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推出超自然恐怖劇集《怪奇物語》爆紅後,美劇中不乏以小鎮孩子失蹤作為引子,開啟了一陣熟悉的「小鎮懸疑故事」風,Netflix自身就在不久後推出《先見之明》,但因過於神神叨叨的許是風格、且偏小眾的主題並未受到關注,而在德國,Netflix於2017年推出了《暗黑》——孩子失蹤引發了小鎮的恐慌——這一設定初看上去似乎是《怪奇物語》的翻版,但很快,觀眾就明白,《暗黑》根本無異於複製美式超自然恐怖片的好萊塢套路。
在不久前爛番茄發起的近年Netflix最受歡迎的劇集投票中,《暗黑》甚至超過《毒梟》《黑錢勝地》等本土製作的熱門劇集,一舉成為Netflix旗下最受歡迎的黑馬。
《暗黑》第三季官方海報
6月底,這部劇的第三季也是最終季,在Netflix上線,更是引發了粉絲的討論狂潮。與Netflix的其他劇集上來就照顧觀眾的爽感不同,《暗黑》宏大的時空設定、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以哲學、宗教和神學為根基的劇情主題,令它的敘事節奏劇情進展得極為緩慢。真正讓大部分觀眾覺得此劇驚豔,是在第二季開啟後,在第二季中,原本第一季的故事線被拓寬,視野變得更為宏大,觀眾們也明白,它的野心指向的絕不是復刻一版德國《怪奇物語》。
《暗黑》從設定上看,是一部講述「時間旅行」的劇集,關於「時間旅行」的作品,越是情節繁複纏繞,劇情出現邏輯漏洞的可能性就越高,挖下的天坑到最後填埋的機會也就越小,在這種情形下,過往的時間旅行作品要不祭出「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樣的大殺器,這個口號式的強設定要求觀眾必須服從這個前提,否則將無法認同後續展開的劇情。
還有一種,則是轉換故事的敘事類型基調,然而這勢必會遭到一部分觀眾的怒罵,這方面最典型的一部劇集就是美劇《迷失》的完結季,這部美劇曾經一度引發收視率狂潮,然而在收尾階段卻被觀眾痛斥爛尾:《迷失》在劇集的後半程也有著繁複的時間旅行,多線程的交叉敘事——如何終結這個天坑——主創給出的設定,是一個宗教神學維度的結局,用「愛是解決一切難題的方法」這個套路,本來坐穩「神劇」名號的《迷失》也在當年淪為「神棍劇」。儘管也有一大批劇迷覺得《迷失》的結局不錯,所有的複雜而燒腦的設定,如果最終不能與人性相結合,那還有什麼觀賞價值呢?然而,觀眾與其說不贊成「愛來結局」的設定,不如說是對主創肆意梗概敘事類型的憤怒。
《迷失》最終季沒及時填坑而被觀眾痛斥為「神棍劇」
在最終季的《暗黑》沒有重複《迷失》那樣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暗黑》從始至終遵循著劇集設定的世界觀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行事,絕不會在劇情難以繼續編寫的時候,就啟動外掛裝置,或改換一個思路輕輕鬆鬆應付觀眾。
《暗黑》從2019年溫登小鎮上不斷失蹤的孩子為敘事切入點,以尤納斯的穿越之旅為起點,逐步為我們揭開了這個小鎮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在這裡,悲劇性的一切隨著時光隧道的開啟,人物的命運圖譜早已被時間這個上帝暗暗標記,反抗並不會帶來改變,如同在第一季開篇中對愛因斯坦名言的引用「對過於、現在與未來的執著,只是人類的一種幻覺」。全劇就以主角們不斷地在溫登小鎮的不同時空的穿越所引發的劇情作為敘事的推動點,在前兩季的劇情中,每一次穿越都註定讓那個末日世界更近了一步,每一次改編非但沒能帶來命運的轉折,反而只是臣服了循環的歷史。
在剛剛推出的第三季中,故事開始引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在這個作為「鏡像」的世界中,一切都開始變得不同——但一切從根本上而言,又沒有太大不同。第三季一方面在推進新的劇情的時候,也在開始填埋第一、二季為觀眾留下的劇情大坑。這部劇從容地釐清了複雜的時間線,繁瑣的人物關係,以及不同時空下不同人物的心境所衍生出的動機。
開始即是結束,而結束又是開始,劇中的人物都陷入到悲劇性的宿命循環中,個人的自由意志在這裡渺小到不值一提。找尋這種悲劇的起源並加以終結是第三季最核心的敘事線,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事件的參與者在經歷了各自的傷痛後,是如何加以蛻變的。
與美劇中注重節奏不同,《暗黑》是慢吞吞式的,有時甚至不免讓觀眾覺得是否有過於注重氛圍塑造之嫌,角色之間的對話極慢、悶,甚至有故弄玄虛之感。不過,作為對近些年時間旅行題材的突破之作,整體上這些缺點並不遮蔽整部作品的華彩。
《暗黑》是近些年來有關時間旅行題材的集大成作品。它如同一臺嚴謹精密而複雜的機器,每一個小部件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故事的精密之外,它還有機地將德國哲學大家尼採、叔本華等人的哲學觀融匯到劇情中,以一種講故事的方式闡釋著那些深刻的哲學信條。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籤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