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員藝名的由來

2021-02-08 聊京劇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演員的藝名,往往是其藝術風格與表現特色的形象體現,藝名在廣大戲劇觀眾中的知名度是與演員的演藝成正比的。對於藝名的來歷,在戲曲界自然不足為奇,但在外界則知之不多。據筆者的了解和搜集,大致可分這樣幾種:

  科班出身,取自字輩 從前演員拜師學藝,往往要由師傅選取藝名。這種藝名根據字輩排定,同一時期學藝的學員稱為一輩,其格式為「姓+字輩+其他字」組成。「姓」仍是各人的原姓;中間一個為字輩字,固定不變;後一字自由選取。如京劇科班「富連盛」就是這樣,「富字輩」有馬富祿、譚富英等,「連字輩」有馬連良、劉連榮等,「盛字輩」有葉盛蘭、高盛麟等。其字輩為「喜、富、連、盛、世、元、韻」。

  科班出身的演員,以字輩統一排行選取藝名的方式,幾乎遍及各大劇種。例如浙東的越劇,師承範瑞娟、傅全香的東山越藝社的學員,以「東」為字輩,有張東娟、張東珍等。崑劇界也如此,如穆藕初在抗戰前辦的崑曲傳習所,學員以「傳」為字輩。著名崑劇《十五貫》中扮演況鐘的周傳瑛,和扮演婁阿鼠的王傳淞,以及經常和俞振飛搭檔演出的名醜華傳浩,即為「傳字輩」出身。

  拿手好戲,觀眾美譽 這類藝名是觀眾對演員拿手好戲的美譽,通常以演員擅長扮演的劇中人物取名。如上面講到江南活武松蓋叫天,又如京劇界葉盛蘭被譽為「活周瑜」,蕭長華譽為「活蔣幹」,譚富英譽為「活魯肅」,馬連良譽為「活孔明」。秦腔名演員王秉中有「活趙雲」、田玉堂有「活吳王」之稱。這類藝名,實際上是對演員藝術個性與演技的高度評價,是一種榮譽性質的外號。大凡在觀眾中有此殊榮者,也就成了劇團的掛牌名角。

  承師傳名,以繼流派 戲曲界的流派是指一定歷史時期裡,在表演藝術的創作風格、藝術傾向和擅演角色上,相近或相似的演員所形成的戲曲派別,他們是一支上承宗師,下啟新秀的藝術梯隊,有的往往出於一家。他們的藝名具有濃厚的承傳宗師的色彩,通常在上輩藝名的前面冠以「小」字。

  如譚志道藝名「譚叫天」,其子譚鑫培就叫「小叫天」;猴戲藝術家鄭長泰藝名「賽活猴」,其子鄭法祥就叫「小活猴」;蓋叫天之子張劍鴻師承蓋派,藝名為「小蓋叫天」;浙江著名紹劇演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的扮演者章宗義藝名「六齡童」,又稱「當代猴王」,其子也酷愛猴子戲,煉筋錘骨,技藝高超,藝名為「小六齡童」。又如豫劇名演員常香玉的後人,藝名「小香玉」。

  也有的藝名是因仰慕且宗法名師而來。如京劇演員孫毓?藝名小振庭,出自武生俞振庭;評劇演員李再雯藝名小白玉霜,出自前輩評劇名演員白玉霜;滬劇老演員筱文濱這一藝名,則是從張文濱而來的。

  登臺齡童,用以紀念 有的藝名是根據演員正式登臺演戲那一年的年齡取名,具有紀念意義。演員學藝的年齡往往比較小,所以這類藝名大都是兒童的年齡稱謂,顯得天真可親。如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七歲時就開始演戲,初出茅廬,身手不凡,故名「七齡童」,以後又改為「麒麟童」。無獨有偶,浙江紹劇著名演員章宗信,也是七歲演戲的,藝名也叫「七齡童」,他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演的豬八戒贏得了觀眾的極高讚譽。前面講到的演孫悟空的紹劇演員「六齡童」,自然是六歲開始演戲了。紹劇名演員中還有一位十三歲演戲的王振芳,藝名「十三齡童」,他在《于謙》一劇中扮演的于謙形象曾飲譽京滬。

