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臺灣社會學大佬為什麼不讓學生來念研究所?

2021-02-14 社會學吧

位身高一八六公分,站在人群中總如一根瘦竹竿,形象鮮明的「臺灣最高的社會學者」直言,2008年金融海嘯後,青年失業率攀高,勞動市場變動愈來愈大,讓他意識到必須採取行動。當時,陳東升在社會學界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就是「趕學生,要學生不要來讀研究所」。


社會學老師狂想 一堂課改變臺灣

文 / 李映欣

當你以為社會系學生不是在學理論,就是上街抗議時,一位社會系教授下定決心開辦一門非傳統創業課,讓社會企業在臺灣遍地開花。

臺中火車站前,沒落舊城區的日式洋樓裡,三年來,多了一份青春洋溢。由臺大社會系畢業生邱嘉緣與臺大財金系畢業生張佩綺創辦的社會企業共同工作空間「好伴」,已成為臺中市長林佳龍眼中,推動中區老城再生的關鍵紐帶。

鏡頭轉到臺北,在寸土寸金的大安區,五間不同的老公寓成了臺大地理系畢業生王維綱的共生公寓「玖樓」。「玖樓」想打破資本主義的所有權霸權,讓有特殊專長的人,可以用低房租住進高價地段的房子,創造出新的「居住」價值。

臺中、臺北,將近兩百公裡的距離,背後卻有一條共同的臍帶──他們都是臺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的學生,也都修了同一堂課:「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

「這堂課是鼓勵學生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創業,」陳東升說。

過去,「創業」是商管學院才會出現的名詞,但這堂開在社會系大四的選修課,開課兩次,總共六十個學生,卻已創造出超過五個社會企業。

當外界仍把社會系貼上「抗議系」的標籤,陳東升為何會想開創業課?

這位身高一八六公分,站在人群中總如一根瘦竹竿,形象鮮明的「臺灣最高的社會學者」直言,二○○八年金融海嘯後,青年失業率攀高,勞動市場變動愈來愈大,讓他意識到必須採取行動。

行動派的社會學家

當時,陳東升在社會學界做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就是「趕學生,要學生不要來讀研究所」。

這位擔任過國科會人文社會處處長,已是臺灣社會學界大老的學者,當時擔任臺灣社會學會會長,他要求學會調查社會學博士生畢業後的出路,結果發現,在少子化海嘯中,將有大量博士失業。

陳東升不但把結果披露出來,還直接告訴學生要「想清楚」,若真心喜歡學術再來考研究所。之後,博士生報考人數果然大減。

可是,已經踏進社會學領域的學生呢?他們的出路在哪裡?陳東升開始問自己。

陪學生走「最後一裡路」

陳東升說,當時臺灣開始出現「社會企業」的概念。「社會企業」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但是有其商業模式,能夠自給自足。

而社會學家賴特的學術巨著《真實烏託邦》,提供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解方,也給了陳東升開課的靈感。

經過三年的準備,二○一二年春天才正式開課。他將這堂課開在大四下學期,定調為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哩路」。

「整合前面三年半學到的東西,去思考你對什麼有興趣,發展一個經濟模式取得資源,穩定地做下去,」陳東升說。他希望學生結合自身興趣與專長,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也能養活自己。

在社會系,這是堂數一數二的重課。三個學分,但學生每周得花六小時上課、討論,課後還得再花時間提出實作與解決方案。課程負擔很重,卻還是有三十個學生選課。

擔任這門課業師的臺北設計之都項目執行長吳漢中認為,這堂課對全校開放,是告訴所有臺大學生,你可以來社會系學習如何用自己的專業改變社會。

「平時在一百個人裡面,你也不見得找得到一個創業夥伴,但在這堂課,你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陳東升說。

但這堂課不只對學生而言不容易,對陳東升亦然,「老師開這堂課,是把自己推入火坑了,」吳漢中說。

不像許多學界大老忙著搶經費,以握有權力、分配資源為樂,陳東升跳入的火坑,一方面自己要研發新課程,還要把自己身邊的資源、人脈分給學生。例如,找慕哲社會企業創投提供十萬臺幣的「試做基金」。

邱嘉緣、張佩綺是陳東升這門課的第一屆學生。畢業後花了一年籌備創業,陳東升在這一年就跟他們開了四十六次會。這些投入創業的學生,幾乎人人與陳東升保持良好聯繫。「修這堂課就是終身保固啦!」陳東升半開玩笑地形容。

問他為什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推學生一把」?「因為我已經看破了,臺灣的僵局靠上位的人沒辦法解決啦!改變要靠年輕人啦!」陳東升曾經告訴一位朋友。

改變臺灣,不用分學科

身邊親友談起這位「高人」,形容詞不脫: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勇於任事。出身臺中沙鹿的他,還有位有名的小學同學——前立委顏清標。陳東升為何會投身於改變社會?

