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一個專有名詞,一般指的是兩種人群。
一種是對和尚的尊稱,如玄奘大師,鑑真大師。
還有一種,指的是造詣深且享有盛譽的知名學者、專家、藝術家、棋手等,如吳清源大師。
我們常說的大師一般是指後面這種。
大師,其實是一個很高的榮譽稱號,不是什麼人都能擔得起的。
近些年來,對於「大師」這個榮譽稱呼卻有兩個不好的傾向。
一種是貶低,比如一些人就說「活到最後的就是大師」,似乎大師只和壽命有關一樣。在筆者看來,這種貶低就像小孩子看人家吃雪糕,自己沒有不服氣,非要在別人的雪糕上吐唾沫。
還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是濫用,什麼阿貓阿狗的人物,只要是有點兒名氣都敢稱大師。
筆者不熟悉其他行業,單就相聲行業來說,這幾年就有一些類似現象。
比如楊少華、侯耀華等人在出席一些商業活動時,活動主辦方就有稱呼他們為相聲大師的做法,甚至有時候還拉橫幅。其實對於這兩位的相聲造詣和貢獻,稱呼相聲名家就足夠了,大師稱號他們還擔不起。
別看一個稱號似乎不是大事,但在明眼人看來,亂稱呼不僅對相聲藝人沒啥好處,對企業的形象似乎也有些負面。
近日,一向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的知名相聲藝人郭德綱,給某家知名熟食企業代言了。
對於郭德綱的此次代言,網絡上小有波瀾,比如拉出他上次代言保健品的黑歷史,甚至還有人調侃他代言企業挑得不好。
對此,筆者的看法是,郭德綱有名氣有流量,企業需要曝光量,再考慮到該企業的母公司有請相聲演員(馮鞏)代言的傳統和成功經驗,因此籤約郭德綱做代言人在商業邏輯上毫無問題。
開句玩笑話,如果說有點瑕疵的話,那就是馮鞏和郭德綱的體型對比了。
不過,該企業宣發郭德綱代言人的圖片卻引起了爭議,因為在那張廣為流傳的圖片上,郭德綱不僅被稱之為管理學大師,還被冠以「相聲大師」的稱號。
這合理嗎?
當然,關於大師的認定,似乎也沒有個法定標準,原則上講隨便每個人都能叫「某某大師」,反正不犯法。
但是,相聲行業對相聲大師的認定卻自有標準。
目前來說,相聲大師名單的確定,有兩個比較權威的信源,一個是央視,一個是著名曲藝理論家薛寶琨。
央視曾做過一個專業欄目《相聲大師》,收錄了七位相聲大師的生平介紹,名單如下:李德鍚、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馬季。
薛寶琨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過他心裡的四位大師人選: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
對比央視的相聲大師名單,薛寶琨沒提的三個人中,李德鍚是相聲第一個大明星,只是時間太遠。常寶堃年輕,但他有特殊身份。馬季被廣泛認可,但考慮到薛寶琨和侯寶林的關係……因此他沒選這三位也情有可原。
不管是對比上面這七位還是四位,郭德綱確實在相聲造詣和行業認可度上差了不少,不過畢竟存在時間差,用現在的眼光看,郭德綱能夠配得上相聲大師稱號嗎?
巧了,相聲界有一位明確提出相聲大師標準的人,正是郭德綱的師父,侯耀文。
侯耀文曾提出過相聲大師的五條標準:
第一,相聲表演藝術家,而且是權威。
第二,相聲創作家,獨立寫劇本。
第三,相聲教育家,桃李滿天下。
第四,相聲理論家,著書立說。
第五,相聲評論家,對相聲行業爭議問題指引方向。
筆者認為,侯耀文提的這五個標準很到位,不過我們也要說,他這就是按照自己父親侯寶林量身定做的標準,侯寶林之前的相聲大師他管不著,但侯寶林之後的相聲藝人,想被侯耀文承認為相聲大師,就必須同時符合這五條標準。
曾有人認為侯耀文提這五條標準是在否定馬季的相聲大師地位,其實不然,不管侯耀文怎麼想,但按照他這五條標準來,馬季還真就符合。
馬季的表演和創作,堪稱大家,徒弟也是桃李滿天下,相聲理論文章著述頗多,相聲行業的發展方向也經常給予評論和指導。
所以,馬季的相聲大師地位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那麼,如果按照侯耀文的五條標準,郭德綱符合嗎?
很明顯,不符合啊。
郭德綱的相聲表演可以,雖然造詣上比前輩差不少,但時無英雄啊。
創作方面雖然曾被抓抄襲實錘,但總體上還算不錯。
相聲教育方面,能培養出何雲偉、曹雲金、張雲雷、嶽雲鵬等幾位年輕演員也算相當不錯的成績。
郭德綱最大的短板在於後兩個,一個是著書立說,郭德綱確實寫書,不過他那個書的內容不是自傳就是罵同行,應該屬於商業書籍性質,賺錢用的,和相聲理論不搭邊。
另一個就是相聲評論,郭德綱當過相聲綜藝導師,但他的評論格局太小,對於行業的發展沒有什麼幫助,那就更不用提經常性挑起行業內紛爭的那些「評論」了。
侯耀文的標準,郭德綱都不符合,那就更別提其他同行的標準了。
因此,這家熟食企業給郭德綱標「相聲大師」,是一個不太妥當的做法,對於郭德綱本人和企業都會帶來一些不太好的風評。正常情況下,郭德綱應該建議企業不要這麼寫,不過在利益面前恐怕也得屈從資本的意願。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師父的話言猶在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