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第二屆蕭山人大會,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鄉賢齊聚一堂,四海雲集話桑梓,凝心聚力繪未來。10月25日,蕭山日報專訪臨浦鄉賢、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陳鳳英,邀請她為蕭山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人物名片
陳鳳英,蕭山籍,中國知名經濟學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中國對外經濟關係、國家經濟安全等研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接下來
我們一起來看鄉賢為家鄉
貢獻了哪些「金點子」?
要緊盯「質的趕超」
記者:自改革開放起,蕭山取得飛躍發展,一舉成為浙江「老大哥」。但近年來,蕭山經歷從領跑到追跑的轉變,並提出「趕超跨越」。您如何看待這一變化?
陳鳳英:
我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平常也關注家鄉動態。這次回蕭之前,我專門查看大量資料,進行系統性分析,總體感受是:蕭山並不是真「落後」,而是呈現「慢進」狀態。這好比,別人在「跑步」,我們在「走路」,雖都在「前進」,可「走路」跟「跑步」的差距顯而易見。
對此,我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來自新經濟衝擊。新經濟的快速崛起,對地區發展造成衝擊性、革命性變化。而新經濟的增長,大多是兩位數,這種增長,也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地區無法企及的。
其次是自身產業結構。儘管已是數字經濟時代,但蕭山仍有較強工業時代特徵,尤其與餘杭相比,蕭山以高端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仍偏低。
最後是經濟基數變小。從原有體系中,蕭山已裂變產生其他經濟主體,導致自身行政範圍在收縮、數據規模在下降。
可以說,蕭山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瓶頸期,正面臨爬坡過坎新階段。蕭山的趕超跨越,有可能經歷一個中長期。
從時間上看,蕭山要「從今天做起、向明天看齊、為後天準備」,特別要緊盯「後天」,即2035年,這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節點;從方向上看,作為高收入經濟體,蕭山在量上的積累已很大,「趕超」要緊盯質的突破,加快完成工業革命向科技革命轉型。
以「大杭州」謀新突破
記者:蕭山撤市設區19年,杭蕭融合始終是熱議話題,蕭山提出深度融入大杭州,全力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作為一名蕭山人,您認為蕭山該如何做到更「深度」?
陳鳳英:
這點我深有感觸。前些年,我也習慣性介紹自己是「浙江蕭山人」,幾乎不提「杭州人」,恐怕很多鄉賢有類似經歷。
一方面,說明我們有很強蕭山情結;另一方面也表明,潛移默化中,我們潛意識裡仍以「老大哥」自居,沒有從「蕭山是全國十大財神縣」那個年代走出來。
由此我認為,蕭山融入杭州首先要體現在理念轉變、思想開放。我們要放低身段,擯棄「大蕭山」概念,樹立「大杭州」意識,站在「大杭州」角度,以杭州「一盤棋」思維,更客觀認識蕭山、更系統謀求突破。
第二點是精準自身定位。杭州已有十個區,城區範圍不斷擴大,「大杭州」已形成。據我判斷,杭州未來將以西湖、西溪、錢塘江為標識,形成三個不同中心。很難講哪個中心更重要,但各自特徵還是比較明顯。如,新經濟大概率將以西溪為中心;行政中心、會議中心將以錢塘江為主,這一帶也是未來杭州城市標誌。作為G20主會場所在地、亞運籌備核心區,對城市格局變化,蕭山要有敏感性,並提前考慮應對之策。
第三點是善於借勢借力。疫情推動下,數字經濟正加速成為全球大趨勢,杭州是中國數字經濟先行區,來自世界的人才將源源不斷匯聚杭州,而這恰恰又是蕭山「短板」。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些,用好用足杭州的「勢」,緊抓數字經濟浪潮,加快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不惜一切引育人才
記者:您多次提到「數字經濟」。在您看來,蕭山發展數字經濟最大突破口是什麼?
