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記》有多超前?身披童漫外衣,卻是社會百科,充滿隱喻

2021-01-08 歷來現實

一部三毛漫畫讓幾億人愛不釋手,一部三毛電影感動了幾代人,"三毛"是怎樣誕生的?

昨天去醫院看望一個朋友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已經八歲,身邊有四個專職陪護: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姥姥姥爺、姑姑姨媽是替補陪護,各種好吃的東西像小山一樣堆在床頭。

其實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幕,現在的孩子就是太陽,就是公主,不會受一點委屈,在學校一旦受有個磕磕蹭蹭,或者挨兩句訓,孩子父母甚至孩子的長輩們都會全體出動、前往興師問罪。

如果給他們看《三毛流浪記》,問他們三毛是誰,他們準會連連搖頭,他們只喜歡《熊出沒》、《大頭兒子》和《小豬佩奇》,裡面的場景快樂、自由、充滿陽光,三毛生活的場景跟他們相距太遙遠,非常陌生、恍如隔世。

60後70後的朋友們的童年中,沒有不知道三毛的,沒看過《三毛流浪記》電影和漫畫的人不多。

三毛出生在舊中國,是上海灘的一名流浪兒童,三毛的形象非常簡單,龐碩的腦袋,上面只長了三根頭髮,兩隻大大的眼睛非常有神,天真可愛、活潑調皮。如果生活在現在,那一定是家裡的寶貝,衣食無憂,百般受寵,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上課,星期天到公園去盡情玩耍,吃披薩、漢堡,回到家裡躺在沙發上看動畫。

可是三毛沒有家,沒有親人,沒有人給他一點關愛,路人給他的,只有斥責和冷眼。

餓了,吃別人扔掉的殘渣剩飯,吃貼廣告用的漿糊;累了,就睡在下水道、睡在垃圾車裡;冷了,就把破麻袋拿來,披在身上禦寒。

小小年紀,他什麼樣的事都做過,什麼樣的苦都吃過,賣報、揀垃圾、幫別人推三輪車...以換取微薄的收入。

可是不管他怎麼吃苦,如何拼命幹,永遠都吃不飽,穿不暖,上海灘很繁華,卻沒有一片能夠安放他小小身軀的地方。

但悲慘的遭遇,並沒有讓三毛隨波逐流,去偷去搶去學壞,他命運悽涼,但內心依舊純良——不過他的行為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讚許和感謝,反而被人歧視和誤解。

有一天, 三毛在流浪的時候,在路旁看到一個鼓鼓的錢夾,裡面的錢應該可以夠三毛買好多喜歡的玩具和好吃的東西,可是善良的三毛沒有動心,毫不猶豫把它交還了失主。

可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失主不但沒有說聲謝謝,反而把三毛當成偷錢包的小偷,將他毒打了一頓。

上海灘的地痞流氓看到三毛孤身一人,年少不更事,就利用他幹各種壞事。

可是聰明的三毛有自己的底線,寧可挨餓受凍,也不去做傷害別人的壞事。

後來,一個好心的貴婦人可憐他,說要收養他,把三毛領到了家裡,給他穿上了皮鞋,讓他有個溫暖的家,但是三毛不適應貴婦人家裡的一切,也不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更不習慣貴婦人對他進行富人式管束。

在貴婦人專門為他舉行的酒會上,他把整個場面攪得雞犬不寧,扔掉華麗的衣服,重新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的夥伴中間去。

直到新中國成立,三毛才結束了流浪,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這就是《三毛流浪記》的梗概,它裡面的三毛形象生動鮮明,故事扣人心弦,讓幾代中國人痴迷,很多人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三毛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電影裡三毛的這個生動鮮明的形象,是根據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的,他也因此被稱為"三毛之父"。

張樂平是個漫畫家,但他創造出三毛這個形象絕不是靈光閃現的偶然,恰與他自己童年的經歷有關。

1910年,張樂平出生於浙江海鹽縣,母親擅長刺繡、剪紙,母親的刺繡栩栩如生,讓張樂平從小就迷上了美術。

張樂平的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微薄的薪水難以維持一家六口的生活。

張樂平幾歲了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人們都是叫他的乳名"三毛"。「小毛頭」本是江浙一帶對孩子的暱稱,給孩子取乳名往往有這樣的習慣,家裡有幾個孩子,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就這樣依次排下去。

