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半解》愛情,不僅僅是愛情

2020-10-10 李水丁

《真心半解》是美國華裔導演伍思薇時隔十六年的新作。和上一部作品《面子》相似,《真心半解》也講述了一個移民美國的華裔女同性戀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的發生地從紐約轉移到了一個虛構的美國小鎮Squahamish,而主人公也從優秀的外科醫生變成了沉默寡言的高中優等生。華裔高中生Ellie Chu以幫同學代寫論文補貼家用,不善言辭的直男Paul請求她幫他代寫一封情書送給校園女神Aster,但其實Ellie也暗戀著Aster。於是,Aster以為自己和Paul保持著書信和簡訊的聯繫,並開始和Paul交往,可實際上她一直在和Ellie通信。在這個過程中,Ellie和Paul也慢慢變成了交心摯友,和Aster也偶然有了一次出遊經歷。直到謊言被戳破,Ellie終於勇敢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

正如影片開頭所說,「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也不是一個所有人得償所願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局,沒有人在一起,沒有承諾,也沒有難捨難分。有的是the turning point(結尾Aster走出的餐館名)、坦誠相待、情不自禁的同性之吻、站臺上離別的微笑、追著火車送行的少年以及遠行列車駛向的未知可能。三人都各自奔向屬於自己的未來,而這段青春愛戀在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柏拉圖式的愛情?

《真心半解》的英文片名為The half of it,取自柏拉圖的《會飲篇》。《會飲篇》中,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託芬認為,每個人原本都有四條腿、四隻手、兩張臉和四隻耳朵,宙斯將每個人從中間一分為二,從此每個人都急於尋找自己被分離開的另一半,合二為一以達到最高的幸福。影片開頭以一段動畫引出柏拉圖關於「另一半」的理論,並對此提出了質疑——「人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尋找與自己契合的另一半,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完美的愛?又有多少人將愛延續?」是不是只有浪漫愛情和靈魂伴侶才是真正的愛情?影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Ellie、Paul和Aster之間的情感糾纏,契合the half of it的概念。Ellie和Aster書信和短訊交流,談論合群帶來的壓力和與眾不同的自由,談論「最大膽的五筆」可能毀了一張畫作,也可能成就一幅傑作。這些關於文學、藝術和生活的交談,伴隨著平靜的小鎮生活場景,不斷交疊。二人仿佛尋找到了契合自己靈魂的那一半。另一邊,Paul從花錢找情書代筆的憨厚小夥,成為了Ellie僅有的知心好友。為了贏得Aster的青睞,Ellie幫Paul惡補文學藝術知識,練習對話技巧,偷偷調查Aster的喜好。他們分享各自生活的掙扎:Ellie和擔任車站管理員的單身父親相依為命,不願離開父親去申請遠方的大學;而Paul來自一個複雜的大家庭,頂著家庭的壓力渴望自己改良的祖傳美食得到外界的認可。他們參與彼此的生活:Paul幫助受到言語攻擊的Ellie,在她上臺演奏時給予支持,去Ellie家陪Ellie沉默寡言的父親;而Ellie也幫Paul向美食雜誌推薦Paul研發的taco sausage。一個拉拉和一個直男之間,沒有肉體上的欲望,卻有著深厚的親密感,似乎也接近於柏拉圖式的靈魂伴侶。無論是同性之間的精神戀愛,還是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都不符合傳統浪漫愛情的定義;但恰恰是這種青春期模糊的、無法定義的情感,能展現愛情的多元可能。

影片的另一個中譯名為《校園情聖》,參考了法國愛情電影《大鼻子情聖》。劇情也的確建立在「西哈諾」式的三角關係基礎上。如果說Cyrano因為自己的大鼻子而特立獨行,也因此羞於向Roxane表達自己的真實愛意;那麼Ellie的敏感孤僻或許來源於自己的華裔身份和優異成績,在這個奉行基督教的小鎮,自己與眾不同的性取向和無神論也讓她抑制自己的情感欲望。但《真心半解》和《大鼻子情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西哈諾的成全和陪伴更多彰顯了他的騎士精神和英雄氣概,整個故事也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浪漫氣質。而Ellie正處高中情竇初開時,對自己的性向甚至還不太確定,少女的害羞懵懂也使她不得不通過一個男生,來表達對另一個女生的好感。影片只是借用了這個三角的故事模式,講述的是青春期的猶豫、試探和勇氣。

