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戲曲表演之根,演員創造之本

2021-02-19 中國藝術報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在全國的戲曲管理單位中,始終能夠體現管理方面有效領導作用,並且在管理效果上因為諳熟戲曲規律,堅持基礎建設,立足長遠發展,他們總能創造出許多具有獨特性、實效性、開創性的管理舉措。2020年,在疫情肆虐期間,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領導更是積極因應演出暫停的現實,穩妥紮實推進多年開展的夏季集訓。最令人感嘆的是,他們不僅加大了練功的力度,而且又針對性地在各院團青年演員的相互學習與全方位提升方面有著極具智慧和責任心的探索,並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他們創造出的每年一次的夏季集訓,也給全國的戲曲管理演出機構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值得讚賞和弘揚。

  當代生活的畸形忙碌化以及演員敬業精神的普遍退化,加上表演課題與要求的日益快餐趨勢,練功學習已經越來越成為許多戲曲院團和演員益發被動性的藝術生活內容。那種刻苦練功,自甘磨礪的藝術追求,似乎也只成為少數武戲演員的日常功課。劇團中練功刻苦風氣的淡化,已經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戲曲演出的質量,並無形中在銷蝕著戲曲人整體的藝術基因質量和能力的呈現。而另一種認為戲曲院團演出多就能過得好的認識誤區,似乎在關愛戲曲的同時,很危險地削弱著演員,特別是國家層面劇團演員潛心學習、體悟藝術,從而更好發展的必要積累與保障。每日疲於演出,缺乏高藝術要求的演出條件,使得許多國有院團演出質量越來越低,靜下心來的學習、體悟,竟然日益變成奢望。可怕在這種潛在的自我危機,似乎尚未引起業內的高度重視,甚至許多還毫無警覺!

  因此,在全國普遍忽視戲曲演員對練功學習應有重視之際,深諳戲曲表演規律並敏銳地看到束縛未來戲曲發展瓶頸癥結的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領導,在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早就在幾年前率先創辦了夏季演出淡季的青年演員大練基本功、交流學戲的夏季集訓機制。2020年,更是發揚以往經驗做法,針對更有代表性的薄弱環節,開展了題為「不負韶華——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在上海大劇院,以「戲聚經典」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各戲曲院團夏季集訓的可喜成果。上海京劇、崑劇、越劇、滬劇、淮劇、評彈等院團的青年演員,用他們刻苦練功的實際效果和相互學習的堅實收穫,與廣大觀眾再次重逢。筆者看過演出確感精彩紛呈,令人驚嘆,演出效果與意義都是不同一般的。觀賞過後,驚喜多多,感觸很深,由此引出的聯想也頗為豐富。

  及時抓住疫情演出停擺的時機,在上海各戲曲藝術團體中開展了一場宏大、務實的大練基本功集訓,是夯實戲曲的表演基礎,提升演員的表演能力,體現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領導尊重藝術規律,高度工作責任心的可貴作為。同一時期,全國有多少戲曲團體都處於放假狀態,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則看到了戲曲演員練功一日不可鬆懈的規律性,敏銳抓住往日忙碌演出難得遇到的寶貴「空閒」時光。他們注重大家普遍忽視練習基本功和學習提升的現實短板,利用上海的戲曲資源,提出了「不負韶華」的口號,從而激發青年戲曲人的追求趕超意識。確實在精神上提振了大家的事業心,在實效上給予了大家學習收穫,在方式上調動了年輕人的比拼特質,從而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營造了很好的學習、練功風氣。其意義是足以長遠起到支撐和鼓足未來戲曲人才傳承、創新本領的根基與能力,可稱具有關鍵性、規律性、前瞻性、獨創性的藝術學習集訓。不僅在全國獨樹一幟,實效明顯,也給我們如何從根本上提振戲曲演員的表演素質與創造能力提供了極大的經驗與啟示。

  筆者認為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的「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已經上升為很具經驗性,很有針對性,很富效果性,可以推廣到全國的戲曲人才集訓學習方式。

  首先,尊重藝術規律,針對不同特點,是上海戲曲藝術中心2020年上海戲曲院團夏季集訓的有效創新。以我看到的情況感觸就很深,這次集訓我覺得最欣喜的在於集訓真正調動起了青年演員的練功、學習積極性,並使他們自身嘗到了甜頭,甚至反思起廢弛練功學習的不進則退,反思在日常演出中捉襟見肘的尷尬根源。比如,我在「上京公眾號」上看到上海京劇院的青年演員在老演員的帶領與督促下,以兩個隊的方式開展的幾場比拼擂臺,那種競爭和活躍的氣氛令我難忘。被稱為「大王」的奚中路先生是當下青年武戲演員的偶像,他不但戲好,而且練功精神與學習態度令人欽敬。在他的裁判下,上京兩組武戲演員依次技巧比拼。奚中路老師現場針對每個人的動作提示、指點,真是均為務實經驗之談。最感動的是「旋子」比賽,終勝者一氣擰六七十個,擰者固然可貴,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兩個隊不分彼此的鼓勵叫好。此外,聽到青年演員說起的練功體會,同樣為他們的藝術覺悟提升而高興,他們的語言很淳樸:「在戲校功很好,到劇團後練功少了,逐漸在臺上力不從心,現在通過練功,靈巧的感覺和許多技巧又找回來了,又能輕鬆完成了。看來不練不行啊!」