陳東升的三哥、臺大機械系終身特聘教授陳炳輝說,在地方上擔任代書的祖父,從小對他們施行嚴格的家庭教育。

小時候,祖父要求他們六點起床,做完早操之後要打掃,而且是掃馬路跟清水溝,讓他們體會到,自己之於社會有一份責任。「像水溝不清就會堵塞啊,你就要把這些問題處理掉,」陳炳輝說。

陳東升讀大學時,遇到中美斷交與美麗島事件,這兩件歷史大事對他產生衝擊。

當時臺大門口有各式各樣的舞臺,新生南路上面都是民主廣告牌,人山人海,「你就覺得你應該要做點事情,」陳東升回憶說。

爾後的美麗島大審,更給陳東升帶來震撼與疑惑,「他們說要了解自己的社會,這哪裡有錯,而且還被判死刑?」他說。

經歷威權體制下的歷史事件,加上對「現實世界」的興趣,讓大學念公共衛生的陳東升,到美國轉念社會學博士。

在陳炳輝眼中,陳東升比起其他兄弟,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而且會解決問題。

陳家一門學歷都高。除了陳炳輝,二哥陳培哲更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肝臟權威。陳炳輝說,弟弟從小就面臨來自哥哥的壓力,「所以他要學會如何處理壓力,而且找出自己的路。」

陳東升當年退伍、準備出國讀書,家中的衛浴生意因第三次石油危機而嚴重虧損。他陪著父母度過龐大的經濟危機,學會不逃避問題、努力找解方。

這樣的性格使他的學術研究,一路都緊密跟著臺灣社會變遷發展,思考如何解決當代問題。

剛回臺灣,陳東升就著手研究財團跟地方派系開發都市空間時,如何透過地目變更獲取驚人利益;後來研究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前後出版《金權城市》與《積體網絡》。

「這兩本學術著作都是臺灣重要且具開創性的研究,」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說。

之後,陳東升開始研究並推動「審議民主」,「解嚴之後,代議民主的施行出現了很多問題,那怎麼解決問題?就要從直接民主著手,」他認為。

為何要選擇差異這麼大的領域?陳東升大手一揮、拉高音量說,「那是你用學科去分的啦,從愛臺灣的角度來看,哪有什麼議題很廣!」

為臺灣社會企業育苗

這幾年來,陳東升把重心放在青年處境,陪著學生找到目標與熱情。

正在準備創辦社會企業「益益」的學生周家緯形容,「跟老師見面,就像是找醫生回診。」

「老師在社會學界的成就已經很高了,但他也會說,社會學就是要實踐才能解決問題,」周家緯說。

四年來,陳東升的學生逐漸開枝散葉。「好伴」經營共同工作空間,同時也培育青年創業;王維綱催生「玖樓」,周家緯準備創辦「益益」,他們的同學汪曉薇加入苗慄南莊「老寮」背包客棧等。

去年修課的學生,畢業後則創辦了探討糧食浪費的「格外有意思」、經營「種田換宿」的「苑子裡的慢生活」等團隊。

有趣的是,第二次開課也同步在好伴直播,陳東升等於加開了一個「遠距教學班」。他的作為,也得到社企界的肯定。

活水社企開發創辦人陳一強形容,這堂課是「社會企業的加速器」,透過課程,同學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並連結社會資源,如創投、校友人脈等。

「我們需要很多有潛力的社會企業,才能打造一個生態圈,而陳東升老師在做的事情就是育苗,」陳一強說。

「老師常說,這個生態圈如果運作起來,臺灣就不得了啦!」周家緯說,陳東升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化解學生在實作過程中的疑慮與不安,點燃他們心中的光。

當大家仍把社會系與抗議連在一起,陳東升的心願是,往後再有人問他,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在做什麼,他希望這個答案是「創業」。