影片中多次借Ellie、Paul、Aster之口以及出現的各種文藝作品來探討愛情的不同形式。

愛可以是渴望,如石黑一雄《長日將盡》中「那無法抑制的渴望「,文德斯《柏林蒼穹下》的臺詞」渴望,在我心中湧起愛的浪潮「。愛可以是簡單純粹的迷戀,像Paul對Aster那樣「魂不守舍」,因為她「漂亮,聰明,聞起來就像新磨的麵粉」而喜歡她。愛可以是「為之傾注的心血」,就像Paul為靠近Aster而努力補習文藝哲學。愛可以是對另一半和對未來的確定,就像Aster的富二代未婚夫那樣肯定。愛可以是感到「被理解」,像Aster和Ellie的心心相印。 愛可以如聖經所說,「是忍耐,是恩慈」,也可以如Ellie在阻止Aster答應求婚時所說,「愛是措手不及、不近人情、自私而且大膽。愛不關乎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努力的過程、伸手觸碰和失敗。愛是願意毀掉好看的畫作,只為可能得到傑作。」

導演伍思薇在接受採訪時談及電影的愛情主題:「我覺得電影講的就是,我們都在尋找偉大的浪漫愛情,但有時候最終我們收穫的是與別人產生的連結。可能電影結尾會讓我們驚訝,沒有人能獲得一開始想要獲得的東西,但是每個人其實都獲得了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所必須獲得的東西。」或許導演並不想闡明愛究竟是什麼,而是通過電影拋出這個問題,讓觀眾去質疑、發現、感受。

二、愛情中的成長敘事

三個青少年在複雜的情感關係之外,都各懷理想,卻有著各自的顧慮與掙扎。這也是《真心半解》在愛情底色之上的另一層敘事。

影片中幾次提到了薩特的理論。拋開「存在主義」的深刻內涵,單從Paul對薩特《禁閉》的粗淺理解出發,《禁閉》中的三人被困在「地獄」中,門開了卻無人離開,就像他們三人,明明有著對未來的憧憬,卻因為現實與家庭的羈絆不得不選擇妥協,無法獲得自由。除了Ellie求學和家庭的困境,Paul創新和傳統的衝突,Aster也在追求遙不可及的繪畫夢想和嫁給本地富有子弟之間猶豫。

而這段糾纏不清的愛情與友情,彼此的傾訴、交心和鼓勵,促使三人都有勇氣冒著毀掉畫作的風險畫出boldest stroke。Ellie選擇離開小鎮,申請到Grinnell College繼續學業;Aster也放棄了準富太太的安穩日子,為申請藝術學院做準備;Paul則留在小鎮,在美食雜誌的宣傳下繼續推廣他的香腸,以期有朝一日開一家自己的店。三人從妥協到突破的成長路徑相互交織,為影片鋪上一層明朗的色彩。

三、自傳式的電影

《真心半解》作為導演時隔十六年的作品,或多或少還帶著《面子》的痕跡。無論在《面子》還是《真心半解》中,女主角身上都有導演本人的影子——伍思薇的父母皆為臺灣移民,自己出生並成長於加州,在斯坦福獲得了計算機學士、碩士學位後,在西雅圖為微軟工作,隨後離開軟體行業、投身於電影製作事業。除此之外,伍思薇本人也是同性戀,並在大學期間向家人出櫃。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耀眼的履歷、認識並承認性取向的過程,與兩部電影女性角色的經歷相吻合。

除了《面子》中小薇和《真心半解》中Ellie的呼應,小薇的母親和Ellie的父親也有著相似之處——都愛坐在客廳看電視。有趣的是,兩部影片都藉助電視中角色的臺詞來呼應電視外的現實。尤其是《真心半解》中,出現了《卡薩布蘭卡》、《柏林蒼穹下》、《費城故事》、《城市之光》等六部電影片段,每一段的臺詞都和當時的情節發展完美契合,讓人會心一笑。除此之外,自動售貨機的元素也都出現在兩部影片的關鍵情節。《面子》中小薇和Vivian墜入愛河源於售貨機前的撩人交談,而《真心半解》中Paul衝破Ellie暗戀Aster的事實也發生在售貨機前。連Ellie去世母親的照片也友情借用了飾演小薇母親的陳衝的照片。

