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原名姜小軍。1963年出生於河北唐山。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演員。作為一名導演,姜文在十五年內只拍攝了四部電影,他對電影有一種執著,甚至能說是一種偏執。
在中國電影逐漸商業化的進程中,姜文堅持著精英立場,堅守著精品路線,始終注重個性化的表達。堅持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造就了姜文,他的電影無疑是優秀的。
姜文的電影充滿了黑色幽默和欲望追求,他不斷地重現歷史的另一面,深入揭露人性的陰暗面,通過這種探索表達了自己對世間萬物的一種嘆息與無奈,在顛覆重構的同時為電影注入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劇色彩。
從 ≪陽光燦爛的日子≫到 ≪太陽照常升起≫到 ≪讓子彈飛≫,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思。姜文善於將影片中的荒誕劇情隱藏在或滑稽或嬉笑怒罵之下,就像曹雪芹寫到的 「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他影片的獨特風格就在於此。
藝術風格是從內在精神到外在表現協調統一,又有獨特標誌性的藝術形態體現。
細細品讀姜文的電影,即使每部作品的風格都大相逕庭,它們之間卻存在一些共通性,都有很多共同的主題。展示處於時代背景下人物的真實,表達了人性對欲望的渴求、將對歷史的批判運用詼諧的語言展現出來、把對愛情的嚮往運用浪漫奇特的方式呈現出來,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別致的聽覺感受。
1.原始的欲望追求
姜文的電影充滿了藝術氣息,每部電影裡都暗藏著或直接表露出情慾印象。這樣大膽的表達,符合姜文的真實。
在這幾部電影中,男主人公都被女性角色深深地吸引,有著來自身體本能的衝動,更多的是被女性善良單純的美和親切溫暖的笑容所吸引。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在對米蘭單純的愛情中摻雜著朦朧的性慾。影片中很多特寫鏡頭向觀眾展示女性豐滿的身材。他撬開鎖進入米蘭的家躲在床下進行偷窺,對米蘭身穿泳衣的特寫鏡頭,莫名的躁動和刺激,恐懼又興奮的心情,都難掩心中的欲望。
≪太陽照常升起≫充滿了對人類對原始欲望的渴求。畫面裡跟隨音樂翩翩起舞的腿,李東方與唐嬸的扭曲的愛情,夫妻之間的背叛。在那個欲望被壓抑的特殊年代,姜文淡化了男性對性的需要。突出了三個女人對愛情的渴望,將女人的美表現到極致,都展示了出於人性本身的原始欲望,這種具有生命力的原始欲望因為真實而美麗。
2.個性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在美學術語中作為一個特定的風格流派而流行。滑稽與荒誕的結合,藉以緩解恐怖絕望帶給人的壓抑。
姜文用自己獨特的幽默與個性充分抓住觀眾的觀影心理,運用荒誕的元素向觀眾傳達影片基調的同時,還為電影後面所要 講述的故事做出良好的鋪陳,從而引發了觀眾對姜文所要表達的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
≪陽光燦爛的日子≫,馬小軍對米蘭的幻想以及幾乎瘋狂的嬉戲,打群架時隆重而盛大的場面,展現了青春熱烈與無知。
≪太陽照常升起≫中,對黃秋生的抓捕配上 ≪紅色娘子軍≫這樣激情的革命歌曲,增加了荒誕色彩,批判了禁慾年代對人性的壓抑。扭曲的愛情片段多是用搞笑的橋段,詼諧的對白和誇張的人物表情,暗示了禁慾下的畸形戀。
≪讓子彈飛≫中的涼粉事件,因為土匪和惡霸的一個設計好的玩笑,為了弄清到底吃了幾碗,憨厚老實的六子開膛破肚來證明自己。
3.浪漫的奇特表現
浪漫主義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主觀性。把情感和想像放在首位,側重於對內心的描寫。
在姜文的影片中,他用藝術的表現手法把幻想融入到現實,給人一種美好的嚮往,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陽光燦爛的日子≫現實與夢幻的結合,馬小軍幻想自己有個女朋友,無意中看到照片並對米蘭產生了幻想,幻想他們見面,想像他們在一起跳舞的場景,這是他浪漫的愛情理想,他們的浪漫回憶都停留在溫暖燦爛的陽光中。
影片的整體色彩基調是暖色的,使回憶帶上了濃厚的青春色彩。猶如金色的太陽,帶給人溫暖美好的回憶。姜文在影片中運用紀實和浪漫結合的手法,把真實與虛幻、現實與想像交織在電影的表述中,特意用夢境般的回憶方式來描繪主人公馬小軍內心關於青春的燦爛幻想,折射出所有人關於青春集體的、共有的記憶。色彩的明快,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輕鬆愉快的美好記憶。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對角色的塑造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和創造。姜文通過人物綜述法來揭示人性的立體複雜性。為刻畫突出人性難以發現的一面,電影中講述了三對男女的愛情故事。三個女人對愛情的偏執和瘋狂,以至於失去了理智。
