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部電影前,我猶豫了兩天,是因為並不欣賞它。對於網上盛傳從頭哭到尾,完全沒感覺。自認還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為什麼不能被這部電影感動呢?於是決定,有必要好好盤一下。
故事是從倒敘開始的,某個叫張哲凱的音樂人死了。他為自己所愛的女孩宋媛媛寫下了一首動人的歌曲,而宋媛媛也不知所蹤。
張哲凱和宋媛媛的故事,發生在他們的高中時代。張哲凱的父親因為白血病亡故,留下他獨自面對一屋子的遺物。那麼他的母親去了哪裡,此處並沒有交代。一個高中生,遭逢變故,身邊沒有人可以支持他。將自己封閉起來,再正常不過。
同學宋媛媛突然而至,可以說非常主動的接近他,引起他的關注。宋媛媛的活潑開朗,不拘小節,正是張哲凱需要的。他們考上了同一所大學,宋媛媛也很快住進了張哲凱的家。兩個人無時無刻不在一起,甚至還進了同一家唱片公司,誰都以為他們是情侶。
可他們不是情侶。
因為張哲凱認為,他們不能成為情侶,這會傷害到宋媛媛。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劇透了,不過一部言情劇劇透一下應該也無傷大雅。我們的重點在於,去了解張哲凱出於什麼動機,將他和宋媛媛的關係定義在友達以上的位置。張哲凱的父親死於白血病,而他也患了同樣的病。我們不去講究白血病是否會遺傳,且按影片的設定來走。那麼母親去了哪裡?母親因為受不了兒子也患病的打擊,留下一筆錢跑了。
於是張哲凱從愛上宋媛媛開始,就下定決心不能和她成為情侶。這樣可以避免在未來某一天,他因白血病離世的時候,宋媛媛不至於太過悲傷。
可是,他們除了沒有親密行為(只有唯一的0.5次)外,和普通情侶別無二致。他們相依相伴,視彼此為最重要的人,甚至住在一起,連生活習慣都磨合的好好的。人和人的關係並不僅僅靠標籤上的定義,彼此心理上是如何認定的才更重要。他們從相識開始,就慢慢的進入了非常深的依戀關係裡,任何一方的離世,對另一方都會是打擊。絕不會僅僅因為他們的關係在定義上不是情侶,這種喪失帶來的痛苦就能少一些。生活中太多定義上是夫妻的關係,彼此冷漠的還不如普通朋友。定義上是家人的關係,卻比仇人關係還糟。可見關係的定義,遠不如心理的感受來的重要。
所以張哲凱從決定和宋媛媛在一起開始,就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之後為她謀劃未來的丈夫,硬插一腳拆散了楊醫生和未婚妻,全都在做一件事,向他的父親認同。「父親死於白血病,我也必須死於白血病。如果白血病整不死我,我可以通過常年的悲苦和壓抑,讓自己最終走向死亡。」這就是張哲凱內心的獨白,潛意識無法言說的需求。
如果他在最初,就下定決心不拖累任何一位姑娘,不開始一段戀情,那也許更催淚一些。然而他沒有,在向父親認同的路上,他需要一個客體來幫助自己完成。顯然,這個客體就是宋媛媛。他需要悲壯的死去,而不是默默無聞的消失。如果沒有旁觀者,這種向父親認同和效忠的行為豈不是太寂寞了。
如果他正視和宋媛媛的感情,從一開始就明確他們是情侶的身份,結局會不會不同?我更傾向於會不同。70%的軀體疾病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那麼反過來說,如果他沒那麼多的壓抑和痛苦,坦然的和宋媛媛感受戀愛的美好,白血病是否一定會發作呢?要知道,從他認識宋媛媛到離世,長達十三年之久。這十三年裡,他們有過許多快樂的日子,但這種快樂對張哲凱來說是虛假的。他懷揣著這樣一個大秘密,始終無法真正的愉悅起來。他也並不能享受這段關係帶來的幸福,因為這段關係,他是要去斬斷的。
這就是說,在張哲凱的理解中,我們都知道自己是要死的。因為必然會死,所以每一天都只是不幸福的重複。這是活著的意義嗎?顯然不是。