「不見得是創一個企業,而是你為自己創一個『志業』,」他補充。


本文來源於臺灣《天下雜誌》。

相關焦點

  • 周末人物 九把刀:能念社會學的人,一定聰明絕頂
    此後進入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臺灣網絡作家、導演。九把刀著有言情、恐怖,超能力等多種類別的作品。由他編劇或執導的電影作品包括:《愛到底》(2009年,導演:九把刀、方文山、陳奕先、黃子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導演:九把刀)。《殺手歐陽盆栽》(2011年,導演:李豐博、尹志文)。
  • 社會學類:不學社會學,何止是少賺了一個億
    錢途無量這件事,在社會學專業的學生身上,毫不誇張。 這一講我們開始介紹社會學的就業情況。不可否認,在社會科學類的專業中,社會學的就業狀況總體並沒有金融、會計之類的熱門專業樂觀,但在詳細介紹社會學的就業去向之前,我們仍然想給大家畫個餅。既然社會科學專業的整體就業形勢已然如此,不妨多考慮一下社會學類專業,或許會有幾十億的大機會等著你。
  • 孫中興,講「愛情社會學」的老頑童
    「愛情社會學」的選課學生接到第一份作業時,常有點摸不著頭腦。臺北市有兩個地方香火很盛,分別是霞海城隍廟和龍山寺的月老神龕。每天來此上香「拜拜」的人絡繹不絕,祈求早日遇到對的人。學生一來月老廟,便被這場景吸引了,乾脆也上炷香、磕個頭,有時還會碰到拿著喜餅回來還願的人,感謝月老牽線成功。廟裡統計過還願人數,便掛起牌子:配對成功率40%。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介紹 專業實力: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蘇國勳研究員、楊宜音研究員、陳嬰嬰研究員以及原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雅林教授等國內著名學者領銜學科發展,專業教師主要畢業於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名校,高水平科學研究成果在黑龍江省高校和工信部高校中居於領先地位,社會學學科整體水平處於全國高校前列
  • 臺灣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碩士--申請總結
    這兩天剛開放今年的臺灣碩博班申請,從豆瓣轉貼過來】可搭配服用:臺灣社會學的年會怎麼開?但其實,可能我的情況真的不具有代表性~~比較少見。總之,有點參考也許有益吧。————Offer:臺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學程(新竹清華)、高雄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上了這個)——為什麼會同時知道兩個offer?(梯隊志願,只能知道一個錄取結果其實,後面會解釋)。
  •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開展...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開展青少年數字生活課題研究成果正式發布 2020-12-2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陸學生: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再去臺灣讀書
    蔡英文政府上臺1年多以來的所作所為,小編相信大家都看在眼裡,這無疑影響到大陸學生前往臺灣念書的大趨勢。但通過小編在與多位正在或者曾經在臺灣讀書、交換的大陸學生交流後發現,臺灣一直以來對陸生的限制,甚至「歧視」才是讓陸生遠離臺灣的深層原因。「三限六不」帶來陰影如果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是「九二共識」,那麼臺灣對陸生來臺的原則就是「三限六不」。
  • 臺灣碩士生「回爐重造」念高職:文憑在手不如一技之長?
    臺灣包袱鋪,別逼我念書!我是只有大學學歷卻既不想進修也沒打算重讀只想安安穩穩「混日子」的大侃子~眼看著「金九銀十」的黃金求職季就要過去了,有多少人成功換了新飯碗啊?話說,現在的求職市場,除了某些特定的工種外,「高學歷」已漸漸有被「專業技能」趕超之勢了,不少年輕人甚至認為「文憑在手不如一技在手」。這不,臺灣就興起了碩士生回頭重讀變「資深」高職生的風潮。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公布擬錄取名單,一個比一個牛,清華學生也落榜
    、博士研究生,看著這樣的科研條件,科研實力,自然每年有大量的學生想要去中科院深造學習,今天我們來看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擬錄取名單,我們來看看我國頂尖的科研院校的競爭是多麼恐怖。這些考生都是來自於國內211、985大學的學生,其中有一個還是來自於英國牛津大學,牛津大學是世界頂尖高校,他們實力也是大家所公認的,牛津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願意來中科院攻讀碩士研究生,也是對於我國科研實力的一種認可,只有實力變強過後,別人才願意過來就讀。
