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OIR
影像創作的邊界不斷消融,實驗電影作為原本處於交界處的主要介質,其身份在迅速模糊;實驗電影還存在嗎?它將歸於影院還是美術館?曾經作為先鋒觀念的引領介質,如今其先鋒性是否仍適用於當代社會?
RE:VOIR Vidéo成立於1994年,位於巴黎,是一家致力於發行和傳播實驗電影的獨立錄像出版公司。它旗下還擁有一家畫廊——「The Film Gallery」,這是全世界第一家只做實驗電影展覽的畫廊。
截止到目前,RE:VOIR已經出版過70餘部影像集,當中包括在達達主義,新現實主義,字母主義運動期間產生的影像,也有概念電影,美國先鋒電影,日記影像,作者電影,實驗動畫以及以膠片為媒介的手繪影像作品。
BISFF2018特別邀請RE:VOIR參展,從布拉哈格到勞德,再到目前仍然健在的「實驗電影之父」喬納斯·梅卡斯的代表作,這是對早期經典實驗電影的一場巡禮。
該單元所有作品均為16mm膠片現場放映。
Ⅰ Notes on the Circus | 馬戲團日誌Jonas Mekas | 1966 | 12 mins | USA實驗電影史上一段著名的影片。帶有配樂的Ringling兄弟馬戲團表演。高速影像,直接剪輯,一段色彩斑斕極具動感的回憶進行時。在喬納斯·梅卡斯艱難時刻,另一位著名實驗電影導演肯尼思·安格贊助其Ektachrome膠捲拍攝完成此作。
喬納斯·梅卡斯(1922-至今),立陶宛導演,作家,詩人及電影評論家。美國先鋒電影教父。1954年,梅卡斯與其兄弟阿道法斯·梅卡斯一起創辦了著名的Film Culture雜誌,並於1958年開始在美國藝術評論雜誌《The Village Voice》撰寫他的「電影日記」欄目。1962年他與人合建了Film Makers Cooperative實驗電影人組織,又於1964年創建了電影人資料館,此館之後壯大成實驗電影重地Anthology Film Archives。
Ⅱ此片是1945年製作的一部具有文學性的抽象動畫,起初是供電影點唱機播映的影片。電影以當時一首關於永恆愛的流行歌曲引出,由羅伯特兄弟和邦內爾姐妹出演兩對雙胞胎藝術家。導演用現已消失的黃金動畫設備Master Oxberry製作了一個個不同尋常的特效,帶給觀眾強烈的臨即感。
傑夫·謝爾(1954-至今),紐約電影人,動畫導演兼畫家。1976年畢業於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其作品長期展於世界多個收藏機構,如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電影資料館、赫希洪博物館、蓬皮杜中心、維也納藝術館和奧地利國家資料館。他為HBO、 PBS、 聖丹斯電影節製作宣傳廣告,也曾為鮑勃·迪倫製作過一則音樂短片。著名作品有:Prisoners of Inertia(1989),Yours(1997) 和Milk of Amnesia(1992)。
ⅢThe Dante Quartet | 但丁四重奏Stan Brakhage | 1987 | 6 mins | USA這部費時六年純手工繪製的視覺化電影。影片的四個部分是導演內化「神曲」後的呈現。靈感來自於他催眠及合上眼睛時的視覺體驗。最初的版本是在70mm和35mm膠片上創作的。之後這些膠片被細心地一幀幀拍下來重新轉到35mm和16mm膠片上形成新的版本。
斯坦·布拉哈格(1933-2003),美國電影人。創作了大量非敘事結構影片,是20世紀實驗電影大師之一。他發明了豐富的電影製作技術,其中包括手持拍攝,直接在膠片上繪製、快剪、鏡頭內剪輯、刮擦、拼貼和多重曝光等等。鍾愛於神秘學的他,受音樂、詩歌和視覺感官體驗的啟發,嘗試著用他特殊的方法去揭示宇宙的奧秘——關於出生、死亡、性和純真。
ⅣThe Corridor | 走廊Standish Lawder | 1970 | 23 mins | USA一個未知的觀察者被觀眾看到正在穿過昏暗的走廊。顆粒感,負片曝光,明暗對比,橫向和縱向的持續拓展,聽覺與視覺的強烈共振......
斯坦迪斯·勞德(1936-2014), 美國藝術家,藝術史學家和發明者,20世紀60年代後期70年代初結構電影運動的發起者。曾加入早期的迷幻劑和幻視現象的研究,之後獲得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立體派電影》是針對早期前衛電影的開創性研究,並於1975年由美國著名的實驗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出版發行。
ⅤSpacy | 空間Takashi Ito | 1981 | 10 mins | Japan這是一部關於體育館時間與空間的電影。真實又非真實的現實場景營造出錯亂幻覺。所有畫面又以嚴密的邏輯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無止境的循環。一個莫比烏斯環,一部按日本節奏剪輯的M.C.埃舍爾電影,從慢到快,從極弱到極強。
伊藤高志(1956-至今),畢業於日本九州大學藝術與設計專業。在校期間,師從松本俊夫學習實驗電影,後成為京都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主要作品有:空間(1981),THUNDER(1982),MONOCHROME HEAD(1997),DIZZINESS (2001) , 寂靜的一天(2002)。
ⅦLooking For Mushrooms | 找尋蘑菇Bruce Conner | 1967/1996 | 15 mins | USA《尋找蘑菇》是一部色彩絢爛的迷幻電影。影片展現了墨西哥自然和鄉村風景,同時穿插了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影像。其中大部分片段是導演康納在山間漫步尋找迷幻藥或神奇蘑菇期間拍攝的。有時候傳奇的心理學家Timothy Leary也加入拍攝,偶爾出現在影片中。
布魯斯·康納(1933-2008),戰後美國一流藝術家之一,也是前衛電影的先驅者。他從事裝置、電影、雕塑、油畫、拼貼和攝影等多項藝術。其作品涉及戰後美國社會的多樣主題,從消費文化的興起到對核災難的恐慌。他的作品《電影》(1958)和 CROSSROADS(1976)因結構上的革新及大膽的選題成為美國實驗電影的標誌性影片。
▍映後對談嘉賓Pip Chodorov1965年4月13日生於美國紐約。自1972年起持續不斷在進行電影和音樂創作。曾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認知科學,後又在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攻讀電影符號學。他一直從事電影發行行業——早期在紐約Orion Classics發行公司,巴黎UGC(法國著名院線公司)及巴黎光錐實驗電影發行合作社任職;目前正經營由他本人於1995年在巴黎創辦的實驗電影出版社Re:Voir Video (www.re-voir.com) 和The Film Gallery——世界第一家專門致力於實驗電影的藝術畫廊。他是巴黎自己動手做電影實驗室L'Abominable的聯合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實驗電影興趣論壇FrameWorks的主持人。其電影代表作有:Charlemagne 2: Piltzer(2002),訪問斯坦·布拉哈格(2003)和自由激進派:實驗電影史(2011)。
丁昕丁昕是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實驗電影人和音樂人。他於2007年獲得美國加州藝術學院電影與視頻藝術專業碩士學位,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他的作品被峽谷電影(美國)和光錐(法國)發行。他的作品也包括實驗音樂和聲音藝術。
Beijing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