張樂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個,在家裡的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角色。由於家裡弟兄多,在家裡沒有存在感。

小時候的張樂平在外面受委屈更是常有的事,而且受委屈之後,到家也不敢說,因為說了也沒有用,小小年紀倒學會了忍氣吞聲。

但是張樂平並沒有消沉,他學習非常勤奮,畫畫更是刻苦,村邊的沙灘是他的畫板,河邊的蘆葦做他的畫筆。

1923年,在老師的指導下,13歲的張樂平創作了平生第一張漫畫《一豕負五千元》,諷刺了當時醜惡的社會現象,在當地一舉成名。

就在張樂平再接再厲要繼續學習的時候,家裡出現了變故,無力供養他繼續上學,15歲的張樂平不得不含淚輟學到上海郊區的永源木行去當學徒。

舊社會當學徒的日子非常艱辛,天不亮就要起床,將店裡店外都要打掃一遍,然後就是幹各種雜活,一點都不能馬虎,不能出半分疏漏。就這樣從早忙到晚,誰的臉色都要看,誰的斥責都要忍受。真可謂看盡世間百態,嘗遍人生百味,這種經歷對年少的張樂平來說,是永生難忘的。

正是張樂平少年時學徒的艱辛生活,讓三毛的形象在心裡誕生,產生了創作的衝動。

張樂平是不幸的,因為家境貧寒,他沒有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完成學業,留下了終身遺憾。但他又是幸運的,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張樂平上過私立美術學校,學到了不少知識,繪畫水平也大有長進。

後來張樂平在一家廣告公司繪製廣告畫和加工來稿,也為教科書畫插圖,之後又進了三友實業社當繪圖員,還畫過一些時裝設計畫,跟別人合作出版過時裝設計的書。

1929年,19歲的張樂平開始向上海各報紙投稿,並逐漸成為專職漫畫家,為多家報紙提供漫畫作品。

1935年,張樂平把自己腦海中的三毛變成了一幅幅漫畫,影響許多國人的童年的《三毛流浪記》便這樣誕生了。

三毛的形象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描述過的,大大的腦袋,圓圓的眼睛,頭上只有三根頭髮。三毛奇特的造型一問世就深受大家的喜歡,引起各界關注。天真、善良、倔強、調皮的三毛成為大家的夥伴,三毛的苦難經歷也深受大家同情。

《三毛流浪記》中,有很多對社會亂象的無情影射。

洋人大於官爺,官爺大於土豪,土豪大於百姓

愛心救助機構弄虛作假、中飽私囊

這一幕在現今的委內瑞拉等國家仍在上演

競爭降價版的賣兒鬻女

真娃娃不如假娃娃

關查報館,拘押報人

人不如狗

「到此一遊」的濫觴

鬆開狗繩的不文明遛狗行為?

這是建國後的創作,其意自明

《三毛流浪記》充滿對社會現狀的隱喻,把當時上海十裡洋場商品經濟極度發達、社會分化也極度嚴重的社會圖景,極為生動地如實描繪了下來,很多鏡像都是超越現實的存在,從這一點上來看,堪稱社會大百科全書。

《三毛流浪記》形象刻畫了一個樂觀、善良、勇敢、堅強、可愛的流浪兒三毛,生動描述了舊中國流浪兒童的苦難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後又被改編成電影故事片、木偶片。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大家童年不可磨滅的記憶。

不是每一個時代的兒童,都能被社會溫柔以待,應該讓現在的孩子們接受一些苦難教育,而不是一味縱容溺愛。《三毛流浪記》一套五本《流浪記》、《百趣記》、《從軍記》、《解放記》、《新生記》,六一節優惠,還可以領券減15。

通過看漫畫的方式,而並非出自家長的說教,孩子們一定會欣然接受,且終生受用無窮。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搶先下單。

