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之於國際郵輪業無疑是幻滅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始,郵輪因環境封閉、人員密集,不幸成為滋養病毒的「溫床」,「恐怖郵輪」帶來的衝擊在很多人心裡留下了陰影,一時之間各國緊急叫停郵輪出行,國際郵輪業務被迫擱淺,而疫情長時間的肆虐也阻隔了國際出入境遊的往來,往日豪華的郵輪旅行也因此「蒙塵」。
如今,隨著部分國家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一些國際郵輪集團已經迫不及待的宣布復航,但由於疫情反覆無常,率先試水的公司已經為自身的「草率」付出了代價,形勢逼迫之下,挺不住的郵輪公司已經走向消亡,剩下的也在艱難度日,不少企業甚至開始「賣船」降損求生。
美國時間2020年12月16日,皇家加勒比遊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皇家加勒比)官網宣稱已經賣掉旗下兩艘郵輪。據了解,被賣掉的兩艘郵輪分別是海洋皇后號Empress of the Seas和海洋帝王號Majesty Of The Seas,是皇家加勒比船隊中最老的船。該消息一出,引起廣泛關注,業界對於兩艘「老將」被賣的命運倍感唏噓,同時也引發了業內對於國際郵輪業何時能等來復航的焦慮。
01、國際郵輪的2020——「五行缺水」
在疫情爆發之初,很多人的關注重點在陸地城市,在當時看來遠離陸地的海洋之上似乎還是一片「淨土」。然而當郵輪出現第一例確診病例後,因為郵輪空間狹小,人員密集,病毒以可怕的速度蔓延與傳播,真實的「恐怖郵輪」劇情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圖片來源網絡
最先被曝出確診病例的是美國嘉年華郵輪集團(以下簡稱「嘉年華公司」)旗下的「鑽石公主號」,該郵輪於去年2月1日發現首例確診病例遊客曾乘船出行,2月3日放棄原本航行計劃返回日本港接受隔離和檢測,2月5日,日本政府確認該郵輪上出現乘客感染病例,此後確診人數開始激增,據日本廣播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5月16日,該郵輪累計確診病例712例,死亡13例。
與之命運相似的郵輪亦不在少數,據不完全統計,「紅寶石公主號」確診病例超700人,死亡21例;「至尊公主號」21人確診,「黃金公主號」也出現確診,此外,「皇家公主號」、「帝王公主號」及「加勒比公主號」也因與確診郵輪有公用船員而被波及。
受「鑽石公主號」等系列事件的影響,還有大批郵輪遭遇航行中被拒絕靠岸的現象,如美國郵輪「威士丹特號」一度被多國拒絕靠岸,挪威郵輪旗下的「挪威珠寶號」雖然沒有出現病例,但也被原計劃停靠的港口拒絕,成為海上「流浪兒」。隨後呼籲停止郵輪航行的聲音也愈發高漲,在此背景下各國相繼叫停郵輪出行,國際郵輪業迎來全球範圍內的停航大潮。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市場郵輪業務在2020年1月下旬停擺,進入3月中旬,全球主要的郵輪公司接連停航,自此全球400多艘郵輪被迫擱淺,而因停航引發的系列併發症接踵而來,郵輪公司迎來大批「退單潮」。且除退款之外,由於在疫情中防控不足,還要面臨巨額賠償與訴訟風險。
與此同時,各郵輪公司的股價也應聲下跌,相關數據顯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嘉年華公司、皇家加勒比、諾唯真郵輪控股(NCLH)(以下簡稱:諾唯真)三家郵輪巨頭股價暴跌比腰斬更甚,市值蒸發超500億美元,業績遭受重創。
國際郵輪巨頭遭此重擊尚且艱難度日,相比之下,一些實力較弱的郵輪企業已被逼上絕路。2020年3月,日本神戶夜光郵輪公司提交破產申請,是疫情期間第一家宣告破產的郵輪企業;2020年6月,西班牙最大的郵輪公司伯曼郵輪(Pullmantur Cruises)宣布破產重組,成為疫情以來第一家破產重組的郵輪公司。另有消息顯示,今年被送進拆船廠的豪華郵輪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陰霾籠罩之下,如何走出困境成為郵輪企業的「心病」。
02、節流、裁員、預售,花式自救難逃虧損厄運
國際郵輪協會(以下簡稱「CLIA」)發布的《2021年郵輪業發展前景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顯示,2020年3月中旬至9月,郵輪行業因停航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770億美元,流失51.8萬個就業崗位。而在漫長的等待中郵輪企業飽受煎熬,迫於生存壓力之下,紛紛圍繞「加減法則」展開花式自救。
首先,縮減開支,減少資金流出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嘉年華公司制定了削減10億美元資本支出計劃,皇家加勒比制定了削減2020年和2021共計44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諾唯真制定了削減5.15億美元資本支出計劃。
其次,裁員、減薪、變賣郵輪船隻止損也成為郵輪公司無可奈何的自保手段之一,從去年3月起,相繼傳出裁員或要求員工強制休假等消息,嘉年華公司在公布二季報時曾表示計劃轉賣旗下6艘郵輪。郵輪老兵崔欣說,對於嘉年華集團來講,處置老舊郵輪是定期要做的事情,不過此次處置多艘老舊郵輪更多是迫於無奈的回籠資金救命。
