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問,幸福是什麼?有人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對於有抱負的人來說,機遇就是幸福,而在父母眼裡,一家人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習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為幸福打拼、追求夢想的過程儼然更是一種幸福。自治區成立六十年來,在我們身邊有無數關於幸福的故事,盤點起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小確幸,其實都闡釋著同樣的主題:國家昌盛、社會和諧、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今天起,《新聞在線》推出「六十年 幸福說」,刷刷普通人的生活圈,分享他們的快樂幸福和美好憧憬。首先登上《六十年 幸福說》封面的,是一位八十五歲高齡的攝影師,他解放前參加工作,在最美的年華開始參與記錄自治區的誕生和成長。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他的鏡頭記錄了自治區成立六十年來的春華秋實,也用光影定格了人們生活中一個個美好難忘的瞬間。
我是關萍,今年85歲,是1948年參加工作,到照相行業的時候,一般都是先做學徒的,到1953年開始,我們南寧人民公園就有了一個照相點,星期天在大觀照相館就派人出去做星期天的服務,所以我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外拍技術的學習。
當時用的是旋轉機,它結構比較複雜,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嚴格地檢查,計算才能照到一張好相片。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那一天,我們廣州照相館就接到了拍攝的任務,當時是我的一個老前輩操作機器,那天當時也是出了一些問題,沒能把盛大場面記錄下來,終生很遺憾。為了把所有美好的瞬間無差錯地記錄下來,我反覆地琢磨和研究,以後我掌握這個機器都沒出現過問題。
最初五十年代初期,顧客的要求不是很高,照這些照片主要是像他,不走樣,就完成任務了。六十年代以後就用立體背景,我們根據舞臺來設計,後面是背景。全家照是1968年以後普遍了,每一個春節、特別是放假的元旦都是照全家照的時間,春節那幾天我們幾個上夜班的基本是沒有得休息的,全家福都是四四正正照的,我們搞一個壽字啊,有點圖案這樣子。七十年代就開始發展,就是你一個人,但是服裝各方面都要換,化妝就是從婚紗照起。
我拍攝有萬國酒家,萬國酒家它是一個解放前成立的企業,它是有名的,還有其他的燈光球場,還有新華街。當時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1978年照的,那個區體校為了迎大慶當時搞活動,它就把摩託在邕江前面轉了一大圈的表演。這個是毛主席下水的冬泳亭。
民生廣場以前是垃圾堆的,很爛的,很多爛房子在那裡,現在呢這幾年把它建好上來,把它建好一個娛樂的場所,運動的場所。 後來就有體育中心啊,體育中心就更好了,有國際比賽。
幾十年來的工作,記錄了廣西的每一個美好的瞬間,從各方面來看我都感到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