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撒母耳記上1章12-18節、21-28節和2章18-19節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是全世界母親們最快樂的一天。我真誠的祝福所有的母親平安、快樂、健康。她們把生命、把一個寬廣的胸懷因著無私的愛奉獻給了人類,也感謝上帝將這種超越人間非凡的愛賜予母親,使我們從母親的身上可以體會到上帝的愛與偉大。在基督徒看來,最偉大的愛是來自於上帝。但這世界上有一種愛最接近上帝的愛,那就是母親的愛。今天我藉著剛才所讀的這三段經文,在這個特殊的節日當中與大家分享模範母親哈拿的事跡。
哈拿因著愛,向上帝祈禱,上帝垂聽她的呼求。因著哈拿對撒母耳的愛的教養,上帝特別保守了撒母耳的一生;出於愛的奉獻,上帝更加倍地使用了撒母耳。士師時代,上帝的選民陷入最黑暗的時期,以色列民處於混亂狀態,「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那時他們的領袖摩西、約書亞都死了,而榮耀的君王大衛和所羅門還沒有來到,以色列處於士師時期。在那個混亂的世代當中,有一位虔誠敬仰上帝的母親——哈拿,她求上帝賜她一個兒子,當得到這個兒子之後,她給他起名叫撒母耳,撒母耳的意思是「這是我從耶和華那裡求來的。」撒母耳身上有三重身份:先知、祭司、士師,他親自膏立了大衛王,使一個混亂的以色列民族有了轉機,這一切都離不開撒母耳的母親哈拿在上帝面前的祈禱和奉獻。下面我分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模範母親擁有堅定的信心
當我們打開撒母耳記的時候,第一章告訴我們,以法蓮山地的拉瑪瑣非有一個以法蓮人,名叫以利加拿,他有兩個妻,哈拿和毗尼拿。毗尼拿有兒女,哈拿沒有兒女。(參撒上1:1-2)「當每年獻祭的時候,毗尼拿見耶和華不使哈拿生育,就作她的對頭,大大激動她,要使她生氣。」(撒上1:6)以色列民認為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給他們的產業和祝福,如果一個人不能生養兒女,就證明是遭到了上帝的咒詛,每年獻祭時,哈拿總是很傷心,她丈夫以利加拿安慰她說,有我不比十個兒子還好嗎?哈拿仍然得不到安慰,她將這樣的愁苦、重擔帶到上帝的面前,她在耶和華面前不住地祈禱、傾心吐意,她相信這一切都掌管在上帝的手中,她相信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情,她相信這些愁苦不能使自己遠離上帝。
我們可能在生活當中會遇到不同的難處,當這些難處臨到我們時,我們是否像哈拿一樣,將我們的重擔卸給神?是否相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很多的時候,我們會把這個難處擴大化,我們會忘乎所以,會向上帝發怨言。聖經告訴我們:「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8:35)在世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神為我們舍己,我們能因著眼前的一點兒愁苦、難處就是把神棄掉嗎?我們若專心愛神,神就搭救我們,我們求告他,他就應允我們,我們在急難中,他要與我們同在。弟兄姊妹們,我們不要因為一點兒的困苦、愁煩、難處就遠離神,就報怨神,如果哈拿遭到毗尼拿的譏諷,沒有向神禱告而去抱怨神,她就不會成為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禱告完之後,走去吃飯,臉上再不帶愁容了,她把重擔卸給了神,她堅信上帝已經垂聽了她的禱告。
神知道我們的苦處,在我們沒有祈求以先,我們所需用的一切我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因我們的信心小,限制了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因著撒母耳母親堅定的信心,我們看到她蒙上帝的祝福。希伯來書11章6節告訴我們:「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被神使用的人,他們的母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具有信心的人。奧古斯丁的母親為讓兒子悔改得救,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在神面前禱告;美國總統林肯的家境比較窮,十一歲時父母就離世了,他的母親說:「兒子,媽媽離開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留給你,但是,媽媽有一樣寶貴的東西留給你,就是一本小小的聖經,我不希望你將來有很多土地,我只希望你按照這本聖經的真理去生活。」聖經是神的真理,這是一位媽媽留給兒子唯一的遺產,當林肯當上總統之後,他從口袋中掏出了這本聖經,林肯說:「今天我之所以成為美國的總統,是因為這本聖經。」這些讓我們看到,因著有信心的母親,將會影響到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在神話語當中,有深切地追求、渴慕時,會對他的兒女有影響。當我們對上帝的話語堅定不移,遇到苦處禱告上帝,兒女們也會這樣做的,因母親是兒女們的第一任老師,母親的點點滴滴都會直接影響著孩子。
福音機構做過這樣一個調查,青少年離開教會的理由關鍵的問題在於父母有十個錯誤的榜樣:
1.主日崇拜或是教會活動時,父母總會安排出去旅遊,結果使孩子認為這個主日崇拜不是很重要。
2.崇拜當中父母總是在看手錶到點了沒有,這使孩子的心無法看重教會的崇拜。
3.在子女的面前,這對夫妻總在談論教會中某人的缺點,對教會的事情總是不滿,所以孩子就開始不太相信教會,對教會有很多的成見。
4.教會很多, 父母今天領孩子去這個教會,明天領孩子去那個教會,總更換教會,使孩子無法適應新的教會,造成他們的信心很難長大。
5.沒有十一奉獻。