在「減法」措施實施的同時,各郵輪企業也從「加法」層面進行積極補救。其中,通過財務金融渠道增加公司現金流是較為高效的方式之一。皇家加勒比於3月宣布貸款22億美元增加流動性,並於5月宣布了一項40億美元的額外融資;嘉年華公司在7月披露二季度業績時表示,該公司通過系列融資獲得超100億美元的額外流動資金。
與此同時,為減少業務停滯造成的損失,一些企業設法在產品上出奇制勝。新加坡推出無目的地觀光郵輪航線,MSC地中海郵輪已於近日推出2022年夏季航線運營計劃。另為重塑遊客信心,企業還在郵輪防疫工作上做足了功夫,雲頂郵輪集團推出了系列防控細則,旗下星夢郵輪「探索夢號」獲得全球最大規模船級社DNV GL頒授海事感染風險管理及防控認證CIP-M,成為全球首艘獲此認證的郵輪;維京海上遊輪「維京之星號」上安裝了世界上第一個PCR核酸檢測實驗室。
儘管如此苦心經營,郵輪企業在疫情的持續衝擊下還是十分吃力。從部分企業公布的2020年三季報數據來看,皇家加勒比三季度淨虧損13.47億美元,同比下降252.48%;諾唯真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99.7%,淨虧損6.77億美元;嘉年華公司三季度淨虧損高達29億美元。下滑的業績、虧損的數據很清晰的體現出了國際郵輪行業生存現狀堪憂。
「因疫情的影響,國際郵輪受到自二戰以來最大的影響,整個行業停擺近一年。郵輪公司停航,郵輪旅遊市場歸零,郵輪船員有的在船上留守,有的在家待業,歐洲的郵輪造船廠也因停工影響了工期,純郵輪的碼頭也是一直無船停靠……衝擊影響涉及到郵輪產業鏈上中下遊的各種商業主體和千萬從業者。」 崔欣如是說。
03、明年復航是夢想還是痴心妄想?
在經歷長達半年時間的抗疫後,伴隨著部分國家疫情防控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步放鬆管控,一些郵輪公司開始試探性開啟復航,但卻遭受挫折。去年12月9日,新加坡開啟的「無目的航行」「海洋量子」號郵輪上有乘客被確診陽性,隨即折返並將乘客送醫檢測,但戲劇性的是兩次結果卻均呈陰性。此次雖是虛驚一場,但疫情的反覆性與複雜性讓郵輪業的復甦之路更加坎坷。
北京七海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大區銷售經理劉洋表示,少數船隻的復航是在為市場啟動做準備也是在驗證新的運營模式,因為就目前來看,歐美國家的疫情仍舊嚴重,全球郵輪業基本還是處於停擺狀態,復航的計劃也是一推再推,雖然在年中的時候有不少郵輪公司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預定情況不錯,但就目前的情況看今年上半年應該不會有太明顯的改變,各大郵輪公司還將繼續停航。
的確,從目前來看,國際郵輪業何時能恢復仍是未知,各大郵輪公司宣布復航的時間一直推後,受疫情影響全球三大郵輪巨頭嘉年華公司、皇家加勒比和諾唯真接連取消了2020年底在美國的航行計劃,嘉年華公司近日宣布稱旗下的Magic、Paradise和Carnival Valor的復航時間將推遲至2021年9月24日、5月31日和9月21日,而皇家加勒比官網也宣布已取消原定於2021年2月前的航行,諾唯真旗下全球航線復航時間也宣布延遲。
來源:皇家加勒比官網
不過,這也並不能判定國際郵輪業復甦無望,CLIA發布的《報告》顯示,據調查有三分之二的遊客願意在今年內參與郵輪旅遊,58%的無郵輪旅遊經歷遊客,願意在未來幾年內嘗試郵輪旅遊。《報告》指出,儘管2020年充滿挑戰,但在未來幾年內預計有74%的郵輪恢復航行。目前已知宣布復航時間的MSC地中海郵輪,Travelpulse此前報導稱該公司將於今年4月在日本復航。
儘管對於未來抱有積極的期望,但是對於國際郵輪業的復甦還是要顧及到更為現實的因素。崔欣表示,「郵輪產業是慢產業,有點像蝸牛,遇到外面威脅,很快就縮到殼裡,然後又會過很長時間,慢慢的,試探性的看外面的環境,如果陽光燦爛,風調雨順,才會安心的從殼中出來。相信今年的國際國內郵輪產業更多的是試探性的恢復,不會一下全面的鋪開。」
相比國際郵輪業的冷清,國內郵輪業卻是另一番景象。伴隨著海南西沙遊輪航線的恢復,三沙南海夢之旅郵輪有限公司旗下的「南海之夢」郵輪率先復航,成為中國內地郵輪市場第一艘復航的海上郵輪。這無疑為中國郵輪市場的復甦開了個好頭,在此之後,國內一些郵輪企業以三亞市為中心接連布局,包括中資遊輪公司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南瑞澤、中交海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金鷹投資有限公司等在內的郵輪公司和投資機構,紛紛發力三亞國際郵輪業務。
業內認為,在國際郵輪航線冰封的情況下,對於國內謀求國際郵輪市場開拓的企業來說將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崔欣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表示「從2006年到2016年,中國郵輪產業更多是國際郵輪公司開拓中國市場,中資郵輪公司零星試水。而經過此次疫情,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正在世界崛起,世界郵輪會繼加勒比區域、地中海區域後,在中國看到更多新興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