  中途下海,出自原行 有的演員並非科班出身,而是中途下海的,他們的藝名往往出自原來的行業。如秦腔名演員劉立傑,原是木匠,演戲出名後人稱「木匠紅」;康正緒原是做白菜買賣的,出名後稱為「白菜紅」。

  形象鮮明,先聲奪人 有的藝名生動地概括了演員的鮮明舞臺形象與高超的演技。如清初山西梆子戲名演員祁彩芬藝名「水上飄」,以「水上飄」喻其舞臺動作靈活輕鬆、舒展自如的造型美。山東五音戲演員鄧洪山擅演婉美動人的花旦,傾倒觀眾,藝名「鮮櫻桃」。此外如粵劇名演員鄺健廉藝名「紅線女」,漢劇女演員陳伯華藝名「小牡丹花」等,都是觀眾對她們優美舞臺形象的藝術概括,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藝名的來歷有著各種原因,但有基本的一點,即都與演員的舞臺表現生涯有關,上面列舉的六種情況均是如此。生活是複雜的,也有的演員藝名不是來自舞臺,而是出自臺下。如清末有一位知縣叫德克金,平時不拘形跡,有一位姓汪的人譏笑他,說他不是做官的材料,只配演戲。後來德克金果然被上司彈劾罷職,他就轉而學戲,長期在上海演出。為了不忘那位姓汪者的譏笑,他特取藝名「汪笑儂」,用以自勵。他能編能演,根據嗓音特點,吸收當時京劇名家汪桂芬、孫菊仙的唱法,別創新腔,自成一派。所編新戲,如《博浪椎》、《哭祖廟》等,在當時頗有影響。

  再舉一個出於臺下的藝名。河南豫劇《唐知縣審誥命》中飾演七品芝麻官的牛得草,原名牛俊國。他年輕時演的丑角藝術頗有特色,其時開封有一位名叫李春芳的清貧老儒,很愛聽牛的戲,牛對他也很尊重。有一次,牛俊國對老先生說:「人家都說我的名字很不符合丑角行當,您老能不能幫我另取一個。」李先生想了想說:「姓侯的有叫侯得山的,猴子得了山可以攀登;姓於的有叫於得水,魚兒得了水可以暢遊;姓朱的有叫朱得糠的,豬得了糠可以體壯。你既姓牛,何不叫牛得草呢?牛兒得了草,負重勁行,韌力無窮啊!」牛俊國聽了非常高興。從此牛得草這個藝名就在豫劇觀眾中傳開了。

  藝名曾是中國演藝界的一道文化風景,充分體現了舞臺藝術和演藝市場的審美追求與觀眾品味。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藝名已被人們淡忘了、陌生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演藝界那些影星、歌星、名角,幾乎再也找不到藝名了。雖然也有什麼「四大天王」、「超級女聲」之類,但那不是藝名。藝名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演藝文化審美品性的缺失。藝名缺失的現象,不正值得我們深思麼。

    (摘自《江南活武松蓋叫太》一文,作者王泉根,原載光明網中華讀書報)

