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被教導「北方吃麵,南方吃米」,可能這個結論準確度超過50%,再多也不一定了。我身邊有一頓不吃米就感覺像沒吃飯的北方人,也有三天不吃麵就要哭鬧的南方妹子。天下美食有傳承,米麵已經沒有那麼明顯的分界了。今天,我準備給大家介紹兩位我身邊漂亮的南方妹子(做的一手好面),無論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可以一起來看一下妹子(做的麵食)哦:
蔣勵,浙江人,曾任無國界醫生志願者,《朗讀者》第一期朗讀嘉賓。
今天能邀請到蔣勵寫菜譜實屬難得,因為自從她參與無國界醫生的事跡被爆出來又登上《朗讀者》後,已經徹底變成了一位名人。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低調,我也為認得如此有大愛的朋友而倍感榮幸。(關於她的光輝事跡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蔣勵特別熱衷於做北方菜,尤其是麵食,她朋友圈的畫風經常是這樣的:
抹茶蛋糕:
當然,這麼好的妹子大家也不用惦記了,因為她老公是我同學,倆人夫妻相的水平在我身邊也是無人能超越了:
最後還是回歸今天的正題,來看看蔣勵帶給我們的兩款麵食吧:
1. 和面:麵粉和酵母的比例大致為100比1,即100g麵粉內加1g左右的酵母粉——酵母粉可以直接混到麵粉裡,也可以事先用37度左右的溫水溶解,在和面時再加入。也可以加泡打粉,和酵母粉等量。我麻麻一般還會加一點點白砂糖,據說可以加快發酵的速度。
2. 溫水和面,一點一點慢慢加入,邊加水邊用筷子把麵粉打散,使其成為雪花狀,然後再揉成偏硬的麵團——此時不用追求麵團表面非常光滑的狀態,只要把面揉透了就行。
3. 將麵團放在溫暖處發酵,北方的同學放在暖氣附近即可,南方的朋友們可以充分利用剛加熱完食物的微波爐。
5. 一分為二,擀成厚度適中的麵餅,因為是發麵,不宜擀得過薄,以免把面擀死。在一張麵餅上均勻抹上芝麻醬,根據自己的口味撒上適量紅糖,另一張麵餅上則均勻撒上香蔥和鹽。
8. 將兩個面段摞在一起,中間可以用筷子先壓一下,嫌麻煩就直接拿手指稍微捏扁一點兒就行,然後擰成花卷——怎麼擰都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兩端往下一窩,我家的方法是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面段兩段後,分別往反方向一轉,然後再窩上。
1. 面要稍微和的軟一些,但還是比北方的餡兒餅面硬不少,因為最後要吃餅皮酥脆的口感,揪一個100g左右的劑子。
2. 劑子擀成圓形的餅皮兒,厚度適中,不用和餡兒餅似的那麼薄。
3. 餡兒的構成:肉+筍絲兒雪裡蕻(後者事先炒熟)。
6. 把小包子擀平,擀的時候稍微輕著點兒,別擀破了。
7. 熱鍋,先不加油,烙餅花兒,等到餅皮微微鼓起,再加適量的油——如果先加了油,就烙不出這麼明顯的餅花兒了(請忽略我家這口用了不知道多少年的黑糊糊的鋼精鍋,看得我羞愧萬分,立刻給媽媽下單買了一口平底不粘鍋…)。
8. 小火煎幾分鐘後(具體幾分鐘這事兒靠目測,餅皮厚度和鍋不同,具體時間不太一樣),在餅上戳一個口,一般都在收口那個部位,緩緩倒入蛋液,然後要讓餅轉一轉,好讓內部的蛋液分布均勻。
9. 煎至兩面金黃,即可出鍋,如果覺得油大,可以拿廚房用紙先吸掉一部分油。
Jasmine,四川妹子,之前為我們帶來過自製牛肉乾、水煮魚、川味泡菜。後來在我的軟磨硬泡下時隔數月終於寫出人見人愛的雞蛋灌餅!這麼賢惠的妹子還沒人娶回家麼,我準備多貼幾張照片,喜歡的後臺聯繫我啊,84年處女座,坐標成都~
今年3月我倆一起去了一趟緬甸,深感茉莉小姐的溫和,心靈手巧,替他人著想,還不事兒!
1. 在麵粉裡倒入少量開水,用筷子攪一攪,接著倒入適量涼水,將麵粉揉成麵團,蓋上蓋放一邊靜置半個小時。
2. 適量麵粉加入食用油調成油酥(油酥的狀態要稍微黏稠點)。
3. 將醒好的麵團揪一小塊按扁用擀麵杖輕輕擀成0.5釐米厚度的麵餅後取一小勺油酥放在麵餅上,用包包子的手法慢慢將油酥包在厚麵皮中。
4. 將包好的油酥皮在案板上按壓,接著用擀麵杖擀薄(此步驟尤其注意擀的皮一定要薄一點,並且油酥還不能露出來)。
5. 平底鍋裡放少量油,待油溫8成熱後放入擀好的餅皮,這時候火調成小火,過1分鐘左右餅皮會慢慢鼓起來,接著用筷子戳開鼓起的餅皮,倒入打好的蛋液,開中火,接著把餅翻面煎,待餅煎熟後放盤裡,抹上甜麵醬,放兩片生菜,捲起來,一個美味的雞蛋灌餅成功啦!
最後奉上茉莉小姐的紅唇,感謝大家看到這裡!
如果你有擅長做的菜,也歡迎用圖文的方式投稿給我 75918317@qq.com
喜歡動手下廚?推薦回顧:
相信我的口味,就請點擊「閱讀原文」到我的美食集合店看一看我也會買的好吃的^_^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