我們能從伍思薇這兩部電影中感受到一種友好的女性視角,這種視角似乎在女性導演的電影中更為常見。導演將鏡頭對向女性的欲望、認同和女性間的平等互助。女性不必受傳統的約束和男性的凝視,比如《面子》中小薇不願穿高跟鞋和禮服,打扮總是很休閒,也得到了開明的外婆的肯定;女性不必壓抑自己的欲望,比如小薇母親從錄像店帶回a片回家看;影片對於同性之間情慾場景的刻畫,都是溫和內斂的,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情慾的流動,沒有男性凝視的壓迫。

《真心半解》相比《面子》,給人的質感更輕了,更多探討的是愛情的可能性而不是傳統與自由的衝突,Ellie同性戀和移民的雙重身份不再是電影聚焦的中心。首先高中生的設置將性取向從社會問題變成了自我認知問題,影片中的所有情感歷程都幫助Ellie認清自己的性別身份和性取向。連Aster也在結尾對Ellie說,「(對於自己是不是不一樣,)過幾年,我會很確定。」其次,故事的發生地從開放的紐約轉移到基督教小鎮,主人公也從華人圈脫離出來,這使得同性戀的壓力從傳統家庭轉移到宗教環境中。即使是Ellie最親近的朋友Paul,在發現Ellie的性取向後的第一反應也是「這是罪,你會下地獄的」。影片中也沒有向家人出櫃的場景,只有Paul和Ellie父親談心時隱晦地說,「你沒有看見她,她是誰,可能成為誰,真正的她。」 昏暗的燈光與沉默的留白一如《面子》中小薇向母親坦白的情景,父親的關心和Paul的坦誠同樣觸動人心。另外,脫離華人圈層也意味著華人環境的淡化和移民身份的凸顯。主人公的家庭不再是華人交際圈的一部分,沒有中國傳統的社交關係和社交活動,僅有蹩腳的國語和傳統麵食等元素標示著他們的華人身份;相反,作為影片中僅有的兩個華裔,他們作為移民的格格不入也被襯託出來——父親作為鐵路工程師但不擅長英文,常年在家,沉默寡言;女兒成績優異但無法融入群體,遭受校園霸凌,而且是異教徒。相比《面子》中的小薇和母親,《真心半解》中華裔的刻板印象更典型。

如果說《面子》書寫了華裔女性的個性獨立,那麼《真心半解》則刻畫了青春期的少年成長。不管是傳統家族中的成年女性,還是即將離家遠行的少女,她們都能夠拋下倫理、偏見、家庭的顧慮,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迎接更加自由和明朗的生活。儘管在現實中結局可能並不會那麼光明,現實生活的桎梏可能遠比電影中多,但至少這兩部電影給觀眾、給相同處境的群體以希望。