相關焦點

  • 戲曲演員藝名的來歷
    ,往往是其藝術風格與表現特色的形象體現,藝名在廣大戲劇觀眾中的知名度是與演員的演藝成正比的。對於藝名的來歷,在戲曲界自然不足為奇,但在外界則知之不多。據筆者的了解和搜集,大致可分這樣幾種:  科班出身,取自字輩 從前演員拜師學藝,往往要由師傅選取藝名。這種藝名根據字輩排定,同一時期學藝的學員稱為一輩,其格式為「姓+字輩+其他字」組成。「姓」仍是各人的原姓;中間一個為字輩字,固定不變;後一字自由選取。
  • 她是國家一演員,被恩師收回藝名使前夫淨身出戶,如今怎麼樣了
    對曲藝界的表演者來說,藝名甚至重於本命,這是「飯碗」的保證,老師能賜予徒弟藝名的同時,也能收回藝名,國家一級演員小香玉(陳百玲),就曾被恩師收回自己的藝名。,她是豫劇繼承者,為傳承豫劇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她本人卻充滿著爭議,她曾被恩師收回藝名,還使得前夫淨身出戶。
  • 國家一級演員,與導演離婚嫁給粉絲的小香玉,為何曾被收回藝名?
    藝名,在我們普通人的身上,它是沒有太大的價值的,但是對於演藝圈的藝人們來說,藝名可能就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藝名本來就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一個非常新穎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藝名非常有利於獲得觀眾的喜愛以及推廣擴大他的影響。
  • 青你2:原來「乃萬」只是藝名,得知名字的由來後,網友豎起大拇指
    對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大家,其實「乃萬」只是一個藝名,關於她的真名網上眾說紛紜,我們也不好去評價誰對誰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話題便是:乃萬這個藝名是怎麼來的?其實乃萬這個藝名的由來很有故事:乃萬很喜歡羅德曼(喜歡籃球的網友估計都不陌生了)這位籃球明星,而羅德曼的球衣是91號,翻譯成英文就是「NineOne」,所以才有了現如今「乃萬」這個藝名,也是一位為了自己偶像而來的練習生。
  • 【戲曲知識】中國戲曲名家
    原名梅瀾,字畹華,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在梅蘭芳50餘年的舞臺生涯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 鮮靈霞兩個藝名「小老五」、「鮮靈霞」的由來
    在這裡,時間一長,她與戲院的管事和演員都混熟了。這樣,她不僅能夠看戲、偷偷地學戲,而且還能到後臺充當個「小雜役」,為大家沏茶、掃地、燒水。由於她勤快機靈,因而深得大家的喜歡。二、賜名當時,天樂戲院有四個年齡相近的小演員,都比小淑雲大幾歲。
  • 情操、情趣、造詣,戲曲演員需要哪些藝術修養?
    演員的修養,首先是樹立情操的修養。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演員要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國家、民族、人民的情感之中,因此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戲曲演員首先要培養的高尚情感。著名戲劇家張庚說過,「所有藝術家不能無動於衷地創造藝術作品,演員也是這樣。演員心裡要是沒有正確的愛憎態度,就不能演出震撼人心的好戲。」
  • 「梨園弟子」最初不指戲曲演員? 這一稱謂究竟從何而來?
    「梨園弟子」最早不是指戲曲演員,而是指樂器演員。
  • 京劇大師周信芳藝名趣談
    今天,就讓我們沿著大師成長的軌跡,去了解一下「麒麟童」的由來。周信芳藝名麒麟童。麒麟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性情溫和,吉祥長命。傳說有麒麟出沒處,必是風調雨順。那麼,在周信芳的京劇之旅中,麒麟是否也一路關照著他呢?
  • 曾經涉足影視歌的戲曲演員
    1954年11月考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演員訓練班(後改為上海市戲曲學校越劇班),工花旦。1959年畢業,轉入上海越劇院,改演小生。在1962年攝製的越劇藝術影片《紅樓夢》中扮演琪官。後在電影《舞臺姐妹》中飾演主角邢月紅,在全國產生影響。
  • 這10位影視演員都是戲曲出身,哪個最讓你意外?
    畢業後,她進入了武漢話劇團,1987年,徐帆又考入中戲,四年寒窗後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成功出演了多部電影、電視劇,主要作品有《大國醫》《唐山大地震》《青春四十》《命運呼叫轉移》等。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京劇專業的劉蓓,在校時師承京劇名師李文敏,工程派青衣,畢業留校後分配到北京京劇院青年劇團任演員。隨後劉蓓開始步入電影、電視劇領域,並辭職專心於演員工作,可稱是中國第一代「個體演員」之一。