陳鳳英:
應該是人才。這不是說蕭山缺人才,相反蕭山有大批人才,但在高端人才方面,蕭山卻不佔有優勢,這導致在人才主導型的科技革命中,蕭山數字經濟「慢熱」「慢進」。
這背後是高校資源不足。我考察過很多地方,總體感受是,凡是有創新活力的地區,至少有一所好的高校作支撐,如矽谷有斯坦福、中關村有清北。可見,高校與人才、與創新之間具有很強關聯性。
所以我建議,蕭山要不惜一切引育人才,千方百計做強教育。只有如此,才更有未來。
最短平快的方式,就是招引一兩個具備強大影響力的人才,如杭州引進著名科學家施一公,他憑藉個人品牌效應,一呼百應,天下英才紛聚集。對於蕭山這樣資本足、條件好的地方,很多人都會願意來,如受中美貿易影響而不得不「留在」國內的科研工作者。只要這類學科帶頭人來,我們就打破體制限制,創造便利條件,讓他主導搭建基礎平臺。
中期而言,要深化校地合作。深圳沒有「雙一流」高校,但創新力卻引領中國,關鍵是深圳以合作辦學,引進北京好多優質高校資源,這值得蕭山借鑑。目前來看,蕭山可以沒有名院名校,但必須有分校分院,分校分院必須有大咖、名人。近幾年,蕭山與北大、浙大合作,這很好,但觸角還可以再長些,如能不能與全國排名前十的高校都合作。當然,校地合作要圍繞具體專業展開,而且這個專業要與科技革命內容掛鈎。
著眼長遠,蕭山要辦地方高校,主要目的是擁有沉澱池,自己培養中高端人才。蕭山具備這方麵條件:如教育所需的好環境,湘湖就是好選擇;又如辦學所需的大量資本,蕭山特色就是藏富於民,民間資本特充裕。很多時候我都在想,蕭山能不能調動民間資本積極性,也創辦一所民辦性質、專業性強的研究型大學,像西湖大學一樣來個「錢塘大學」或者「湘湖大學」。
不要錯過「5G」
記者:蕭山以製造業著稱,目前正大力推進智能製造,打造「新製造中心」。但製造業資產重、投資大、周期長,完全以企業為主導不一定現實。對此您有何建議?
陳鳳英:
有一年,我參加紐約長島一個展覽,當看到蕭山企業的化纖產品時,倍感親切。這說明,蕭山製造基礎是好的,起步條件也有的,關鍵是怎麼看、怎麼幹。
從農耕經濟到工業經濟,蕭山很成功,遍地是老闆。這種成功,得益於製造業。所以,製造業是蕭山最厚家底、最大優勢,任何時候都絕對不能放棄,這樣也避免了產業空心化。
但也面臨新情況。從工業經濟走向現代經濟的當前,不同於40多年前敢闖敢拼就能贏,這個時代更多依賴數字、智能、互聯等。新製造中心,蕭山提得很及時,但我想給這個「新」賦予更深內涵:蕭山經濟已完成小到大、弱到強階段,如今一定要實現低到高、大到尖、強到精的轉型。
對此,有兩點建議。第一是有條件推動併購升級。儘管眾多中小企業創造大量財富,但也正由於規模受限,中小企業註定沒有很大能力投入智造轉型。換言之,只有中大型企業才有資本、耐心與實力參與智能製造。這就需要政府「有所為」:淘汰一批、升級一批、做強一批,有條件推動行業併購重組,鼓勵引導大企業收購中小企業,不斷提高行業集聚度,增強產業競爭力,這也符合經濟規律。整個過程會很痛苦,但是必經之路。第二是不要錯過「5G」。萬物互聯是未來大趨勢,下個十年是「5G時代」。作為一種新型基礎設施,5G扮演著類似高速公路、高鐵的角色,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基礎,也是萬物互聯先決條件。現在耳熟能詳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只有在5G基礎上才能大爆發,也只有5G才能實現工業互聯、智能製造。已錯失網際網路先機的蕭山,一定要重視「5G」,要提前謀篇布局,積極搶抓機遇,全力推動5G賦能智造轉型,不讓「5G」成為遺憾。
文字:姚潮龍
圖片:範方斌
視頻:管麗莎
原標題:《鄉賢陳鳳英談「趕超跨越」:從今天做起,向明天看齊,為後天準備》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