相關焦點

  • 《真心半解》真心只需半解
    三個人的情書,三個人的晚餐,三個人的約會,三個人的愛情(劃掉)真心半解不配擁有姓名的男主角Paul憨憨地,又誠意滿滿 幫助Ellie認識什麼是愛,也讓自己認清什麼是愛本是衝著年度姬圈片來的,卻被他圈了粉怎麼辦覺得他好可愛
  • 美國愛情電影《真心半解》:最暖心的青春夢
    如果《真心半解》這部美國愛情電影不是由Netflix出品,也不是誕生在疫情期間,那麼它必然會在各個電影節上大放異彩,成為2020年度的一部溫情的作品。該電影看來是個很俗套的青春愛情故事,講述一個男生找了女高材生寫情信給女神,最後對方卻愛上了女神?
  • 一半是愛情,一半是生活:《真心半解》有人生哲理的校園愛情電影
    ,同性,乍一看,這似乎是伍思薇導演新片《真心半解》的主要內容,講述在華盛頓州偏僻小鎮Squahamish,即將高中畢業的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打開的,除了愛情,也有對待生活的態度。無法融入「主流」圈子和被人理解,不僅僅是艾莉,這個五歲從中國移民到鎮上的女孩兒的煩惱
  • 《真心半解》:非常規的校園青春愛情啟示,自我覺醒與成長的開始
    電影《真心半解》在今年5月1日於美國上映。導演伍思薇在2004年憑藉處女作《面子》出圈,新作《真心半解》在網飛上映後,馬上位居豆瓣熱門影片的Top.1。伍思薇畢業於史丹福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曾在微軟就職。也許是因為喜愛,她便跑去拍電影了。這是一部青春電影。非常規的校園愛情電影。
  • 年度佳片《真心半解》:在愛情中找到完整自我
    片名:  《真心半解》上映時間:   2020年5月1日 Netflix導演:  伍思薇主演:   莉婭·劉易斯  艾麗克西斯·勒梅爾  丹尼爾·迪默 觀看資源:  關注夜暖暖後,輸入「真心半解」【暖暖說】最近,有一部新片上線奈飛Netflix,短短幾天就衝到豆瓣熱門榜第一
  • 《真心半解》:一部關於友情、愛情成長的青春物語校園電影
    《真心半解》是一部關於友情、愛情成長的青春物語校園電影。女同性戀式漫長、不主動、細水長流的暗戀,借著「幫」他人的表白,書寫文藝少女們的浪漫暗號。人物很立體很獨特,不是像一些校園愛情劇那樣,像從一個固定人物庫裡抽出來的一樣。很喜歡女主的選角,不再是那種西方人眼中經典的東方面孔——小鳳眼,而是有一種乾淨的氣質在裡頭,很符合人物本身知性的要求,有點像宣萱。對於種族歧視的處理,我個人覺得比《綠皮車》好。
  • 豆瓣8.1分《真心半解》影評心得|愛情,是青春最難解的習題
    Netflix電影《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又名《青春未知數》,劇情描述個性內向的高材生艾莉(Ellie)平常靠幫同學寫作業賺外快,某天運動健將保羅(Paul)找上她,希望艾莉能幫他寫一封追求校花——艾斯特(Aster)的情書,沒想到卻在一來一往的代筆書信中,卻不知不覺愛上她,複雜的三角關漸漸讓他們體悟到愛的真諦。
  • 畫出最大膽的一筆——《真心半解》
    畫出最大膽的一筆——《真心半解》《真心半解》同樣也有著「同性」標籤,但故事又不局限於女同之間,還有小男生對心儀女生的初戀。比起《面子》,《真心半解》顯得更加多元化一些。《真心半解》拍出了文藝青年戀愛的感覺。和那些充斥著墮胎、絕症、車禍的青春可怕片不同,這裡的戀愛元氣滿滿又文藝感十足。即將步入成人社會的高中生們,終於明白自己想要的。不管感情結果如何,總歸能夠認清自己的情感需求。《真心半解》裡的高中生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在感情生活上也極為豐富。
  • 《真心半解》根本沒在講愛情
    已發公眾號:Talk to MIAONetflix出品的網絡電影《真心半解》自5月播出以來,至今仍然停留在豆瓣熱門電影榜單上,並保持8.0分的優秀成績。但《真心半解》巧妙地利用了「狗血」,並順著「狗血」掘地三尺,挖出了青春電影的三個核心。
  • 《真心半解》根本沒在講愛情
    Netflix出品的網絡電影《真心半解》自5月播出以來,至今仍然停留在豆瓣熱門電影榜單上,並保持8.0分的優秀成績。雖然海報中的三個演員呈三角關係,但這部電影要講的故事,遠不止「校園愛情」或「同性感情」這麼簡單。
  • 看女同片《真心半解》如何解答
    給你一顆真心而在你尋思「愛是什麼」時,這個問題竟然是由一部女同電影《真心半解》來解答的伍思薇導演依然藉助了校園青春愛情題材這個梗,但與許多關注校園青春愛情題材的電影不一樣,《真心半解》是繼《面子》之後伍思薇導演的第二部女同電影,先從性取向與生活經歷兩方面解釋愛。
