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舉辦的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上,一個新的概念「眾媒時代」被提出。在這個時代,內容被完全解構和重塑,一個有關文字、圖像與聲音的新世界秩序正在被建立。「眾媒時代」系列圓桌沙龍,試圖以月度頻率,邀請內容業「浪潮之巔」的先鋒人士,一同探討內容業的新聚焦、新規則、新趨勢。4月8日晚上8點,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時尚先生Esquire》總編輯兼出品人李海鵬、壹讀傳媒CEO兼總編輯馬昌博以及騰訊網新聞資訊部總監孟田芳,就「眾媒時代下的內容生產」議題進行圓桌討論。本期RUC新聞坊授權轉發此次圓桌討論的系列專題,一同探討在這樣的時代,如何打造頂級內容。本專題包含四篇文章,同時推送,分別是《「眾媒時代」圓桌沙龍人大專場:如何打造頂級內容》《<時尚先生Esquire>李海鵬:純媒體項目前途堪憂,需重新考量媒體價值》《<壹讀>馬昌博:媒體機構在衰敗,但優質內容正成為任何人或機構的標配》《騰訊新聞孟田芳:直播已成為網際網路新聞新趨勢,內容創作者的黃金年代剛剛開始》。
人們正越來越習慣讀圖看視頻,而基於網際網路形態的移動直播,正悄然改變新聞現場的定義。當直播風潮來臨,媒體要如何做才能直擊受眾痛點?打造了多項火爆直播項目的騰訊新聞資訊部總監、原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副製片人、《社會記錄》編導孟田芳,在騰訊「眾媒時代」圓桌沙龍上,帶來業界標杆的經驗之談。
孟田芳,帶著數年高校執教經驗與十餘載央視直播工作經驗,於今年2月加盟騰訊,甫一「出手」,就接連打造火爆網際網路的「兩會全景直播」、「日本一個人的車站關停紀實」、「斷網黑鏡實驗」等項目。看似「切換模式」般轉變工作思維的背後,究竟切中了業內何種風向?
眾媒時代,什麼樣的直播受人歡迎呢?最重要的答案是:有趣。
在選題上直播最重要的打破傳統的「重要意義」的選題考量,將記錄有意思的事情,作為選題考量核心內容——無論是日常生活中事,還是重要的大事件。在受眾考量方面,分眾傳播替代群體傳播。騰訊新聞直播的《一個人的火車站》和《黑鏡實驗》等,就是用有意思的選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視頻:一個人的車站關停(時長 01:14)
所以,新聞價值的考量標準中,趣味性在於傳統的嚴肅新聞比較中,一直是比較容易被遺忘的一條。如今視頻直播可以非常好的從趣味性入手,擴大選題的範圍,為受眾提供更多有意思的直播內容。
傳統的電視新聞直播,需要動用全套「重裝備」,更嚴肅;而隨著技術發展,單眼相機、甚至手機等簡單裝備就可以進行直播,騰訊籤約記者模式——拍客更是大大拓寬了選題範圍,讓更多有意思的事情有了被記錄下來的可能。
無論是碎片化的短視頻,還是長時間的跟蹤記錄長片,都可以輕易實現。人們對於原汁原味內容更喜愛,也更希望全面、細緻地觀察事情的每一個細節,不再接受通過編輯帶來的價值觀的強迫。這也促使拍客更完整地將原素材展現出來,讓受眾自由進行吐槽、討論、評價。
視頻:黑鏡試驗,史航斷網生存(時長 01:40)
今年3月初,騰訊有一個大動作——芒種計劃。所有媒體和自媒體發布、運營的內容,都可以通過企鵝媒體平臺(om.qq.com),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等平臺渠道進行一鍵分發,實現優質內容的更多、更準確曝光。
而這種動作,相信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內容創業者的黃金年代剛剛開始,而一個有生機、有活力、有趣味的內容生態,用公司的話說是「媒體共贏生態圈」正在建立。
以下為內容實錄(有刪節):
我在中央電視臺做了十幾年電視,來騰訊之前一直在跟內容打交道。今天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做內容的人,在眾媒時代的切身體會。
來騰訊前,我的老闆說請你來就是想要你做直播,這是網際網路新聞的趨勢。他當時跟我說,他最大的顧慮就是不知道騰訊新聞都是哪些人看。我說我覺得騰訊新聞做的很好,我每天工作的時候都在上面找選題,而且有很多王牌的原創節目。
我老闆說,其實你做的內容要讓我們保安大哥喜歡看,才算成功。
網際網路直播什麼樣?一個拍客+一部手機
早在中央電視臺的時候,就想做日本火車站的新聞,但是做不了直播,這是介質的限制。
