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句點,但在句點之前或之後,籠罩在絕望下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悲傷。《比句點更悲傷》由紫圖圖書出品、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最新出版,這是一部教你直面死亡、感悟生命的書,作者是殯儀館接運員,可以說是現實世界裡的生死「擺渡人」。
《比句點更悲傷》最初在中國臺灣出版時,已廣受好評:登上誠品書店榜單第二名、金石堂非文學榜單第三名、博客來書店心理勵志類榜單本月第一名。
作者大師兄三十多歲,立志到死都做個「肥宅」,在成為殯儀館接送員之前,他還做過護工以及便利店服務員。正是多年和人群打交道的經驗,使得他看待人生的方式既有著年輕人的瀟灑,也有著過來人的通透。
他見證並記錄了很多人們在失去一生中所有重要角色之時的告別時刻,用一個個故事引導讀者們對死亡、親情、愛情以及人性的進一步思考。
在《比句點更悲傷》,你可以同時看見羅生門與人間世。大師兄以現世之筆給迷茫之人警鐘,寫未來之愛給心碎之人救贖。這是一本讓人又哭又笑的書,大師兄因此被讀者稱為殯葬業的「馬克·吐溫」。
在《比句點更悲傷》中,大師兄記錄了36篇「殯儀館工作筆錄」。作為局外人,他寫著一般般的日記、記下一般般的對話,可對於故事裡的人來說,他們卻是在與此生最愛的人做最後的告別……
孩子突然跳樓,寫下一張字條:「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爸媽一看,崩潰哭喊:「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為你好呀!」
臥病的老父親死了,長期看護的大哥大嫂被弟弟妹妹迎頭痛罵,大哥崩潰:「就死的時候你們出來哭,爸活著的時候我全家都在哭!」
父親去世,兒子趕回來在棺前跪地痛哭,後悔沒在父親活著的時候多陪陪他。葬禮上,多年不聯繫的親朋前來弔唁,你說為什麼活人的地方冷清,而死人的地方熱鬧呢?
不過,大師兄筆下的殯儀館並不恐怖悽涼,他的故事也並沒有聚焦於這些痛苦,反而有很多輕鬆的日常小片段。
作家張大春讀完《比句點更悲傷》後說:「我多年以前的兩句歌詞:『寂寞只是一個句點,圍成剩下自己的圓圈。』當時為賦新詞,以為理解了人生的寂寞,殊不知對於寂寞的體會,非有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親切的慈悲與關照不可。大師兄的書,正是出自這樣難能可貴的情懷。」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編輯/賀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