  • 雲影記 | 《真心半解》
    本期推薦的這部影片《真心半解》,剛剛在翠貝卡電影節中,獲得最佳美國敘事片獎。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小鎮squahamish,正在讀高中的女生艾莉,性格害羞又直率。她學業成績優異,經常充當大家的作業「槍手」,來賺取生活費補貼家用。由於她和爸爸是鎮上少有的亞裔而顯得突兀,這也使得她的性格孤僻且敏感,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 對話《真心半解》導演伍思薇:一曲對柏拉圖式靈魂伴侶的頌歌
    伍思薇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談到了《真心半解》是如何顛覆浪漫愛情和靈魂伴侶的概念,以及為什麼她的電影不僅僅是《大鼻子情聖》的現代版改編。《真心半解》的故事與《大鼻子情聖》有相似之處,2018年有部同樣是Netflix出品的青少年愛情喜劇《塞爾拉·伯格斯是廢柴》(Sierra Burgess Is a Loser),同樣也是《大鼻子情聖》故事的現代版改編。你是否擔心過會有人拿《真心半解》和那部片作比較?
  • 《真心半解》:以哲學的觀點來看待不一樣的愛情
    《真心半解》「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著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柏拉圖《會飲篇》電影《真心半解》是女導演伍思薇時隔多年後執導的首部作品,電影的主題以建立在青春校園的愛情喜劇為著重點,是一個「他愛她,他愛她,她愛她」的糾葛故事,是各自的成長,也是各自的釋懷與期待。
  • 《真心半解》|豆瓣8.1,在愛面前請勇敢去愛
    文/夢裡詩書一段美國校園內發生的三角愛戀是《真心半解》的主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乍看庸俗的故事,卻在導演伍思薇手上產生了關乎青春與成長的共鳴。對人物情感細膩的掌控,使電影將少男少女面對感情那種微妙朦朧的思緒呼之欲出,也正是在這樣一段真摯淳樸的戀情中,電影完成了對自我與成長的解構。
  • 《真心半解》真心半解:啟蒙愛,認識自己?
    被青春期的Ester和Eillie懵懂的愛情感動。「重力是孤獨的回應」,是在溫泉裡吐露心聲的對方,是你一筆我一筆的共同畫作,是一起討論文學藝術的soulmate,是夜晚匿名的信件,是那個好不容易等到懂自己的人,是鼓起勇氣在分別時親吻,讓她等她回來的人…被Eillie和男二的友誼感動。Pauly雖然傻乎乎的,但會在Eillie不開心時主動說出自己的秘密。
  • 真心半解:校花、直男與才女的三角戀,不止是愛情那麼簡單
    時隔多年,《真心半解》是她第二部作品。初看《真心半解》有點像一部典型青少年浪漫愛情喜劇。在美國一個傳統封閉的小鎮高中,有一位長相普通、學習優異的亞裔女生愛麗,靠幫同學代寫論文賺錢貼補家用。橄欖球校隊四分位保羅喜歡上校花艾斯特,因自己不善言辭、文筆也差,想寫一封情書表達心意,但又怕自己寫的情書拿不出手,保羅請愛麗幫忙代寫情書。
  • 除了女同性戀,《真心半解》還為我們展現了什麼?
    不過,相比起其他作品,《真心半解》更加特殊。它是一部LGBT影片。 幸運的是,《真心半解》克制住了。即便是一部作者電影,它的內裡足夠精彩。 《真心半解》最迷人也最矛盾的地方,應該是影片純粹意義上的女性視角。 電影的導演是伍思薇,是一位公然「出櫃」的華裔女導演,上一部作品是距今16年的處女作《面子》。
  • 《真心半解》| 這部碰瓷李安的出櫃片,憑什麼成為本周最熱?
    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導演/編劇: 伍思薇主演: 莉婭·劉易斯 / 丹尼爾·迪默 / 艾麗克西斯·勒梅爾類型: 喜劇 / 愛情上映日期: 2020-05-01(美國)片長: 104分鐘外媒稱《真心半解》是女版的
  • 不脫一件衣服卻能讓觀眾臉紅心跳,《真心半解》做到了
    沒有轟轟烈烈卻能表達真愛可貴,《真心半解》做到了,伍思薇做到了。電影《面子》一鳴驚人之後,伍思薇花了16年再次交出一份令人驚豔的熒幕答卷——《真心半解感動我的並不是兩個女孩認愛這件事,而是她們無數次情感流露的瞬間,是表面不在乎實際上內心深處暗流湧動的觸電感,是她們精神世界緩緩靠近、一層一層撕下偽裝、卸下心防、勇敢面對自己的成長過程,這種成長不僅僅是感情的釋放,而且是直面自我的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