武戲《雁蕩山》劇照  來源:上海京劇院微信公眾號

  其次,通過集訓,有的更好,缺的彌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是保證夏季集訓有實效有長遠益處的又一亮點。上昆、上京均為全國戲曲的翹楚團,青年演員人才濟濟、實力不凡。但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領導深諳「京昆不分家」的規律,更能針對演員長遠發展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課題。比如兩個劇種演員相互學一些對方的戲就是很好的方式。上海京劇院和上海崑劇團的演員既相互學習對方劇種的經典劇目,尋找演唱方面的差異,彌補相互的藝術短板。同時兩個單位又合作一出大武戲《雁蕩山》,強強聯手,精彩、驚喜、驚險的演出效果,達到了當下全國院團武戲演出無人能及的整體性與高質效果。上海淮劇團的《楊門女將》同樣令人耳目一新。集訓使演出質量因為演員的練功學習體現出的顯著技藝增長而大幅提升,其意義絕不在於一齣戲的改變,而必然影響到對今後劇種和青年演員整體表演素質和藝術條件的巨大促進。上海越劇院演員們苦練把子功和「手眼身法步」的視頻,同樣令人難忘。基本功在舞臺呈現上的基礎作用,其實是成就各劇種舞臺美和藝術質量的共同支撐。越劇新一代演員目前完成藝術創造能力,包括他們演出越劇劇目所具有的舞臺表現效果,都因為每年集訓的取長補短、借鑑兼容,而業已恰到好處地體現出時代審美的新變化。可見通過這幾年的夏季集訓,新一代越劇人在本領、能力上都已經令人非常驚嘆、折服。

淮劇《楊門女將》海報  來源:上海淮劇團微信公眾號

  第三,集訓不僅是練功,更在於追求青年演員學習與藝術視野的提升。因為沒有文化氣韻和對劇種的深刻了解與認識,表演起來、前行下去,則會必然缺乏堅實底蘊。因此,上海戲曲院團的集訓中都非常注重發揮許多老一輩藝術家的藝術親炙,邀請他們作極為務實受用的經驗講座,並成為集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尚長榮、蔡正仁、陳瑜、孟莉英、何長秀、趙開生、奚中路、谷好好等各劇種的老中青名家,都手把手為青年演員集訓傳授、把關。其實這也是基本功,不過是經驗與知識的一次進補。其中,讓我很興奮和佩服的是上海京劇院舉辦的由著名琴師、京劇音樂家金國賢先生,給劇院舞美工作人員進行的京劇音樂講座,可以說這實在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京劇本體教育,針對的對象在別的劇院似乎沒想到,這就更有遠見和必要性。這種包括在各戲曲院團集訓中的神來有效之筆,使得2020夏季培訓意義更長遠、作用更明顯、內容更實際。

上海淮劇團《楊門女將》劇照  來源:上海淮劇團微信公眾號

  說到戲曲藝術,練功和學習可以說是最基礎與最重要的表演支撐。沒有功的奠定,起碼的戲曲表演美則缺乏法本和根基;缺少功的磨練和嫻熟運用,那麼又何談舞臺之上的美與揮灑自如?更遑論所謂的精彩與創造了。因此,歷代戲曲人都極為重視練功和學習。前輩成功的戲曲大家,固然有著慧穎的過人才識,但他們更依仗超乎常人的過硬基本功,京劇大師程硯秋曾言:功「既可以看成是一種『定型化』的死套子,也可以視為一種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他從而特別強調:「一個戲曲演員只要能掌握住它,把它靈活運用起來,對自己藝術上的發揮,真是無往而不利的。」

  須知,勤學苦練是戲曲表演之根,也是演員創造之本。儘管我們的戲體現為故事、人物,或者思想,但對這些內容的表現手段,無不是是源於用戲曲特有的表現方式演繹成鮮活精彩的舞臺效果,而若能保證舞臺效果的精彩、優美、獨特、引人,則離不開勤學苦練這個戲曲表演之本。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每年的夏季集訓之舉,不但體現了他們管理戲曲藝術的綱舉目張之智慧,更有著值得全國學習推廣的經驗貢獻。

