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不老騎士》片段▼
Talk 1 這17位來自臺灣各地的老人原本彼此不認識,有的是本省籍、有的是外省籍,各自有不同的職業和宗教信仰,放在大歷史的光譜下,卻又有奇妙的交集。
TALK 2 這些老人既是小孩、也是哲學家。片中一個爺爺曾對華天灝說:「你就是六十年前的我,我是六十年後的你,我看到你就像照鏡子一樣。」
TALK 3 在這些老人家身上,華天灝也看見臺灣社會逐漸失去的人情味。由於他們的人生經驗裡沒有手機和網絡,他們習慣透過直接、有溫度的方式展現對人的關心。
TALK 4 拍片子時華天灝只有26歲,他的想法非常單純,只覺得爺爺、奶奶們很疼愛自己,而他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就憑著這樣的執念一路拍下去。「如果當時有任何雜念,這部片子的情感就『不對了』!」
參加「不老騎士」活動的老人家在旅途中歡呼雀躍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是一句在臺灣流行多年的廣告詞。流行的原因不只是因為這句話好聽好記,而是因為這句話忠實反映了臺灣進入高齡社會後,許多中、老年人對人生狀態的想像與期許。
臺灣是全世界高齡化最快速的地區,有250萬左右的老年人口。高齡社會下的各種議題,包括老齡照護、老年生涯規劃、消除老齡人口汙名等,成為近年來臺灣社會的共同焦慮與難題。
有鑑於社會大眾對於老年人的想像仍然局限於「病」與「弱」,2007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首創了「不老騎士」活動,邀請17位老人參與臺灣年輕人流行的「機車環島」,沒想到活動記錄在2009年剪接成50分鐘紀錄片後引發熱烈迴響,開啟上百場校園巡迴座談,甚至登上誠品書店紀錄片銷售冠軍,劇組因而決定在今年將90分鐘版的紀錄片搬上大銀幕。影片上映短短十天,該片便打破2004年紀錄片《生命》以三個月創下的票房記錄,成為臺灣影史最賣座的本土紀錄片。
紀錄片《不老騎士》導演華天灝
饒舌青年與不老騎士的邂逅
2007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了打破臺灣社會對老年人的迷思,創辦「不老騎士」活動,邀請老年人騎機車環島。原本基金會擔心,老年人對這樣熱血的活動會敬而遠之,沒想到活動開辦後,報名人數遠高過預期。
基金會後來選出17位平均81歲的老人,這17位老人有2位曾罹患癌症、4位需帶助聽器、5位患有高血壓,大多數健康狀況不佳,但都對機車環島躍躍欲試。為了記錄他們的「騎士精神」,基金會同時徵求側拍環島活動的導演,當時入選的人便是前L.A.四賤客成員華天灝。
華天灝雖是影視科班出身,學生時代卻曾闖進演藝圈當歌手。大學時他參加由許常德擔任評審的民歌比賽,深受許常德賞識,成為旗下L.A.四賤客的成員,以」longman」為藝名,和其它團員在2001年發行了一張臺語rap專輯。雖然這個團體已經解散,但當時在臺灣小有名氣。之所以「星途知返」,華天灝坦承是對盜版興盛的臺灣音樂前景不再看好,同時也發現:拍片通常是「一群人」的事,而音樂只要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他希望和更多的人進行互動和創作。
結束音樂生涯後,華天灝專注在影視界耕耘,曾擔任《練習曲》等電影的劇照師,並成立旋轉牧馬工作室。2006年,他看了楊力州拍攝的紀錄片《奇蹟的夏天》,第一次感受到紀錄片的魅力。