相關焦點

  • 三毛流浪記三毛扮演者—孟智超
    要是說孩子們看電視劇一定是《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三毛扮演者孟智超現狀可憐 童年照曝光 只能回憶。《三毛流浪記對於孩子們影響最深刻的一定是孟智超主演的《三毛流浪記再加上戲份多,吃的飯都是最好的。當時有小演員就眼紅了,在拍攝的時候故意整他,有一次一個孩子還把他摔的不輕,後來那個孩子就再也沒去劇組了。
  • 長篇連環漫畫 《三毛流浪記》作品展
    長篇連環漫畫 《三毛流浪記》作品展 2020年06月13日 00:00 來源:美術報 作者:白潔 字號 內容摘要:本報浦江訊 白潔 近日,「長篇連環漫畫《三毛流浪記》作品系列展」在浦江美術館展出
  • 《三毛流浪記》曲調簡潔溫暖 連綴起熟悉的漫畫
    這之前,國外的音樂劇我大概通過DVD看過不多的幾部,最終給我留下的只是幾段好聽的旋律而已。像《歌劇魅影》的主題曲,《唱吧,我的音樂天使》,《艾薇塔》裡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喜歡聽是因為旋律好,沒有人願意聽難聽的東西,這是人的天性。  但《三毛流浪記》不同,那是陪伴著我們度過兒童時代的漫畫書,曾經給了我們那麼多難忘的記憶。
  • 三毛流浪記,在你我記憶的深處流浪
    經過痛苦的思索後,張樂平開始以眼淚和著筆墨創作《三毛流浪記》。 這部巨作無情地鞭撻了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無依無靠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
  • 《三毛流浪記》千裡挑一選演員
    放映4K修復版電影   筆者是「三毛」的粉絲,利用工作之便,收集有一些關於電影《三毛流浪記》的資料   1947年6月15日,張樂平先生的漫畫《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發表,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一些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了這部作品,最早考慮將漫畫搬上銀幕的是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二廠廠長徐蘇靈先生。   攝製組選定王龍基擔當主演,是1949年2月。流浪兒三毛的遭遇是上海市民的經常話題之一,人們對誰將擔任影片主演,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 《三毛流浪記》(電影繪本版)新書分享會圓滿成功
    8月13日的下午,上海會展中心少兒館響起了電影版《三毛流浪記》片頭曲那經典又熟悉的旋律,長江文藝出版社「永遠的三毛不朽的經典」《三毛流浪記》(電影繪本版)新書分享會在2020上海書展正式開始。
  • 原來《三毛從軍記》包含了太多的隱喻和隱喻
    《三毛從軍記》也稱為「中國第一部具有自覺的後現代意識和傾向的電影」。在兒童故事的掩護下,這部電影實際上充滿了黑色幽默,並隱藏在時代的陰影中,他以極端誇張的手法模仿經典文本,頗具後現代感。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喻,比如「頭角崢嶸」的指導老師。例如,老萬的憤怒其實是嘴上的火。一腔怒火頂多是個笑話,可是一個大男人說女人的聲音好笑嗎?其實很可悲,所以有了更多的隱喻色彩。
  • 動漫舞臺劇《三毛流浪記》劇組正式組建
    為紀念我國著名漫畫家張樂平百年誕辰(1910——2010),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與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中國少年京劇團聯手,以張樂平先生的著名漫畫作品《三毛流浪記》為內容,將推出動漫舞臺劇《三毛流浪記》。日前,動漫舞臺劇《三毛流浪記》劇組在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正式組建並投入排練。
  • 電影《三毛流浪記》崑崙1949年拍攝
    【故事梗概】《三毛流浪記》是上海崑崙影業公司攝製的喜劇片,由趙明、嚴恭執導,陽翰笙編劇,該片是時代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它的成就是在尖銳的社會矛盾中刻畫出一個活靈活現的浪兒藝術典型,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善良的「三毛精神」,具且鮮明的時代特色,貫穿了左翼作家常有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該片又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三毛的造型保留了漫畫風格,創造了假定情境,增強了影片觀賞效果 。
  • 推薦觀影~三毛流浪記
