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信眾喜歡到寺院裡燒香拜佛供養、做功德,為自己和家人謀福,祈願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佛菩薩慈悲加持。我們做任何供養,要明白的是,佛教裡的一切供養行為都只是一種供大眾修行的善巧方便法,是方便度化眾生,而非世人所誤解的「交易」或「賄賂」。我們到寺院裡去,應帶著一份清淨善良心,而非功利心。佛菩薩不會因你香燒的多而對你額外照顧,也不會因為你沒有供養物品而「開罪」於你。
禮佛敬的是一份清淨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前供養物品,供養的是大眾的慈悲心,人們想要修福,就要先學會發心布施、發心「舍」。供養任何東西,都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而是利益自己、利益大眾。而你內心的至誠恭敬才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
佛門主要有供花、供果、供香、供水、供燈、供樂等等供養方式。每一種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法義。本篇文章,小編帶大家一起來談談佛前供果的注意事項及其深意。佛前上供水果,牢記「因果」這兩個字,福報無量。
學佛的人都明白,佛陀所說諸法,其核心只有兩個字,那就是「因果」。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不論你是否信佛,因果都一直存在,並且時刻影響你的福禍。你可以不信佛,但你終究會在某一刻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縱使會遲到,也終究不會缺席。
世人起心動念皆是造「因」,有什麼樣的因就必然結什麼樣的果,真實不虛。就像那句老話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的因果就是你人生的「風水」和命運。但世人往往愚痴,不敬因果、肆意造業,故而果報自償。
而佛前上供水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眾生要明因識果、斷惡修善,才能真正改善自己的命運。「花」在佛教裡代表善因,則「果」代表善果,好因有好果、善因結善果。佛前供果,意在警示眾生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善因、人生才會有福報之果。禍事自找、福報自修。除此之外,「果」也代表著佛門裡修行成就的三大果位,即阿羅漢、菩薩、佛。
能到達以上這三種果位,是非常殊勝的,尤其是菩薩和佛果位,屬於大乘佛教。菩薩自覺覺他,自渡渡人;佛覺行圓滿,福慧兩足尊,最為圓滿。很多人信仰佛教,卻崇信迷信神通,高崇拜主義,將佛菩薩奉為神靈,這是錯誤的。佛陀曾說過,佛是過去人、人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修行成佛。佛陀本也是常人,後出家後通過苦修才證得佛的境界。所以,佛前供果,也是在鼓勵眾生精進修行,早證菩提、離苦得樂,不再六道輪迴受苦。
那麼佛前供果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因為這裡的水果有著特殊的含義,所以,佛前供果要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我們要選用新鮮優質的水果,水果一定不要有腐爛的變質的,要保證水果是「圓滿」的。供果的數量隨緣,看大眾發心。
水果的種類不必要貪求奇異或者貴重,市場上一般的水果就非常好,比如蘋果、香蕉、橘子、梨、桃、葡萄,等等都可以。「梨」也可放心拿來上供,不要以世俗認為的諧音「分離」來斷章取義,其實它在佛教裡意為「離苦得樂」,是吉祥之意。
但是大家還是要注意,像榴槤這樣的氣味比較怪異、不清淨的水果最好不要拿來上供,又貴又不起不到良好的表法,不利於大眾燻修。水果上供前要記得清洗乾淨,一分恭敬、一分受益。清洗水果,更是清洗眾生渾濁的內心。水果擺盤可以擺成好看的造型,以莊嚴得體為宜。
我們一般都是早上上供、傍晚收回,或者兩三天一收供都行,但如果在上供過程中發現有水果腐爛,要及時撤換成新鮮水果。撤回的水果可自己食用,或分享給他人,都是非常好的。然後,將空盤清洗乾淨收置一處,不要將空盤置於佛前,有失恭敬。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敬畏因果、救苦救難,所以福德無量;眾生害怕遭受惡果,卻不知種好善因。希望大眾明因識果,斷惡修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感恩閱讀與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