華天灝說自己是標準的「好萊塢兒童」,從小習慣好萊塢電影的敘事模式,一直以為紀錄片必定是粗糙、無趣的。《奇蹟的夏天》活潑、逗趣的風格打破他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他因此認為,紀錄片得先要好看、才能夠達到溝通議題的作用。因此,他在爭取不老騎士的拍攝機會時,告訴基金會執行長:「我想拍一部好看的片!」這句話打動了基金會,讓華天灝得到這個拍攝計劃。
老人們交錯的時代剖面
華天灝形容,片中的每一個老人都是「時代的剖面」,這17位來自臺灣各地的老人原本彼此不認識,有的是本省籍、有的是外省籍,各自有不同的職業和宗教信仰,但看似陌生的17個人,放在大歷史的光譜下,卻又有奇妙的交集。
片中的樹發爺爺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曾奉命擔任日本神風特攻隊的教練;德玉爺爺當時則是國軍。兩人在旅途中聊起往事時,德玉爺爺曾笑道:「60年前我若遇到他,我得殺了他……上次見面時搞不好是戰場。」然而經歷60年的家國動蕩,過去他們是戰場上的敵人,如今他們是人生路上的戰友,同以臺灣人的身份環島,讓德玉爺爺摟著樹發爺爺笑道:「我們兄弟一笑泯恩仇!」
將亡妻照片放在機車前環島的桐伯則讓人看見老夫妻的情深意重,同時也體現了白手起家的臺灣小企業主精神。桐伯年輕時窮苦,和太太白手起家開制服店,後來在太太的幫助下成功開了工廠。年輕時桐伯常騎機車載老婆去收帳,一次騎車時,桐伯的太太曾問:「桐仔桐仔,我能讓你載多久呢?」桐伯承諾她:「如果八十歲我還沒死,我一定騎車載你。」沒想到等不到桐伯八十歲,桐伯的妻子就提早離世了。
為了實現承諾,這次桐伯報名不老騎士團,將妻子的照片放在機車前,每日出發前悉心擦拭遺照,還惦記著妻子愛花,常常在機車上插滿鮮花。出發前,劇組曾跟著桐伯到亡妻墳前上香擲筊(道教一種向神靈或已故者問卜的儀式),問太太是否還願意讓他載去環島?結果一舉擲出聖筊,爺爺流著淚堅定地說:「這才是我老婆!這才是夫妻!」在場拍攝的工作人員看著這情深意重的一幕,也跟著在鏡頭後哭成一團。
談紀錄片的拍攝倫理
除了記錄動態活動的困難,如何在拍攝過程中降低老人家的心防也讓華天灝花了不少心思。片中的老人們一開始對鏡頭都不太自在,華天灝因此循序漸進,一開始只敢問一些日常問題,有時甚至不拿攝影機,藉由不斷聊天,慢慢和老人們建立默契。他形容:「爺爺們不是在跟攝影機講話,而是在跟拿攝影機的人講話,你建立的關係會決定他們在鏡頭前的樣子。」
華天灝也花了一些心思拿捏拍攝倫理。片中的不老騎士團團長清炎爺爺年輕時是個警察,自命一生都是人民保母的他,是個極度認真負責的長者。然而環島第一天,87歲的他身體就出了狀況送醫院。到醫院時,負責任的清炎爺爺對於耽誤行程自責不已,在病床上不斷掉眼淚。
當時華天灝擔心鏡頭會讓病中的團長受辱,不敢直接將攝影機帶進病房。經過許久的觀察和探問後,他才慢慢將鏡頭移進病房,在不傷害團長尊嚴的情況下,讓觀眾看見清炎爺爺令人心疼又敬佩的精神。
以「老」為鏡可以長智慧
華天灝說,社會大眾總將老年人定義為沉悶、無聊的一群,然而這次環島讓他發現,老人們因為青年志工的陪伴,加上結交來自不同生活圈的同齡朋友,所展現的活力遠遠超過一般年輕人。他因此認為只要社會願意給老人家空間,老人們可以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朝氣。
華天灝也形容這些老人既是小孩、也是哲學家。旅途中,老人們常常像小孩子一樣,遇到想堅持的事,會很任性地鬧脾氣,到遊樂場和海邊時,比年輕人玩得還瘋,有的還愛偷吃冰淇淋。但很多時候他們又像哲學家,對生死和名利的態度豁達淡泊。片中一個爺爺曾對華天灝說:「你就是六十年前的我,我是六十年後的你,我看到你就像照鏡子一樣。」這個「對鏡」的過程讓華天灝體會到過往難以領略的生命高度,這也成為他後來面對各種執念時,最有力的警醒。