    此片是投資數千萬,繼《哪吒傳奇》之後,央視動畫之作,二十六集大型系列動畫片《三毛流浪記》。這部動畫片是根據畫家張樂平先生漫畫作品三毛改編的,講述的是20世紀30~40年代三毛在上海的生活情景,展現的是三毛情結中最積極的因素。
  • 《三毛流浪記全集》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作者:張樂平 推薦書店:興義市辭林書店 自1935年張樂平先生筆下第1幅三毛漫畫問世以來
  • 28年前的巔峰之作,原來《三毛從軍記》藏了這麼多隱喻與暗諷
    《三毛從軍記》又被稱為「中國第一部具有自覺的後現代意識和傾向的電影」。在兒童故事的掩蓋下,影片實則充滿了黑色幽默和時代隱喻,並以極度誇張的手法對經典文本進行了滑稽模仿,頗具有後現代風格。三毛,一個流浪的孤兒,沒錢沒勢,但也想為祖國出力——他要參軍!負責招兵的軍官看著三毛一身的排骨,問:你算個什麼東西?
  • 三毛流浪記等老電影將修復、重生和傳承
    《三毛流浪記》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扛著攝像機上街頭」的作品,它之所以受到二戰後興起的西方「新現實主義」電影紀實學派的關注,跟影片在製作過程中,大量實景拍攝,無意中真實記錄了新舊時代更替的瞬間,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畫面有關。上海解放前後的城市生活影像資料,此前只見於蘇聯攝影師的紀錄片,《三毛流浪記》的先鋒性和引領作用,至今痕跡可見。
  • 從漫畫到電影,《三毛流浪記》 「今天」走上大熒幕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72年前的今天,電影《三毛流浪記》正式開拍。
  • 大家還記得《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嗎?
    相信很多80、90後的人都很喜歡看三毛流浪記吧,這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講述的是一個叫三毛的孩子,悽慘的童年生活,直到現在想起劇中的孩子,都忍不住令人心疼。當年的這部劇是非常火的,劇中的三毛扮演者也是大紅大紫,只是很可惜的是生活裡的他禿頭飽受脫髮之苦,曾經為了復出挨300針植髮,如今長發,成韓國歐巴。
  • 《三毛流浪記》三毛忍痛300多針植髮,如今人稱「翻版薛之謙」
    還有關曉彤、吳磊等等一些童星,都成長為高顏值、有演技的成熟演員。 那大家是否還記的《三毛流浪記》裡的小主人公?1995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三毛流浪記》,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1999年,又繼續出演了年代劇《三毛流浪記續集》。2011年,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孟智超選擇去日本學習編導,便沒有繼續拍戲 。2014年,參加東方衛視喜劇真人秀節目《笑傲江湖》,從而正式復出 。
  • 《三毛流浪記》80、90甚至70後都看過,如今主演怎麼樣了?
    《三毛流浪記》是童年時曾出演過《母親》、《豔陽天》、《新閨怨》、《三毛流浪記》等影片的演出,最大的成就是8歲時塑造了《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經典形象,通過這一典型真實地表現了流浪兒童的悲慘童年,控訴了黑暗社會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讚美了貧苦兒童天真善良、純潔美好的心靈。
  • 《三毛流浪記》原型慘死路邊,作者痛哭,邊咳血邊創作完成
    張樂平很想改變這種狀況,他希望這樣的流浪兒能引起社會的關注,讓發生在流浪兒身上的悲劇再也不重演。因此,他拿起自己最擅長的畫筆,開始創作人物形象「三毛」。 事實上,張樂平創作三毛流浪記的過程並不順利。那時候沒人想資助他,也沒人相信他會成功。在創作的過程中,張樂平由於長期伏案作畫,加之過度疲勞加上生活質量不高。不久,張樂平的身體無法支撐下去。
  • 電影《三毛流浪記》故事,起源於人間悲劇,結束於明星盛宴
    1949年春,但關於「三毛」的漫畫早在1935年就有了,在漫畫家張樂平的筆下,三毛一開始是一個善良、搞笑、歪點子多的普通市民孩子,他古靈精怪熱心助人但卻經常惹出笑話來。 抗戰爆發後,張樂平讓三毛「參了軍」,在抗戰勝利後他創作了諷刺漫畫《三毛從軍記》。 1947年初,冬日的上海寒風料峭,張樂平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三個衣衫襤褸的流浪兒童圍在一個已經滅火的烤紅薯爐子前取暖,為了不讓手凍僵他們將手伸進尚有餘溫的爐子裡。
  • 《三毛流浪記》走進薇婭直播間,當晚銷量破8萬冊
    5月26日晚,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三毛流浪記》(彩圖注音讀物)一書通過淘寶主播薇婭帶貨,以直播價18元的價格,當晚狂銷8萬多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