在對故事情節的處理上,導演姜文以獨具特色的手法以及浪漫獨特的表 現形式,創造出個性化的電影敘事空間,塑造飽滿的人物形象。
執著癲狂愛著的瘋媽,為愛扭曲的林醫生,因愛消退而追求肉慾的唐嬸等,都深刻的描繪出女性對愛情的追求,從而構成對女性複雜愛情世界的整體性揭示,同時也隱喻著姜文對於愛情的解讀,執著與追求。
雖然是以悲劇結尾,影片的最後,以太陽緩緩升起結尾,預示著壓抑的時代已然過去。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美好的一天也會如期而至。整部作品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姜文傳遞給人們美好的無限的希望。
4.強烈的視覺衝擊
一部影片的基本單位是鏡頭,鏡頭是富有生命力的。取景和表演方式的不同,都會給觀眾形成不一樣的視覺享受。姜文將自己特有的思想意識和獨到見解,融合在隨性獨特的影片畫面之中,不僅讓觀眾的視覺得到刺激和衝擊,也為國產電影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他的電影中極具魅力的特寫鏡頭,女主公純潔無暇的笑臉和那雙仿佛在勾所有人的眼睛,那雙美麗的赤裸的雙腳,舉手投足有著貴族氣息的縣長夫人。姜文在他的影片中採用的鏡頭,是一種賦予強大生命力的代表。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擁擠的大人之間,年幼的孩子們在奔跑;與此同時,從天而降的軍用飛機趕來迎接出行的隊伍,聲勢浩大。導演姜文將從地面到天空的整個空間運用得十分巧妙,從而營造出一種大氣磅礴的宏偉氣勢。兒時的他們比賽向空中拋書包,當馬小軍將書包拋上天,出現了幾秒鐘的空鏡頭,接著轉變成大人的模樣。
在米蘭家裡,馬小軍用望遠鏡向學校觀望,跟隨著鏡頭裡的老師一起運動。鏡頭都是跟著角色的行為而發生改變的。攝影機運用獨特的第一人稱視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幻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性互相滲透,再加上影片拍攝時明亮的光處理與略帶哀傷的青春基調間的融合,呈現出人在青春時期的蓬勃生命力。
完全不同於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絢爛的浪漫主義手法,≪讓子彈飛≫中也有所表現。巧妙的運用顏色的搭配表現人物關係。影片開頭,各種顏色場景的轉換,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
縣長夫人,湯師爺圍著巨大的金色火鍋,誇張的色彩表現,暗示著金錢和權利。在六子的葬禮上,黑色佔據了畫面的大部分,代表著死亡和內心的壓抑。運用全景及慢動作,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畫面動感十足,這顆霸氣的子彈,精美大氣的畫面,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無論是暖色調,還是黑白色調,色彩都是姜文影片的重要元素,是他表現影片風格的重要方式,也由此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特徵。正是姜文的主觀化每一部都有區別於其他影像作品的獨到之處。
5.別致的聽覺感受
有聲語言是藝術化的聽覺世界。通過語言,人們能夠交流信息,傳達思想情感。音樂音響是一種表達深層情感的語言,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思想,交代環境等。
姜文的電影作品中,往往會或多或少地穿插富有象徵性和表現力的地方方言和音樂音響,這既是影片本身情境的內在需要,也是電影在求真求實、求新求異方面的重要體現。聲音能夠帶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能反映一部作品的風格,同時也能詮釋導演的個性。不僅是一門藝術,本身也是主觀化的表達,可以最直接地與觀眾產生共鳴,帶動情緒,喚起懷舊,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記憶。
≪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開頭,伴隨著特殊時期的背景音樂 ≪遠飛的大雁≫,將人們迅速帶到影片中那個充滿陽光與汗水的時代。以成年馬小軍的內心獨白,開始講述生活在部隊大院裡的孩子們的懵懂往事。
以回憶的視角來講故事的,體現了姜文電影的真實性和主觀性。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徵。音畫結合,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表現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主題音樂馬斯卡尼的歌劇 ≪鄉村騎士≫很好的表現主觀情緒。優美的旋律配上鏡頭裡米蘭的形象,營造出馬小軍對純潔神聖愛情的嚮往。優雅的音樂配以令人心動的笑容,結局響起的音樂 發揮了彰顯主題的作用。
