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談談魔王波旬。
魔王波旬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他也是隸屬於佛教的一個人物,而且非常厲害。他在佛經裡頻繁出現過很多次,兜率天的天主彌勒也只是第四重天的天主,以及未來的補處佛,而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居於他化自在天,《佛祖統紀》二曰:'諸經雲:魔波旬在六欲頂,別有宮殿。今因果經乃為自在天王,如此則當第六天。有此兩異,蓋是譯者用義之不同也。
魔王波旬和釋迦牟尼佛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因為五十陰魔是釋迦牟尼佛的證量,沒有魔王波旬的輔助,祂也很難體悟到這一點。而陰魔就是五十蘊魔,這種魔作用在人體的思想層面,思維波動上。
例如對一個事物存在偏見和障礙,就會有魔,這種魔是作用於人的思維體系上的,例如對一個事物的不正確理解與意見。看待事物的理念與思考方式不一樣,產生質疑,有槓精,然後這些思維頻率不對,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正知正見正念正思維的八正道,而偏見,邪見,就是邪惡的邪念。這些邪念,就是意業上的不善,就是魔。
陰魔的意思是,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魔,這些魔就是邪見惡念,不正確的想法與意見。這些想法因為是陰私的,並不光明磊落,也不具備佛性,都是魔性,所以是陰魔。而魔性和佛性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自私偏見,自利於自己。一個是大公無私,有利於他人。佛性是光明磊落,大放異彩。魔性是只考慮自己狹隘的偏見,各種陰森的利己的想法。
舉個例子。我說桃子真好吃。有人說桃子這個時節都爛了,或者這個時節吃桃子沒意義,這已經是一種帶有攻擊性的想法了。我說現在談戀愛是件很複雜的事情,要考慮許多問題,但是戀愛和婚姻很重要。有人就會反駁,現在單身的獨立女性挺多都挺好的,根本沒必要戀愛,想著戀愛婚姻是種狹隘。
因為每個人都會被內心的偏見所約束,很難正確地理解別人的話語和每個字的意思。舉個例子。之前有個妹妹她問我,為什麼要替佛菩薩經營人脈,意義是什麼。還說神是太極,無形無相,祂們應該沒有需要。其實這個妹妹大錯特錯了,神是太極,也是無極,祂們已經成了神明,祂們自己是沒有需求,按照人類的模式來提升自己的。但是每個人類想要晉升成為高級智慧生命體,擁有神佛菩薩的智慧,像佛菩薩,數萬億年來一直在普渡眾生,就是希望眾生擁有和祂們一樣高級的智慧,也成為神佛菩薩,也成為菩提薩埵。每個普通的生命體,一旦有願望去成為神,成為更高級的智慧而存在,那麼就要學習。地球的環境不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認可佛道智慧,而替佛菩薩經營人脈,就是替祂們做人,替祂們廣結善緣,讓地球上每個眾生都能擁有一定的佛性。而神是太極無形無相是學術語言,替佛菩薩經營人脈,是社交。
所以每個人都會被自己的意見和偏見所左右,久而久之就有了心魔。當一方意見與另一方相左,魔就來了。因為人很難正確公道的看待事物,除了神佛菩薩。舉個例子,老師很不看好《掌 中 之 物》,這部電視劇有很大的業力,寫的毫無邏輯,甚至這種事幾乎不可能在現實世界發生,而《掌 中 之 物》的男主角的塑造,說的難聽點,就是一個妖魔鬼怪,性格扭曲的怪物。這樣的人,得到男主角的地位與追捧,是泯滅了佛性。而這樣一個缺乏佛性的男主角,是不可能領悟到愛情,男女相愛這樣高級的智慧的,最多領悟到欲望。而很多喜歡看的妹妹們都會說,女主角最終沒和男主角在一起,證明女主角三觀很正。女主角報復了男主角,三觀很正,值得。其實這些想法,也很缺乏邏輯。這個女主角的三觀很正,這個三觀正的故事框架與文案背景是什麼?這個故事的整體邏輯成立嗎?既然這個故事裡,男一男二都很異常,那么女主角繼續陪他們玩,也很異常,證明這樣的人物,不可能存在於現實生活,而三觀正,也是一句虛妄的想法。
所以魔無處不在,體現在每個人的思想上。我說整容是魔,這種想法和意念是魔。而別人認為整容變美了,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形體,說明整容是好的,這個就不對。因為對美的定義還不一樣呢,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對美與醜的區分,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嚴格意義上,這是哲學討論的範疇。美醜的定義,好壞的定義,價值層面的評估,三觀與為人處事的準則,這些都有魔性與佛性。所以魔和佛,都是無形無相的。
夢參老和尚在《佔察善惡業報經講記》裡提過,如果學佛,魔王波旬的魔子魔孫又少了一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魔王的波旬的魔子魔孫,區別只在於,魔性與佛性程度的高度,能不能客觀認識一件事。我們學了佛,一些自私偏激狹隘的想法就幹擾不到自己。這些想法就是陰魔。
而波旬和釋迦牟尼一樣,五十陰魔,心魔來源於哪裡,蘊魔,受想行識,一個人一旦有了陰私偏激的想法,一旦有了心魔,例如現在有女權魔,科幻魔,比較魔,等等魔,這些業障,一旦有了這些念頭,並且這些念頭構成了能量場,波旬就來了,於是面臨魔考。波旬為什麼叫波旬?旬指的是時間。我們都不可以輕視波旬,尤其是浪費時間的人。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