來到了騰訊,老闆說這個選題很好,但是也會問我PV怎麼樣,VV怎麼樣,我說我也不清楚,就先去做吧。實際上老闆同意做,卻也不會給予很大的物質支持。後來這個4、5個小時的直播是聯繫了一個在日本的留學生做的,他作為拍客非常熱情。我們全程用手機4G直播的,一個拍客加上一部手機,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直播。
最初我判斷這個選題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只會有很小一部分人喜歡的直播,但結果收到了很多人的反饋,紛紛告訴我可以怎樣拍的更好更專業。區別於電視臺製作,拍客輕裝簡從,不影響被拍攝主題,不幹擾現場環境,不介入畫面,保證了畫面的美感。
直播最大的魅力是「懸念」
我覺得直播最大的魅力是懸念。我做每一場直播到現在,包括跟海鵬他們合作黑鏡實驗史航開始前一天我都緊張不得了,因為我也不知道頭裡面會直播出什麼東西,對於所有觀眾來說也是這樣的。這個就是直播的魅力所在。
以前電視臺做專業直播,需要一大堆重型設備,而新技術大大降低了做直播的門檻。新技術給直播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是直播會變得特別快。在專業人士無法趕到現場的時候,有人在有直播工具在,這個現場就可能被直播,這個快是網際網路才能夠實現的。
直播另一個魅力是在網際網路上做直播,時間可以是無限的。網際網路上的空間非常大,只要想做,可以有N條時間限的同時開始做,而且只要嘉賓沒意見,我們可以做到7×24小時直播一個月。
眾媒時代做內容的隱憂:內容值錢嗎?
今天的主題叫「趣味商業與傳播力」我覺得這個標題的背後是一些隱憂,這個隱憂大概是眾媒時代了,我們還需不需要做內容,媒體還需要做內容嗎?那麼好的內容賣的動嗎?變現能力有多強呢?有深度的報導大家還愛看嗎?
我們可以看個例子:我們現在都能用手機拍照,有時候感覺比攝影師拍的也差不到那兒去,那攝影師還有沒有價值呢?似乎那攝影師可能更值錢了,因為他拍的東西大家的水平都在進步,但他們可能拍的更好。所以我覺得技術和內容生產者之間的一種關係吧。我個人是覺得內容足夠多,才有可能足夠好。
史航的這個7×24小時直播,最初我們是想拍成紀錄片。後來想既然每天都跟拍它,可以把過程直播出來讓網友看,而不是看你作為製作人剪輯出來的東西。這裡面隱含的一個價值觀的捨棄和判斷。我們看到的紀錄片、電視專題片,都經過專業人士編輯畫面、順序和選擇。
作為網友來說我憑什麼要看你給我們編的片子呢?我們把所有原始素材分到網上去,讓大家來看,讓大家來吐槽,大家來討論。這個我覺得也是在新的技術帶來一種內容表達上的變化。
剛才昌博說,其實現在做內容更值錢了,讓我對我的未來更有信心了。我剛到騰訊做了兩會的直播,後來接著做了圍棋的直播,小站的直播,最近做了黑鏡的直播,然後不斷有機構找過來,想跟我們合作做直播,最令人驚喜的是這裡面還包括聯合國。
老闆問我,這麼多直播我們就十幾個人做的過來嗎?所以我們在想要有一個好的生態來吸引更多更好玩的人一起跟我們玩直播。騰訊直播是非常開放的,希望能與更多優質的媒體合作,同時我們也有對於內容的追求與標準,我們是想保持與騰訊新聞事實派的一個調性。
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內容生態正在建立
說到生態,可能有一些人會知道,今年3月初,騰訊有一個大動作——芒種計劃。所有媒體和自媒體發布、運營的內容,都可以通過企鵝媒體平臺(om.qq.com),在天天快報、騰訊新聞客戶端、微信新聞插件和手機QQ新聞插件等平臺渠道進行一鍵分發,實現優質內容的更多、更準確曝光。
在以前,可能我們很多的內容生產者每天產生出海量資訊,但用戶偏好並沒有被真正洞察,也無法得到恰當的泛資訊引導。最終,好內容可能無人問津,而用戶也抱怨找不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資訊。
而企鵝媒體平臺,把用戶和創作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而實現內容分發、品牌落地、商業願景。很多人都知道騰訊砸下2億元補貼自媒體,而這種大手筆,相信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內容創業者的黃金年代剛剛開始,而一個有生機、有活力、有趣味的內容生態,用公司的話說是「媒體共贏生態圈」正在建立。
最後,我個人覺得心性相吸的人最終都會走到一起吧,這是我在新媒體做內容的一個感受。然後做了一個小片子可能我們從一個角度來代表騰訊新聞做新聞的一個態度,跟大家一塊分享。謝謝大家!
視頻:務工者千裡騎行回家 (時常 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