  • 如何取藝名?看看名人的藝名都是怎麼來的!
    所謂藝名,就是某些人士在進行從業活動時,用來取代真實姓名的名字。藝名一般為靠某種技藝謀生的人來使用,以突出其特點地位,在武俠小說裡,在歷史上很多古典小說裡,有很多都有突出的藝名,也有名字前加字號的,字號就同藝名。
  • 這10位影視演員都是戲曲出身,哪個最讓你意外?
    原創 陝西戲曲廣播 陝西戲曲廣播近期隨著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在網絡上颳起了一股「姐姐風潮」一句「三十而驪,青春歸位」的口號畢業後,她進入了武漢話劇團,1987年,徐帆又考入中戲,四年寒窗後成為一名專業演員,成功出演了多部電影、電視劇,主要作品有《大國醫》《唐山大地震》《青春四十》《命運呼叫轉移》等。
  • 那些年戲曲演員跑過的龍套
    戲曲不景氣,不掙錢,自然戲曲演員就要幹點兼職貼補家用,去影視作品中客串一直是不少戲曲演員喜聞樂見的來錢道道,同于榮光、徐帆等直接轉戰影視界的戲曲演員不同,不少戲曲演員只是小打小鬧,跑個兵,來個院子,故而一般不易被觀眾朋友們發現,今天,小編就帶您一起看看那些年您不曾注意到的梨園龍套。
  • 戲曲 二人轉名人簡介
    名人簡介徐小樓(1906—1969),瀋陽人,藝名「雙紅」,唱功、做功、舞功都好,表演傳神,擅演唱《單刀赴會》。於守和(1912- ):藝名於寶珠,黑龍江省明水縣人。1927年隨陳玉學唱二人轉,二人轉1958年參加齊齊哈爾市曲藝團地方戲隊,1961年調到拜泉縣民間藝術團,1973年退休。
  • 利拉德談藝名:把室友起的Dolla換成一句話的首字母縮寫
    虎撲6月12日訊 近日,開拓者球員達米安-利拉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了自己的藝名Dame D.O.L.L.A的由來。利拉德說道:「我的大學室友叫我Dame Dolla,我決定用它作為我說唱時的藝名。
  • 功:戲曲表演之根,演員創造之本
    當代生活的畸形忙碌化以及演員敬業精神的普遍退化,加上表演課題與要求的日益快餐趨勢,練功學習已經越來越成為許多戲曲院團和演員益發被動性的藝術生活內容。那種刻苦練功,自甘磨礪的藝術追求,似乎也只成為少數武戲演員的日常功課。劇團中練功刻苦風氣的淡化,已經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戲曲演出的質量,並無形中在銷蝕著戲曲人整體的藝術基因質量和能力的呈現。
  • 明星名字的由來,最搞笑的是他的!
    一般明星在火了之後,粉絲對明星的名字由來都特別感興趣,有的名字由來比較唯美,有的就比較搞笑了,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幾個明星名字的由來。楊冪作為一線明星,名字的由來有很多人都知道,不過也有不知道的。我們都知道,冪是三次方,楊冪名字由來是,父親姓楊,母親也姓楊,楊的三次冪,所以就叫楊冪了。蘇有朋作為國民偶像,顏值高,名字也好聽。在很多人看來,蘇有朋的名字應該和《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有關,其實不是,蘇有朋和母親的生日都是在中秋節那天,而有朋寓意家裡面有兩個月,所以就叫蘇有朋了。
  • 從「醜小鴨」到「白天鵝」——「戲曲米兒妹」張敏完成華麗轉身
    其祖師爺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享譽全國、大名鼎鼎,而今仍寶刀未老、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常青樹」,被譽為「豫劇紅臉王」的劉忠河。父親張友峰則是劉忠河的徒孫,藝名「小小河」。母親也愛好唱戲、唱歌。然而,當下,戲曲文化市場與昔日的繁榮景象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取代的則是逐漸萎縮的尷尬處境。而受此影響,戲曲演員們也紛紛離開戲曲舞臺,從而導致戲曲事業呈現青黃不接的境地。戲曲藝術難道真的要走向沒落?戲曲人真的不甘心,包括張敏在內。面對此番情景,張敏覺得,作為一名基層戲曲演員,傳承好戲曲文化,乃是自己的份內事。或許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畢竟自己在努力。
  • 如何起藝名!大師教你如何給自己起個好藝名
    藝名是否取得好,對一個藝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尤其當演員尚未成名時,好的藝名可以先聲奪人,引起觀眾的注意。就像高唱著「我是小瀋陽,藝名也叫小瀋陽」的小瀋陽,為當今娛樂圈的藝名做了一個註腳。對於久在娛樂圈打拼的明星來說,也許,成名的全部秘密就在於名字。不論是力圖通過取藝名贏得更多的人氣和歌迷(影迷);還是想通過藝名和入無孔不入的狗仔隊大玩藏貓貓,獲得一個人獨處的自由和絕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