  • 這位復旦的社會學老師,憑什麼靠愛情這一話題刷爆B站?
    她是復旦大學的明星教授,開設了《親密關係》《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等公共選修課,場場爆滿。很多學生排著隊去向她諮詢自己的情感問題。 她的一堂名為《脫單為什麼這麼難》的講座視頻被傳到網上後,直接刷爆了微博,B 站播放量更是高達 120 多萬。
  • 我在B站學社會學 | 2021新年番
    但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特定的學科視角和理論框架,即使是社會學也不例外~1、清華社會學教授談「996加班文化:為何加班成趨勢?p=2【內容簡介】葉啟政,當代漢語學界社會學理論大家。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碩士,美國密蘇裡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學理論、文化社會學。主要著作:《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社會、文化與知識分子》、《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制度化的社會邏輯》、《傳統與現代鬥爭遊戲》、《社會學和本土化》等。
  • 小會薦課 國立臺灣大學公開課:幽默社會學
    不如來看看國立臺灣大學的孫老師的公開課——幽默社會學吧!課程介紹:這是一門極其神奇的公開課,因為你完全可以把它當做相聲來看。每一個瞬間(比如這篇推送裡的)都是一個表情包!你還在惆悵自己情場的失意嗎?你還在孤身一人苦苦等待嗎?你還在一個人去吃飯上課嗎?放心,看了這門課... ...該找不到對象的仍然找不到對象。
  • 法學門類——社會學專業介紹
    二、 為什麼選擇社會學學生通過訓練能夠獲得數據分析能力、對社會問題的洞察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學的想像力;同時,學生的思維會具備批判性、兼容並包又自由獨立,逐漸變得理性和客觀,這些素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 臺灣竹聯幫大佬張安樂為何力挺服貿
    8天前的這個下午,他還安坐在深圳南山區某大廈15層的韜略集團總裁辦公室裡,一副輕鬆自在的樣子,脾氣好得完全不像一個曾經「別人看一眼就會砍人」的黑社會老大。在接受《人物》採訪拍照時,他的助理王苑甚至很調皮地逗他「看我這邊,笑開點」、「想想我剛把你的電腦資料不小心刪了,你做生氣狀」……他也很配合,甚至還有點因為擺不出效果而過意不去的樣子。
  • 我太難了#申請困難戶的巴黎七大社會學專業分享
    hello大家好,先來做個自我介紹吧~ 一年前我通過新歐洲留學了解到了巴黎七大社會學,並在他們的幫助下順利進入了L3階段的學習。 對於這些我原本不抱有希望,因為我是個沒有任何社會學基礎的國內管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
  • 700人搶修的臺大《音樂社會學》到底上什麼?
    當緊接傳出急促的唰唰唰聲時,臺下將近200名學生滿臉狐疑,「這是挽面的聲音,」穿著很文青的臺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在臺上播放各種屬於臺灣庶民文化的聲音。這是臺大一門相當受歡迎的課「音樂社會學」。才剛開學,就吸引將近700人選修,但教室只能容納100多位學生。
  • 臺灣竹聯幫大佬為什麼要感謝毛主席
    但是江南畢竟住在美國,國民黨安全局不可能直接派人去殺,這事就會變成國際糾紛了,再說他們哪敢惹美國。他不便出面,便利用臺灣的黑社會勢力。他吸納臺灣竹聯幫的老大陳啟禮進安全局,為安全局工作,讓陳啟禮派人去殺江南。而陳啟禮其實是一個堅決反獨的人,他覺得江南現在這麼做,寫了蔣經國不好的這本書是背叛了蔣經國,站在了臺獨的一邊。所以讓他去殺人,他就欣然地答應了。陳啟禮覺得這是他應該做的。
  • 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原標題: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9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哲學所」)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研究員給自己的研究生出了一個題目,驗證一個學術假說。
  • 為什麼己經回不去臺灣工作?
    就像對我臉書上的臺灣朋友一樣,老像個孩子,沒有認清現實殘酷,但又羨慕他們傻傻天真。我明白了大陸為何快速崛起,明白了所謂人多競爭大的無奈。更明白了臺灣這幾年的「不長進」,以及──原來從前在臺灣,是這麼幸福。媽媽常碎碎念,你這傢伙抗壓力這麼低,到上海,真的來對了嗎?留在大陸,真的可以嗎?大陸朋友說,為什麼不回臺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