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後,23歲的佳佳剛剛走出象牙塔,成為一名老師。跟不少同齡女生一樣,她也喜歡在朋友圈裡發雞湯、曬自拍,甚至還兼職當微商,在網上賣起了服裝。可14年前,她還是一個剛被白血病擊倒,每天與化療、穿刺為伴,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小女孩。
14年來,這個樂觀堅強的女孩如何一步步戰勝病魔,又是什麼力量,支撐她跑贏這場與死神的賽跑,實現這個僅有萬分之一概率的「生命奇蹟」?(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樂觀對每個患者來說都是一劑上等的良藥,不輕言放棄也是每個病癒者不可缺少的堅持,是為自己負責也是在為家人負責。」
「我永遠相信一句話,世事無常,沒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把握當前最重要!」
「再堅強的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佳佳
佳佳是在深山裡長大的孩子。她的家海拔足足有300米,那是汕頭南澳島上海拔較高的一個小山村。村裡條件落後,交通不便,下一趟山就得走上兩小時。佳佳從小就有一個幸福的家:父親在山上種茶為生,母親則打理家務,並照顧佳佳和小兩歲的妹妹,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直到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寧靜。那一年佳佳只有9歲,在村裡的小學讀四年級。突然有一天,佳佳開始高燒不退,起初家人並不以為意,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可接下來一個月內,佳佳又反覆多次發燒且臉色越發蒼白,父母這才著了急,連忙把她送到汕頭市中心醫院檢查。這一查,讓佳佳父母「眼前一黑」。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費用需30多萬元,生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醫生的一番話,對佳佳一家猶如晴天霹靂,也幾乎直接宣判了佳佳的死刑。
佳佳清楚地記得,當時全家所有的積蓄加在一起只有7000多元,這對於30多萬元的治療費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正當佳佳幾近絕望時,母親的一番話讓佳佳吃了定心丸:「女兒啊,你安心治療錢不是問題,爸媽會想辦法的!」
雖已時隔14年,但回想起那段化療時光,佳佳仍心有餘悸。佳佳坦言,當時她還不到10歲,是第一次聽說白血病,更不知道什麼是化療、穿刺。這些陌生的名詞曾一度令她對治療望而卻步,但她最終仍決定打破對未知的恐懼,「既然父母都不放棄我,我更加不能放棄自己」。
第一次住院,佳佳便在醫院連續待了52天。這52天裡,佳佳一直在重複著化療、穿刺、抽骨髓、輸液這幾件事,每一件都令她備受煎熬。
「化療跑不掉的是噁心,吃不好睡不著,穿刺很痛,輸液經常會手腫。」佳佳說,最麻煩的還是抽骨髓,每次抽完骨髓要平躺四到六個小時,其間既不能枕枕頭也不能翻身。除此之外,化療的後遺症至今仍影響著佳佳:「我現在腰不好,平時洗完頭站直就會酸痛,得慢慢伸直一會才好。」
10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紀,可佳佳卻不得不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除了化療等帶來的肉體上的疼痛外,佳佳還要忍受著與死神博弈的精神煎熬。當被問到是否害怕過死亡時,佳佳篤定地說:「從來沒有!」
當「死神」來敲門時,佳佳選擇笑臉相迎。而這份樂觀,來自於父母從小的言傳身教。佳佳說,父母一直告訴她要笑對人生。「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為什麼不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呢?」佳佳坦言,從得病一開始她就不去考慮結果,而是把每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珍惜身邊人,笑對每一天。
