準以帕斯捷爾納克用以寫作的母語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公開發行。和世界上很多超越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一樣,《日瓦戈醫生》從創作到出版、流傳,經歷了重重阻難。
  • 美國電影《日瓦戈醫生(1965)》原版高清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義大利 / 英國語言: 英語 / 俄語 / 法語上映日期: 1965-12-31(美國)片長: 197分鐘又名: 齊瓦格醫生 / 日瓦格醫生 / 齊瓦哥醫生   劇情簡介:  幼年喪母的日瓦戈
  • 【名著版電影】《日瓦戈醫生》(在線播放)
    《日瓦戈醫生》01《日瓦戈醫生》02《日瓦戈醫生》03《日瓦戈醫生》04    幼年喪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飾)被過繼給母親的朋友,自此與繼母一家的小女兒冬妮婭一同成長,並順利修完醫學專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醫生。
  • 顧劍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至愛書 | 《日瓦戈醫生》
    作為一個深度的語義癖患者,我從來不會從「拉拉」讀出別的意思:唯一的指代,就是《日瓦戈醫生》的女主角。唯一的。這種唯一,也算一種個人的政治正確吧。日瓦戈和拉拉,前後相遇五次,頭兩次是童年,第三次是在軍醫院裡,日瓦戈同拉拉聊時局,他說,整個俄羅斯像是被掀了蓋子,所有人都暴露在了天空之下,所有人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然後,「我作為一個男人,真想加入到這場革命的洪流之中,但我又擔心眼前的你的安危。」拉拉抬頭看他,忘了手上的工作,不知不覺把衣服燙壞了。拉拉不久就回老家去了。
  •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金色的秋風送走炎炎夏日,斷斷續續大半年之久,《日瓦戈醫生》終於要看完了。電影還沒有看,不過,據網上評論,有個老先生說,「1992年春節前,朋友給了我電影《日瓦戈醫生》的錄像帶。我和妻子在大年夜的深晚觀看錄像帶。
  • 《日瓦戈醫生》和它背後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是冷戰時期最為著名的蘇聯小說,這本「污衊十月革命」的「反動小說」在西方出版後的第二年,作者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事大大激怒了克裡姆林宮,視之為西方世界的「惡毒攻擊」。然而此書在蘇聯批得越臭,在西方越香,其英文版一上市就把「小妖精」《洛麗塔》拿下,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