崔偉 |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

相關焦點

  • 「戲曲知識」戲曲表演的四種基本功(唱、念、做、打)(續)
    因而戲曲的唱,演員的技巧和修養都是決定藝術創造得失、高下的重要因素。對同一劇目的同一角色,由於演員的體驗、理解不同,也由於唱腔唱法不同,逐漸形成了演唱上各種意趣不同的藝術風格。 不同的劇種,對唱的運用也有所不同。有的唱得多,動輒三五十句,甚至超過百句。有的唱得較少,在劇中人動情的時刻才設置大段的。基本功之二:念 念白與唱相互配合、補充,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
  • 戲曲演員是如何「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
    戲曲界,一般把舞臺表演中的唱念做打定為「四功」,又把演員形體動作上的手、眼、身、法、步稱作「五法」,而這「四功五法」則是臺上演出時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力,因此演員每日必練,素有「一日不練手腳慢,兩日不練減一半,三日不練門外漢,四日不練瞪眼看」的戲諺流傳。
  • 戲曲表演身段基本功(一)
    前言我國戲曲藝術,有『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在戲曲的教學上,對於四種表演功夫,都有一套較完整的訓練方法。凡是學習戲曲的學生,都必須受到這些基本功的訓練,將來才能擔負起舞臺上的創造任務。這本教材的編寫,是戲曲舞臺上『做功』的基本訓練。所謂『做功』,即是演員在舞臺表演時,所運用的舞蹈動作和靜止『亮相』的身段。
  • 戲曲身段表演為戲曲舞臺塑造人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戲曲身段課是形象教育和直觀教學,是每個從事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課程之一,戲曲演員在學習了本行劇目後,再通過學習戲曲身段功,能給所學劇目起到基礎輔助作用,同時又能掌握所學劇目以外的表演技術技巧,從而為戲曲舞臺上的創編積累元素而打下瓷實的基礎。
  • 打擊樂與戲曲表演相映生輝和節奏
    歐陽予倩先生說過:「中國戲曲是以鑼鼓起家的。」戲曲鑼鼓音樂是伴隨戲曲表演而產生的,它離開了表演就會變得抽象乏味;戲曲表演如果沒有鑼鼓音樂的配合也會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根本無法去表現。運用打擊樂是戲曲藝術獨有的形式。戲曲「四功五法」的程式規範都與打擊樂緊密相連,鑼鼓在劇中起著貫穿、連接、強調的作用,它與戲曲表演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 戲曲「同質化」現象之思考
    二、 演員表演及身段程式的同質化戲曲表演的「同質化」現象由來已久,這與戲曲演員傳統的培養方式有關。 傳統的方法是坐科,科班的人才培養主要落實在技術層面,先是苦練基本功,掌握各種技術元素,繼而則是教戲,從行當入手。
  • 領略大美崑曲|第七講 崑曲的表演之美
    崑曲之美,除了文本藝術和聲腔特點之外,還有豐富的表演技法之美。在「領略大美崑曲」系列第七講中,著名崑劇丑角表演藝術家、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李鴻良將為同學們介紹戲曲表演中的「四功五法」。所謂「四功」,即戲曲表演中的「唱念做表」。
  • 臺灣歌仔戲來溫州尋找戲曲之根:咱的鄉土咱的戲
    從這些古戲臺可以看到戲曲的根在民間,看到老百姓對戲曲那種融入血脈的喜歡。  「鄉城」劇團研究戲曲理論的陳春蘭說,村落的宗祠、神廟和村落的生活禮儀是歌仔戲持續發展的最大助力。臺灣每年的農曆三月、八月和正月是酬神的高潮,是歌仔戲劇團最忙碌的時候。這個古戲臺雖然與我們首次相逢,但仿佛見到一位故人,很親切。現代大劇院如新居,而古戲臺恰如故鄉。
  • 戲曲音樂理論研究|張玄:論以表演為介入點的戲曲音樂形態研究
    他歸納為「頓挫得款,則其中之神理自出。如喜悅之處,一頓挫而和樂出;傷感之處,一頓挫而悲恨出;風月之場,一頓挫而豔情出;威武之人,一頓挫而英氣出;此曲情最重要。……頓挫之時,正唱者因以歇氣取氣,大有補益。」 京劇《烏龍院》的表演中,宋江回憶丟失失招文帶的過程。
  • 戲曲演員應具備哪些基本素養?收藏共勉!
    戲曲演員要有所成就,就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與學養。從1997年開始,我在組織實施中國京劇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時,與譚元壽、李世濟、杜近芳、袁世海、梅葆玖、李玉茹等一百多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交往甚密,從他們的「談戲說藝」中也得到了很多啟示。戲曲演員素養與學養的提升,我以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不斷努力。博學就是廣泛學習,博採眾長。