經過最初52天的住院治療後,佳佳的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從2003年10月開始,佳佳開始了家和醫院「兩點一線」的生活:每次在家休養一個月後,就要到醫院進行化療、穿刺、抽骨髓等常規治療,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
當時南澳大橋尚未開通,每次去醫院,佳佳都要搭40分鐘的渡船才能出島,算上在路上的時間,從家裡到醫院每次都要花兩三個小時。不過佳佳並不感到孤獨,因為每次出門媽媽總會寸步不離地陪在她身邊。
「我媽都成我的專屬護士了」,佳佳笑稱。這三年裡,媽媽每天都在身邊照顧著佳佳,並不斷為她加油鼓勁。在媽媽的感染下,佳佳大多數時候總是嘴角上揚,面帶微笑;可有的時候,她也會像普通小女孩一樣哭鼻子,還曾對媽媽發脾氣。
有一次,剛做完化療的佳佳因噁心嘔吐,整整一天粒米未進。佳佳的媽媽擔心女兒餓肚子,拿著飯菜再三催促女兒吃飯。這時候,原本無精打採的佳佳竟突然衝著媽媽發起脾氣:「都說不想吃了你有完沒完!」
佳佳說,其實話一出口她就後悔了,當晚還偷偷落淚。「我住院期間,最辛苦的就是我媽了。」佳佳回憶,有時候連續輸液一整晚,佳佳自己都睡著了,可媽媽卻一直不敢睡,盯著吊瓶守了整整一晚,生怕錯過換藥的時間。「雖然化療很痛苦,但跟媽媽不分晝夜的付出比起來,這些都不值一提。」一說起媽媽,佳佳內心滿是感激。
佳佳的堅強和樂觀感動著身邊的人。得知佳佳的情況後,海警、婦聯、學校等單位都紛紛伸出援手,僅駐守在南澳島的廣東海警二支隊二大隊,幾年下來累計捐款十餘萬元,幫助佳佳渡過難關。
終於,在與「死神」較量了3年之後,佳佳盼來了屬於她的生命奇蹟。當醫生告知她可以康復出院時,佳佳與媽媽緊緊抱在一起,喜極而泣。「那種感覺就像重生了一次一樣!」回想起那一幕,佳佳至今仍激動不已。
回到了闊別3年的學校,佳佳還與妹妹成了同班同學。此後,她的病情未再復發,只是每年需到廣州再進行一次血液檢查。「就連醫生都說這是一次奇蹟。」佳佳感嘆。
佳佳內心很清楚,她能康復出院離不開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知恩圖報的她默默告訴自己,將來要當一名醫生或護士治病救人,「自從住院之後,回來讀書時每次寫關於夢想的作文,我都只想到了醫生護士」。
可由於高考時志願填報不合理,佳佳與心儀的醫科院校失之交臂,而去了惠州就讀經濟類專業。今年即將畢業的佳佳,如今已在汕頭一家教育機構找到第一份工作,成了一名老師,但她仍未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有機會當一名醫生或護士,我還是會為之努力的!」
在佳佳母親林樂音的引領下,記者驅車開了半小時崎嶇陡峭的山路,再步行近百米,才來到他們位於半山腰處的家。這是一間面積不到60平方米的平房,三面環山,屋內隔了一層小閣樓,「她們姐妹回來就住在上面。」林樂音告訴記者。不一會兒,佳佳的父親張堅也從田裡幹完活回來,「今天工地停工,我就去田裡轉一轉」。
採訪過程中,一個細節令記者印象深刻:這對年過五旬的夫婦始終面帶微笑,即便回憶起那段心酸往事,重新翻看佳佳那本早已泛黃的病曆本,老兩口依然談笑風生。也許正是父母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使佳佳得以順利康復。
當天佳佳並不在家裡。其實約訪佳佳並不順利,先後三次當面採訪的請求,都被她婉拒,最後只能通過電話和微信採訪。佳佳是一個很低調內斂的人,她多次提醒記者不要透露太多她和家人的隱私,也擔心自己的經歷曝光後,對今後的生活造成困擾。
而令她最終放下「面子」的,是她本性善良的「裡子」。她說其實自己也很糾結:雖然怕對自己有影響,但還是希望自己的經歷能幫到別人,幫助那些同樣患有白血病的人,「其實我一直很想和那些跟我同樣遭遇的人當面說,畢竟有些人道理他們都懂,可還是會半信半疑」,而這也是她最終決定接受採訪的原因。
24省份公務員「聯考」最熱崗位1746:1 !錄取後負責這項工作
機會來了!京津冀招8000人,百萬年薪以上的崗位有不少
賣淫、援交、辱國?中國赴日留學生群體:這鍋我們不背
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丁嘉聰
編輯:孟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