張哲凱也無法向宋媛媛坦誠自己的白血病,因為連母親都無法接受自己患病,更何況其他人呢?他帶著悲觀和抑鬱的視角去理解自己和重要他人的關係,就好象戴著有色眼鏡,看出去的事物都是變形的,不真切的。
同時,在他為自己設計的悲壯的腳本裡,也拖入了楊醫生和他的未婚妻。誠然,楊醫生的未婚妻劈腿,但這是他們的事。作為一個外人,找私家偵探跟蹤楊醫生的未婚妻,並把她和其他男性的親密照片發給楊醫生,行為有點卑劣了。沒有人可以僅憑一些表象,去決定他人關係的走向,更何況這一切也並不真正為了幫助楊醫生從一段糟糕的關係裡解脫出來。張哲凱明明知道宋媛媛對自己一往情深,卻安排了楊醫生給她,楊醫生何其無辜。
如果說這段故事裡真的有值得一哭的人,非宋媛媛莫屬了。
因為咖啡館偶遇張哲凱被其母親拋棄,引發了宋媛媛的童年創傷。小時候,父母坐計程車離開後再也沒有回來,宋媛媛深深的體驗到被拋棄的痛苦。所以在那一刻,註定她成為了張哲凱悲壯大戲裡的犧牲品。我們常常說為什麼一些人會和另一些人走在一起,因為他們心靈上的創傷正好匹配,榫口搭上了。
宋媛媛想成為張哲凱的藥,他越抑鬱,她越活潑,甚至活潑的近乎誇張。這樣一心撲在對方身上,投射性認同很容易產生。她想和張哲凱成為名正言順的情侶,然後結婚,然後生孩子,然後手牽手一直到老。所以當張哲凱和她親熱的時候,她覺得很自然。可是那半次親熱就沒了下文,她說搬到他家來,說要給他改個和自己匹配的名字,對方都同意。但對方就是不說她是自己的女朋友,就是不肯定義他們的關係,宋媛媛為了能守住張哲凱也選擇了接受。
一次偶爾的機會,讓她得知張哲凱身患絕症。當然啦,怎麼可能不知道?兩個人從高中時代就膩在一起,大學畢業做了同事又開始同居,如果說對方有這樣的大病還不知道,簡直不現實。張哲凱也必然會讓她知道,他是說不出口,但會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寫日記。就如同前文所說,如果他真的不想讓宋媛媛知道,不需要將他們的關係拉的那麼近。拉近了就只有一個結果,宋媛媛一定會知道他得病,並最終會認同他為她安排的未來,找一個好人結婚。
但這個未來是宋媛媛在張哲凱的投射性認同裡的、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未來,對方從來沒問過她真正想要什麼。所以,當她真的和張哲凱分開,和楊醫生結婚後,才明白這不是她想要的。她才是這個故事裡最值得悲傷的人,花了十三年時間,不過是幫張哲凱完成了他的需求。最後自己的愛無處著落,還把楊醫生拉進來墊背。
如果故事可以改寫,也許我願意看到張哲凱坦誠自己的病情,宋媛媛願意和他度過快樂的十三年。當到了告別的那一刻,他們一起回憶這段美好的時光,鼓起勇氣承受生死離別的悲痛。又或許宋媛媛最後還是會跟著張哲凱走,和影片的結尾一樣,但至少他們獲得了十三年的幸福。不用在其他人身上浪費一分鐘,不把無辜的楊醫生拖下水,那我會真的被感動,畢竟我的淚點很低。
臺灣的言情片以前真的是笑傲群芳的存在,每次都被深深的打動,完全不輸擅長塑造小清新的日本。可是近幾年,乏善可陳。不是片名裡多寫幾個「悲傷」,就真的能讓觀眾悲傷起來的。如何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點,不要為了催淚而催淚,才是一部電影優秀的地方。
想加入影心理讀者群 請聯繫平臺助理微信:xinliwanka,或掃下方二維碼,通關密碼:我是讀者。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還有些趣味,或許還能給一些提點和幫助,歡迎點讚轉發,或打賞支持作者。想了解主創或預約心理諮詢,請點最下方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