≪太陽照常升起≫影片伴隨著久石讓 ≪The Sun Also Raise≫的交響樂拉開了序幕,充滿了奇幻的色彩,似夢似真。曲子的旋律像極了人生。主旋律是宏偉大氣的,尤其是伴隨著太陽的升起,太陽的光芒得到了伸張。給人們帶來畫面和音樂的雙重感受。
這首曲子處於主導性地位,引導著人們的思想,給人極大的心理暗示。畫面中歡快的節奏與不同的音樂有著強烈的對比,但都與影片融合得恰到好處。不同的音樂展現了人物性格的本性。
這首作品也同樣出現在 ≪讓子彈飛≫的開場與結尾處。背景音樂主要起到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將大家熟悉的 ≪送別≫作為背景音樂,當火車上一行人吃著火鍋唱著歌時,姜文運用同樣的手法,賦予了影片的運動感和新奇感,把觀眾的情緒調動到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牢牢抓住觀影者的心理。
音樂與畫面的結合,不免有失和諧,也預示著,將會發生非同尋常的事情。背景伴隨著唯美的意境,鏡頭將我們帶入如畫一般詩意的開闊山野中。縣長一行人坐著火車去地方赴任。高亢嘹亮的主旋律和略帶緊張氣氛的鼓點打響了戰鬥的號角,加入乾淨清脆的小號,整齊的馬蹄聲和雜亂的槍聲,節奏感十足,給人們刺激的聽覺感受。影片結尾處,久石讓的音樂再次響起。完美的配樂使得影片更具魅力。
在他影片的開頭,觀眾的情緒往往就會各種被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別致的聽覺感受調動起來,使觀眾很好的融入電影和角色。這種藝術創作手法便於整部片 子所蘊含的電影氣質的傳達,同時鑄成了姜文導演電影的一大特色。
導演的創作特點和藝術風格與他所經歷的成長環境,心路歷程緊密相連。每一部作品都體現了導演獨特的個性和人文特色。
姜文把自己的成長印記融入到每部作品中,借影片表現自己,表現了他對歷史的沉思和對人性的解讀。他的 這種風格源於他的成長經歷,豐富的生活閱歷,開闊的視野和和所受的理論燻 陶是分不開的。從姜文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到他影片獨特風格的根源,是這些成長經歷,塑造了姜文獨特的個性。
1.成長經歷的影響
姜文,出生於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那兒成長的。他將童年的記憶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充分表現了他作為導演的豐富想像力,重構歷史,凸顯個性。姜文十分懷念和熱愛軍隊大院的生活。將軍裝,槍,馬靴,等北京特有的元素融入到他的電影中並反覆出現。英雄主義情懷成了影片獨特的一個視角。
2.學習實踐的積累
姜文第一次上舞臺是在小學時出演了一個美國兵的角色。儘管演出很成功,但大家卻覺得他醜。當時的演出並沒有引起姜文的興趣。
中學時代遇見了一生的摯友--英達,在英達父親的影響下,姜文開始接觸戲劇,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姜文的家不遠處就是人民藝術劇院和青年藝術劇院,為他接觸戲劇藝術提供了便利。
中戲入學考試被老師張仁裡慧眼識珠。四年的學習時間裡,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憑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對生活和藝術獨特的理解,使姜文的演技略勝一籌。陸續的開始和導演合作。在詮釋角色時,他會根據自己的理解為導演提出建議,這種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為他之後的轉型帶來了更多便利。
隨著姜文越來越精湛的表演才華,和迅速成長的獨特個性,他被邀請到各大劇組,使他獲得了更多的熒幕技巧,最終創造出姜氏獨特的藝術風格。
然而,表演並不足以耗盡姜文,姜文的欲望也不可能滿足於單純做演員。憑藉他對電影的熱愛和追求,1990年轉型開始做導演。演員出身的他,更加重視演員對角色的把握以及自身的表演功底和表現風格。作為極具個性的演員,精心而細緻的設計人物角色素質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陽光燦爛的日子≫票房大賣,在中國獲得的最高票房再次肯定了姜文作為導演和演員的實力和才華。≪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後,姜文一舉奪下金馬獎最佳導演,名氣開始在國內外傳播。正是這部作品,完成了姜文從演員到導演的轉型。
3.個人追求的表達
姜文的電影是情緒化的,個人化的。他沒有孤芳自賞,只是單純的表達自己獨特的個性。姜文用獨樹一幟的風格和導演思路激發著人們產生改造中國電影僵化的創作模式的衝動。
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表達真實的情感,完整呈現出濃重的英雄主義情懷和強獨特的風格特色,而不是刻意地討好觀眾。姜文的作品是華麗多變的,豐富多彩的。在熱鬧的和搞笑的背後,也隱藏著寂寞和孤獨。
