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演員的藝名,往往是其藝術風格與表現特色的形象體現,藝名在廣大戲劇觀眾中的知名度是與演員的演藝成正比的。對於藝名的來歷,在戲曲界自然不足為奇,但在外界則知之不多。據筆者的了解和搜集,大致可分這樣幾種:
科班出身,取自字輩 從前演員拜師學藝,往往要由師傅選取藝名。這種藝名根據字輩排定,同一時期學藝的學員稱為一輩,其格式為「姓+字輩+其他字」組成。「姓」仍是各人的原姓;中間一個為字輩字,固定不變;後一字自由選取。如京劇科班「富連盛」就是這樣,「富字輩」有馬富祿、譚富英等,「連字輩」有馬連良、劉連榮等,「盛字輩」有葉盛蘭、高盛麟等。其字輩為「喜、富、連、盛、世、元、韻」。
科班出身的演員,以字輩統一排行選取藝名的方式,幾乎遍及各大劇種。例如浙東的越劇,師承範瑞娟、傅全香的東山越藝社的學員,以「東」為字輩,有張東娟、張東珍等。崑劇界也如此,如穆藕初在抗戰前辦的崑曲傳習所,學員以「傳」為字輩。著名崑劇《十五貫》中扮演況鐘的周傳瑛,和扮演婁阿鼠的王傳淞,以及經常和俞振飛搭檔演出的名醜華傳浩,即為「傳字輩」出身。
拿手好戲,觀眾美譽 這類藝名是觀眾對演員拿手好戲的美譽,通常以演員擅長扮演的劇中人物取名。如上面講到江南活武松蓋叫天,又如京劇界葉盛蘭被譽為「活周瑜」,蕭長華譽為「活蔣幹」,譚富英譽為「活魯肅」,馬連良譽為「活孔明」。秦腔名演員王秉中有「活趙雲」、田玉堂有「活吳王」之稱。這類藝名,實際上是對演員藝術個性與演技的高度評價,是一種榮譽性質的外號。大凡在觀眾中有此殊榮者,也就成了劇團的掛牌名角。
承師傳名,以繼流派 戲曲界的流派是指一定歷史時期裡,在表演藝術的創作風格、藝術傾向和擅演角色上,相近或相似的演員所形成的戲曲派別,他們是一支上承宗師,下啟新秀的藝術梯隊,有的往往出於一家。他們的藝名具有濃厚的承傳宗師的色彩,通常在上輩藝名的前面冠以「小」字。
如譚志道藝名「譚叫天」,其子譚鑫培就叫「小叫天」;猴戲藝術家鄭長泰藝名「賽活猴」,其子鄭法祥就叫「小活猴」;蓋叫天之子張劍鴻師承蓋派,藝名為「小蓋叫天」;浙江著名紹劇演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宗義藝名「六齡童」,又稱「當代猴王」,其子也酷愛猴子戲,煉筋錘骨,技藝高超,藝名為「小六齡童」。又如豫劇名演員常香玉的後人,藝名「小香玉」。
也有的藝名是因仰慕且宗法名師而來。如京劇演員孫毓?藝名小振庭,出自武生俞振庭;評劇演員李再雯藝名小白玉霜,出自前輩評劇名演員白玉霜;滬劇老演員筱文濱這一藝名,則是從張文濱而來的。
登臺齡童,用以紀念 有的藝名是根據演員正式登臺演戲那一年的年齡取名,具有紀念意義。演員學藝的年齡往往比較小,所以這類藝名大都是兒童的年齡稱謂,顯得天真可親。如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七歲時就開始演戲,初出茅廬,身手不凡,故名「七齡童」,以後又改為「麒麟童」。無獨有偶,浙江紹劇著名演員章宗信,也是七歲演戲的,藝名也叫「七齡童」,他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演的豬八戒贏得了觀眾的極高讚譽。前面講到的演孫悟空的紹劇演員「六齡童」,自然是六歲開始演戲了。紹劇名演員中還有一位十三歲演戲的王振芳,藝名「十三齡童」,他在《于謙》一劇中扮演的于謙形象曾飲譽京滬。
中途下海,出自原行 有的演員並非科班出身,而是中途下海的,他們的藝名往往出自原來的行業。如秦腔名演員劉立傑,原是木匠,演戲出名後人稱「木匠紅」;康正緒原是做白菜買賣的,出名後稱為「白菜紅」。
形象鮮明,先聲奪人 有的藝名生動地概括了演員的鮮明舞臺形象與高超的演技。如清初山西梆子戲名演員祁彩芬藝名「水上飄」,以「水上飄」喻其舞臺動作靈活輕鬆、舒展自如的造型美。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擅演婉美動人的花旦,傾倒觀眾,藝名「鮮櫻桃」。此外如粵劇名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漢劇女演員陳伯華藝名「小牡丹花」等,都是觀眾對她們優美舞臺形象的藝術概括,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藝名的來歷有著各種原因,但有基本的一點,即都與演員的舞臺表現生涯有關,上面列舉的六種情況均是如此。生活是複雜的,也有的演員藝名不是來自舞臺,而是出自臺下。如清末有一位知縣叫德克金,平時不拘形跡,有一位姓汪的人譏笑他,說他不是做官的材料,只配演戲。後來德克金果然被上司彈劾罷職,他就轉而學戲,長期在上海演出。為了不忘那位姓汪者的譏笑,他特取藝名「汪笑儂」,用以自勵。他能編能演,根據嗓音特點,吸收當時京劇名家汪桂芬、孫菊仙的唱法,別創新腔,自成一派。所編新戲,如《博浪椎》、《哭祖廟》等,在當時頗有影響。
再舉一個出於臺下的藝名。河南豫劇《唐知縣審誥命》中飾演七品芝麻官的牛得草,原名牛俊國。他年輕時演的丑角藝術頗有特色,其時開封有一位名叫李春芳的清貧老儒,很愛聽牛的戲,牛對他也很尊重。有一次,牛俊國對老先生說:「人家都說我的名字很不符合丑角行當,您老能不能幫我另取一個。」李先生想了想說:「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於的有叫於得水,魚兒得了水可以暢遊;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豬得了糠可以體壯。你既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兒得了草,負重勁行,韌力無窮啊!」牛俊國聽了非常高興。從此牛得草這個藝名就在豫劇觀眾中傳開了。
藝名曾是中國演藝界的一道文化風景,充分體現了舞臺藝術和演藝市場的審美追求與觀眾品味。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藝名已被人們淡忘了、陌生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演藝界那些影星、歌星、名角,幾乎再也找不到藝名了。雖然也有什麼「四大天王」、「超級女聲」之類,但那不是藝名。藝名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演藝文化審美品性的缺失。藝名缺失的現象,不正值得我們深思麼。
(摘自《江南活武松蓋叫太》一文,作者王泉根,原載光明網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