  •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戲曲表演藝術聯盟委員會在玉溪掛牌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會長黎繼德,玉溪市文廣局局長何永平,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會長、玉溪市文廣局副局長、滇劇院院長馮詠梅,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劇本》雜誌副主編武丹丹,中國戲曲表演學會副秘書長趙增越,湖南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湘劇院院長王陽娟,南寧市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寧,貴州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劇協副主席、花燈劇院院長邵誌慶,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副院長武凌雲,玉溪市劇協主席、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戲曲原本是戲一半曲一半,不知何時起,樂隊成了漫不經心的伴奏。而《草橋驚夢》的文武場完全進入舞臺演出狀態。他們融入主人公的表演之中,或幫腔,或搭訕,或旁白,連佛經佛樂也是由樂手們和聲歌詠,好聽耐聽。演員樂手同心同德完成了當晚的整場演出。樂手們的藝術創造力得以充分體現。一出傳統劇目的演出,炫出了現代感、藝術性。曾幾何時,導演、編劇成了小劇場戲曲的先鋒,演員淪為編導的僱傭。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中國戲曲確有自己的體系,是上千年來、數百個劇種的無數表演藝術家共同創造的  京劇用「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構成一個完整的表演藝術體系。它用扮演的方式,通過戲劇人物音樂化的演唱和程式化的虛擬表演,為觀眾講述一個文學化的戲劇故事。
  • 情操、情趣、造詣,戲曲演員需要哪些藝術修養?
    演員的修養,首先是樹立情操的修養。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演員要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在國家、民族、人民的情感之中,因此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是戲曲演員首先要培養的高尚情感。著名戲劇家張庚說過,「所有藝術家不能無動於衷地創造藝術作品,演員也是這樣。演員心裡要是沒有正確的愛憎態度,就不能演出震撼人心的好戲。」
  • 小議:戲曲動畫人物的創造
    所以優秀的劇本是成功地創造戲曲動畫人物的前提。而戲曲動畫劇本大多取材於豐富優秀的戲曲劇目,戲曲成百上千的劇目,為戲曲動畫故事題材的選擇提供了豐富的空間。這一個個劇目不僅是一個個劇本,還是一個個完備的藝術體系。它包括:劇本、表演、音樂、布景、服裝、化裝等。在中國戲曲中有諸多優秀的劇目和故事,很多是家喻戶曉的,在此基礎上改編的動畫片很容易讓觀眾接受。
  • 用一生體會戲曲之美
    用一生體會戲曲之美 2020-05-08 09:50:3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 2020年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形體訓練考研參考書及考試科目解析
    戲曲表演形體訓練  戲曲演員必須具備的掌握和運用各項表演技術的基礎功夫:包括練聲、吊嗓、形體訓練三方面。  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和技術性,要求演員必須經過嚴格、全面而又有所側重的基本功訓練,才能進行形象的創造;程式結構的嚴謹,決定了基本功訓練必須循序漸進,由簡入繁、從易到難的劇目成品訓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戲曲科班的學問與意涵
    今天,戲曲整體現狀是走向邊緣化與自娛化。而戲曲教學的問題更是積弊深重,無人問津。戲校招生喜歡白紙一般的學生,因為可塑性強,好雕好畫;反之,若是不規範地學過,一旦定型則很難糾正。莆仙戲是古典藝術,對科範要求十分嚴謹。特別在舊時,藝員在科班落地基階段絕對不能隨意亂學張揚動作的。莆仙戲學習的步驟必須先基礎功再行當功,先文戲再武戲。
  • 【灑狗血也感人】之戲曲中審美低俗趣味的泛濫
    其在戲曲中主要體現為,戲曲創作主體(編劇、作曲、導演、演員等)在創作過程中,以及審美主體(戲迷觀眾)在審美過程中(戲曲欣賞)所展現出來的違背美的原則與規律以及人性本質的品格氣質、藝術情趣和鑑賞能力。審美低俗趣味的造成,首先是人的低下的審美、審醜能力,其次是人的低俗、粗鄙的精神境界。
  • 戲曲三種類型走向的思考
    如《三岔口》中的靜場開打,《坐樓殺惜》中宋江回憶失落招文袋的情景等,都屬於「無伴奏」表演。由於鑼鼓伴奏鬧與靜的反差,使觀眾更加入神。所以,既要使打擊樂與時代審美同步,又要保持本劇種傳統鑼鼓的特色。4、表演加強精品意識戲曲表演有「無技不成戲」之說,技藝在抒發人物心緒方面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如果沒有技藝,人物形象單薄,有損觀賞性,觀眾不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