在這些老人家身上,華天灝也看見臺灣社會逐漸失去的人情味。由於老人家的人生經驗裡沒有手機和網絡,他們習慣透過直接、有溫度的方式,例如幫人挾菜或拍拍肩膀,展現對人的關心。反觀現在的社會,華天灝開玩笑說:「當朋友可以透過facebook祝我生日快樂時,就沒有人會真的祝我生日快樂了!」這些老人讓他明白,人和人的互動應該更直接,不要因為科技的泛濫而讓生活失去溫度。
好奇的初衷成就《不老騎士》的成功
從一開始只有15分鐘的活動紀錄,意外成為臺灣紀錄片史的票房冠軍,《不老騎士》的成功對華天灝是個徹底的意外。華天灝認為這部片之所以能打動這麼多觀眾,是因為純粹的好奇和愛。他說拍片子時他只有26歲,他的想法非常單純,只覺得爺爺、奶奶們很疼愛自己,而他又想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就憑著這樣的執念一路拍下去。「如果當時有任何雜念,這部片子的情感就『不對了』!」華天灝說。
意外成為紀錄片導演後,華天灝也體會到紀錄片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因為比起看新聞報導,紀錄片更能夠讓觀眾同理一個族群、時代或議題。他也認為拍紀錄片對影視工作者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方式,因為拍攝者必須走進拍攝對象的人生和故事中,透過互動帶出好的故事,這也能夠訓練拍攝者的感受力。
未竟的路途
訪談結束後,華天灝隨性地拿起吉他,自彈自唱起紀錄片的主題曲,一面讚嘆著:「這首歌真的很美、很好聽……」這首後來由陳昇和新寶島康樂隊翻唱的主題曲《路途》,是旅行的過程中,劇照師林佑丞所創作的。華天灝說,那時候他和劇組拍片拍累了,就會窩在車上談吉他,也因此將沿路的感受寫成了這首臺語歌。
華天灝說,《路途》這個歌名提煉出他想透過紀錄片傳達的精神。他想告訴大家,老人環島的旅程也是人生的旅程,有困難、有疾病、有歷史、有風景、有愛情、有生死,人生就是路途,一直在往前進。就像2007年的環島旅行雖然結束了,但他和「不老騎士」們的人生路途仍然持續著。這段期間片子上映了、片中三個爺爺離開人世了、有些爺爺繼續照顧孫子、有些爺爺陪他到世界各地參與影展……每個人都還在人生的路途中,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騎士。
華天灝:紀錄片導演、歌手
1981年生於臺北,前「L.A.四賤客」音樂組合成員。2002年創辦旋轉牧馬工作室,開始從事紀錄片、宣傳片、廣告等各種影像製作。現為廣告導演、監製,他的紀錄片《不老騎士》在今年成為臺灣影史最賣座的本土紀錄片。
作者/楊乃甄
Migrate Tnet
主理人 | 元木
遷徙在大自然四季的山河湖泊,創造人與自然的生活藝術
LET THE RETRO CULTURE INTO LIFE
機車生活|她和他的摩託車
機車文化 | HONDA Cub,此生一定要有一輛幼獸
車友投稿|不分車型,誌同道合說走就走
機車漫展|經典的美不分時代
機車露營|NICEDAY森林露營(1#Chopper/3#Modern Classic)
機車露營|三名臺灣小排機車愛好者的營地生活
機車露營|60年代的MINI COOPER與營地機車露營|切諾基7250與柯基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