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作為最基礎款的麵包單品,卻有著讓人如吃「白米飯一樣怎麼都吃不膩」的魔力,那麼吐司到底如何製作出來的呢?我們對研究所日常製作吐司的過程進行了解構,分享給大家。
不過在進入正題之前,先插播一段小歷史。本文中的吐司,指的是方形吐司,方形吐司是通過麵團在模具中加蓋烘焙而成,所以有平整的六面。
Pullman麵包以其完美的直邊和清楚的邊角而聞名,可方便地在餐車廚房中堆放-「芝加哥論壇報」
Pullman loaf,是一種在方形模具中加蓋烤出的麵包,外觀呈方形,平頂。這種麵包的名字來源於19世紀的Pullman公司的火車餐車中提供的麵包。由於方形和平頂的麵包更易於堆放在餐車廚房的狹窄空間裡,也便於製作成三明治,所以被廣泛應用推廣,並被冠以Pullman之名。
今天的製程是以直接法吐司為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製作吐司之前需要先稱料。稱量副材料時,用量越少的材料越需要精準計量。麵包酵母儘可能溶於25℃的水(水量是麵包酵母的5倍以上)來使用,溫度太高或太低的水,會損害酵母的活性。
打面是為了:
①均勻地分散和混合材料;
②往麵團內打入空氣;
③製作出適度彈性和伸展性的麵團。
不同的打面程度會帶來不同的組織,最終導致麵團有不同的口感。使用高筋粉製作鬆軟吐司,合適的攪拌狀態是最終麵團的彈性和延展性達到平衡。在完成階段開始呈現延展性的時候,撐開麵團,能觀察到均勻的半透明薄膜,破洞邊緣較光滑,麵團呈現光澤。
打面結束的麵包,需要放入醒發室進行基礎發酵:
①通過麵包酵母生成二氧化碳,使麵團膨脹;
②促進麵團的氧化,優化氣體保持力;
③經由酶作用、麵團膨脹的物理作用、代謝物的作用等,使麵團熟成;
④發酵生成的胺基酸、有機酸、酯化物匯集,為成品帶來獨特的風味和香氣。
經過基礎發酵的麵團,要通過簡單摺疊和按壓進行排氣,這個步驟可以:
①排出充盈於麵團中的二氧化碳,為麵包酵母提供氧氣,促進發酵;
②使麵團表面和內部的溫度統一;
③給予麵團衝擊,產生加工硬化。
分割前,需提前根據比容積計算出單個麵團的分割重量。分割麵團需要時間,所以最初分割的麵團和最後分割出的麵團,在熟成度和比重上會有些差異。
麵包製作中說到比容積,大多指的是模具比容積。模具比容積=模具的容積÷模具內裝入的麵團重量。所在分割之前,就需要計算好麵包模具的容積,然後除以比容積,得到模具內裝入麵團的重量,再根據需要裝入多少個麵團,來計算每個麵團的分割重量。
分割之後的揉圓雖然看似簡單,卻有其背後的道理:
①整理由於分割而變得雜亂的麵筋結構;
②麵團的切面有一定的黏著性,將其揉進內部,在麵團表面形成薄薄的表皮以減少黏著;
③包覆發酵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形成不使其外漏的結構組織。
揉圓時要注意手粉的用量,揉圓時過量使用手粉,浪費是一方面,更要緊的是,與麵團熟成沒有關係的小麥粉捲入麵團中,會使成品的風味和香氣大打折扣。
揉圓後的麵團放入靜置用的周轉箱內鬆弛,緩和由於分割、揉圓而硬化的麵團,恢復麵筋的延展性並且修復可能在操作中受損的組織。
鬆弛後的麵團,進整型機,經由滾軸進行排氣,再被捲起。使得麵團中的大氣泡被分散成小氣泡,烘烤後的吐司組織更為細膩均勻。
整型後的麵團入模具進行最終發酵,這樣做有利於:
①使成型時排氣的麵團,再次膨脹出海綿狀組織;
②通過發酵生成酒精、有機酸以及其他的芳香物質;
③生成的有機酸和酒精作用於麵筋,增加麵團的伸展性(有助於爐內膨發);
④通過麵團溫度的上升,使麵包酵母的酶活化。
發酵好的麵團放入爐內烘烤。這一過程中:
①發酵形成的二氧化碳和酒精汽化,形成麵包的體積;
②使澱粉糊化,吐司利於消化;蒸發澱粉糊化後的剩餘水分,讓吐司口感更良好;
③給吐司表皮上色,提升口味和香氣。
在出爐時會震一下,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吐司脫模,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吐司烘烤之後冷卻過程中凹陷等現象。因為震擊可以讓緊閉於麵包內部的蛋白質和澱粉膜中的高溫氣體、水蒸氣、空氣,在出爐受冷開始收縮之前,受到外部衝擊,使氣泡膜破裂。通過這樣的方法,製品中的高溫氣體和外部的低溫氣體進行置換,從而讓吐司的氣孔組織更細膩,也能防止側面塌陷。
出爐後的吐司,就可以計算一下燒減率了。
燒減率,是以入爐前的麵團重量為A,出爐後的麵包重量為B,用以下公式求得:
燒減率=(A-B)/A×100%
經過上面的一系列製程,一條吐司就誕生了。
來欣賞下其正面、側面和漂亮的發酵線與底角吧。再來看看吐司的內部組織,切片有光澤,氣泡均勻細膩、走向明確。無論是單純復烤,亦或是塗抹黃油復烤,都足夠經典、足夠充滿魅力。
文 | Mogu
圖 | CIB
主要參考資料:
CIB
《麵包學》-竹谷光司
Pullman bread loaves, a culinary legacy of the new national monument-chicagotribu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