馬小軍雖然有一群玩伴,卻沒有可以聽他傾訴內心的孤獨和絕望。影片的最後他被眾人拋棄在水裡,讓我們看到了無助和絕望。
張牧之的結局也是悲涼的。兄弟們帶著他深愛的女人走了,≪送別≫的再次響起,將人性的孤獨再次展現到極致。
成長於特殊時期的他,歷經腥風血雨和對周遭痛苦的經歷記憶多種複雜因素的交織,賦予了他獨特的個性。他將自己化身為每部作品的主人公,可視為 「精神自傳」。
而以喜劇為格調的電影 ≪讓子彈飛≫講了一個追逐英雄夢想的故事。馬匪張麻子在全城百姓的支持下打倒惡霸黃四郎。雖然是匪,劫財只劫富,不欺壓百姓,還用拿到的錢救濟百姓,彰顯英雄豪氣的同時也抒發了姜文內心深處對英雄的崇拜。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他們在鵝城各顯神通,姜文在喜劇氛圍裡隱藏著深刻的悲劇內涵: 善良和醜惡、真實和謊言、信任和背叛、正義和邪惡等,再崇高的追求和理想,在金錢與權力的誘惑下也阻擋不了人們貪婪的本性。
姜文將多年積累下來的執導能力展示得淋漓盡致,同時或多或少地顯示出姜文一雪前恥的商業野心。影片的結尾。張麻子說是去上海還是浦東?」面對勝利,他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傳達出姜文的內心寫照,晚年的落寞。
姜文深刻意識到反諷是一種能與觀眾進行互動的有效方法,因為在反諷的空間裡,觀眾能掙脫影片的束縛,進行自由的想像和思考,從中體會導演想要傳達的內涵。
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在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藝術特色、作風,是藝術家鮮明創作個性的體現,統一於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中,是衡量藝術家在藝術上成敗、優劣的重要標準和尺度。風格的形成是導演走向成熟的標誌。
1.提升影片的藝術價值
由於姜文電影的個性化,其受眾群體不免呈現邊緣化的趨向,很多觀眾並不能很好地理解 「姜氏電影」的超現實主義。然而,正由於姜文電影的個性化與超現實主義的運用,觀眾和電影界掀起了對電影本身的一系列討論。
在包羅萬象的解讀與討論中,觀眾和評論者實質上已經對姜文的電影進行了再創造,從某種程度上延續了他的電影的生命力。姜文影片獨特的藝術特色,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達形式,為中國電影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
姜文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導演,能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反映出他自己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給大眾展現出世界的殘酷以及他對生命的焦慮、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苦澀等問題的思考與見解。
他的作品都充滿著特有的姜氏氣質,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對他內心深處最全面的釋放。姜文在電影中大量運用黑色幽默,實質上是一種自嘲,讓人們在淚花中微笑,超越現有的困境,發掘事物積極的一面。在姜文的電影裡,每一部都有其獨到的藝術特色。時代主流的靡靡之音不復存在,雖然仍然有痛苦,但是希望永存,太陽照常升起。
3.開拓電影的創作思路
他的電影猶如一劑強心針,給中國電影界帶來了新活力,激起了中國電影界改變現有僵化創作模式的衝動。作為一個獨特的存在,他始終滿腔熱血地為大家奉獻著發人深思的好作品。
姜文熟稔地運用反諷與觀眾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動,彌補了中國電影本身帶有說教式的缺陷。在常規電影的敘事手法上,姜文電影進行了反叛、顛覆和超越,在超現實主義的審美中注入了對於現實生活和人性的探討反思。他將自己想要傳達的東西和表達的感情娓娓道來,把自己對於生命的熱愛、對人蓬勃生命力的讚美盡情表達出來,從完全不同於傳統抗戰片視角的新角度出發,客觀冷靜地反觀歷史,給中國電影界帶來不小的震動,進而再上升到對人性的思考,在傳達個人強烈情感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
姜文影片具有濃鬱的藝術風格,獨到的個人見解,以及光影消失後留下的哲學意味。
儘管他導演的電影寥寥可數,但確實每部都非同一般。姜文電影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深刻內涵以及他個人的成長印記都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觀眾,這也正是姜文影片藝術風格研究的意義所在。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