6.崇拜時常常會遲到,給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這個崇拜不很重要。
7.沒有固定的禱告生活,平時也不禱告,遇到難處時開始呼求神。
8.在教會,父母不參加事奉,不願意在教會中付出。
9.父母不允許孩子來教堂,就是來了,散會之後馬上讓孩子離開,不給孩子交通的機會。
10.沒有實際行動,只有說教。
這就讓我們看到,父母在教會中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對信仰的理解和認識。
二、模範母親擁有全然的奉獻
按照當時的習俗,孩子斷奶大概就在兩到三歲左右,哈拿就把撒母耳送到示羅,讓他在那裡事奉神,一個剛滿三歲的孩子要離開母親,常人看來一定是捨不得,可哈拿卻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她知道將兒子奉獻給神是理所當然的。撒母耳記上1章27-28節說:「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哈拿對神堅定的信心表現在:1)她許願、還願。她知道這個孩子是神給她的,她願意將這個孩子還給神。2)哈拿愛上帝超過愛一切。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我們在哈拿的身上看到,她將神放在了第一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人要歸耶和華為聖,這條道路是很難的,但我們深深地知道,雖然難,因為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上帝的手在攙扶著我們,我們就能因著信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羅馬書12章1節告訴我們:「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完全順服神,神的祝福會臨到我們。
作為一個母親,我們是否把自己的兒女全然奉獻給上帝呢?今天在教會當中,我們會看到很多外在的、物質上的追求,但我們卻忽略了靈裡上帝給我們最大的祝福,我們沒有將我們的兒女全然奉獻給上帝。當我們真正把自己的兒女交在上帝的手中時,相信他們一生必蒙上帝的祝福。我們看到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牛頓、葛培理,他們的父母在祈禱當中將自己的兒女歸給耶和華,在他們身上主的恩典真正訴說不完,上帝的恩典一直伴隨著他們,奉獻並不是一種捨去,乃是一種得著,會從神那裡得著加倍的祝福和恩典。
三、模範母親擁有養育的智慧
撒母耳記上2章18節說:「那時撒母耳還是孩子,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今天我們也要將自己的兒女領到上帝的面前,這是最重要的。
一個擁有養育智慧的模範母親須具備以下條件:
首先,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心靈的供應。要關心他們屬靈的需求,從小把他們帶到教會當中,讓他們認識神,神的靈會在他們心中運行。當把這種子種在他們心裡時,有一天它會自然而然發芽。我們要注重孩子心靈的需要,「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4)人活著有和神溝通的需要,只有上帝的靈在我們心裡時,我們才能得到滿足。
其次,品行的歸正。在撒母耳之前有以利的兩個兒子也在聖殿當中,他們所作所行的不討上帝的喜悅,他們把獻祭的肉先掠一部分。撒母耳記2章17節說:「如此,這二少年人的罪在耶和華面前甚重了,因為他們藐視耶和華的祭物。」以利身為父親,沒有給兒女的品德歸正。撒母耳記上3章13節說:「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這話是對以利說的,因為罪進入這個世界,當我們教養孩子,孩子有一些不歸正的行為,不合上帝的心意,應該對孩子警告、勸誡,應當注重品德的歸正。哈拿把孩子送到聖殿中,她仍然在儘自己的職責,來歸正自己孩子的行為。撒母耳記上2章19節說:「他母親每年為他作一件小外袍,同著丈夫上來獻年祭的時候帶來給他。」這位母親將自己的愛從作這件小外袍來表現出來,當她將這個小外袍給自己兒子的時候,代表著她對兒子的囑咐、叮嚀、勸勉。我們是否用自己的行為教導孩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指教兒女呢?
最後,知識的培育。在今天這個時代當中,我們很可能首先注重孩子的知識培育,這不是最重要的,必須把孩子的信仰、品德建立在孩子的知識之上,當他擁有了知識,品德卻很差,這個人很可怕,因他無惡不作。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在這個世界中有一番事業,都能為國家、為民族奉獻一片愛心。以弗所書6章1節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這對父母有一個要求,就是父母必須要在主裡,對主的真道有所明白。今天的社會提倡、呼籲教養孩子必須孝敬父母,如果我們都在主裡面,教養孩子的時候按主的真道來培養孩子,把他帶到神的面前,使孩子有一個堅定的信仰,讓孩子心中有神,神必負他完全的責任。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身為母親是上帝賦於我們的職責,作為一位母親,我們要像哈拿一樣,有一個堅定的信心;作為一個母親,需要一個全然的奉獻,需要愛神超過一切,以事奉神為我們人生最大的喜樂。一個模範的母親擁有養育的智慧,按著神的旨意去教養孩子,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當今的時代,願更多的像撒母耳這樣的孩子從我們的家中崛起。願上帝祝福他的話語,祝福每個弟兄姊妹。
(豐臺堂主日供稿 楊克芬 劉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