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所有玩摩託車的騎士們,不僅僅被日漸狹小的環境擠壓著,同時頭上還有摩託車13年強制報廢的緊箍咒,甭管騎士購買多貴多好的摩託車,按照規定,13年後就不能再上路,而被強制報廢。
強制報廢的初衷
汽車曾經也有強制報廢的年限,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摩託車的13年強制報廢還存在著。
那麼為什麼存在這種強制報廢的規定呢?從表面的初衷看,強制報廢是為了不讓有安全隱患的摩託車上路,是為了保護安全。
但是13年的時間規定,說明了我們的產品質量不好,過了13年就會很容易出問題,所以需要強制報廢,這種規定,既是為了安全,同時也顯得很簡單粗暴。
強制報廢帶來什麼?
人類的行為動機,會受到制度的影響,同時很多行為也是制度下的適應反映。
13年的強制報廢制度,讓生產和開發國產摩託車的廠家,在產品質量上,不用擔心太多問題,只要不太離譜,能夠讓產品熬過13年即可,不必考慮太久年限的使用問題,說白了,就是不用把質量做得太好,可以把成本降低很多。
如果真的沒有13年的強制報廢,那麼摩託車的很多零部件的耐用度,就要求非常高,例如關鍵的軸承,很可能需要進口,成本就會增加很多。這是廠家應對13年報廢的行為動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甚至質量。
從用戶端來看,因為有13年的強制報廢制度,導致了用車時間的減少,也就是最多只能使用13年的時間,也就是增加了用戶的總用車成本。
所以,對於摩友們來說,買太貴的摩託車就顯得不值得,特別是昂貴的進口車,越貴用車成本就越高,畢竟它們都要平攤到13年裡面去。
因為很多國外並沒有13年的強制報廢規定,所以一些進口摩託車質量過了13年依然非常好,被強制報廢,讓用戶心疼,也是一種浪費。
強制報廢讓國產車有競爭力了嗎?
成功強闖市場,有兩個關鍵的因素起作用,一種是性價比,一種是產品質量。
如果產品很有性價比,也可以具有競爭力;再者,如果產品質量很好,也會擁有市場。13年的強制報廢保護,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國產車在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時,在產品質量上卻顯得用心不足,那麼製造精品的可能性就降低。
歷史上,國產摩託車曾經利用性價比,搶佔過東南亞市場,後來又被日系品牌,利用產品質量搶奪回去,說明性價比可以獲得一時之勢,但是產品質量才是市場長久穩定的保證。
正是因為強制報廢,國產車也非常懂得,所以在出口時做一種標準的產品,內銷的產品又是另一套標準的產品,以應對不同環境的競爭。在海外上,我們也主要是搶佔低端落後市場,而不是發達成熟市場,因為我們國產摩託車的質量和技術,還不足以和國際大廠正面硬剛。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摩託車取消13年強制報廢制度,會發生什麼?國產摩託車會更有競爭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