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到底是什麼?

2021-02-08 媽的心理學

2019年上映的電影中,收到評價兩級分化最嚴重的,莫過於林孝謙翻拍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看完電影,當時就讚嘆道:這編劇,不是精神分析高手,就是人格障礙患者。這簡直是「分離——融合焦慮」的經典案例分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一起來學一下這個術語。電影一開場,恰逢青春期的男主,父親絕症死了,母親拋下他跑了。而女主更狠,一場車禍直接全家帶走。這開頭,以「死亡和拋棄」作為青春期心理分化的隱喻,簡直是人格障礙級別的優秀。直接把青春期分離焦慮幻想實現了——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時候,都幻想過、或夢到過親人消失,自己被迫獨立的情節。這其實就是分化受阻後的一種幻想滿足。接下來,沒能正常完成心理分化的男主和女主展開了一種共生的相處方式——彼此都為對方而活,化為對方心中的理想親人。同時,又為了防禦分離和象徵層面的「亂倫」,而選擇不能融合和性交。最後,分離焦慮幻想(分開會死)達到高潮。男主堅持在死前為女主安排好幸福的執念,其實,就是分離焦慮幻想「如果我們是親密關係,我死了,分離了,對方就活不好」的潛意識見諸行動。萬惡的編劇,最後真讓女主自殺實現了這個幻想。兩人合葬,宣告兩人共生,永不分化。而另一面,這部電影的編劇另一個高妙之處,他用女二這個角色,展現了硬幣的另一面——融合焦慮的極端情況。女二有一句臺詞非常經典:「愛情從來不是我的第一順位。」很酷、很個性對不對?但,翻譯一下就是:我從來沒有將自己投入過任何一段親密關係。朋友們,這就是融合焦慮本尊了。女二從始至終都不能放下自己攝影藝術家的身份,仿佛愛情是這個身份的毒藥,也就是,進入親密關係我就不是我了。她強調著,自己就是為攝影藝術而生的。這其實是在潛意識裡否認自己是母親所生的。暗示著她2歲左右的分化挫折,造成其對母嬰之間的天賦親密關係都可以否認。而在最後她落下的淚,那是她2歲左右就壓抑了的對親密的渴望。最終,四位主角在電影裡虐來虐去,男主女主合葬在了一起,男二女二沒能走到一起。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是電影的過程——四位主角都沒有以真實的自我而被愛過。男主女主真實的自我是渴望分化;女二是渴望親密;男二則是:本寶寶什麼都沒有做錯,我卻輸了。很多人說這部影片講述的是真愛,因為那些虐證明了愛。很遺憾,不是的。在精神分析的視角裡,影片講述的,是在心理上分化失敗,在現實中又被迫獨立的人,如何帶著「分離-融合焦慮」發展親密關係。而真愛,不會發生在兩個未獨立的人格之間,至少,真愛的終點,是兩個獨立而完整的人格。

當然,除了影片展現的有「分離—融合焦慮」問題的人,在發展親密關係的時候的虐心。其實,這樣的人在對待自己的時候,也超級虐。比如,有的人總能把生活搞糟糕,顯示出對生活的無力,以保持跟家人持久的糾纏,同時,對家人離開他的生活常有災難性的幻想。這就是分離焦慮了。他們在一般人際關係裡,周圍人明明都覺得他很好,他卻總是表現得非常不自信,仿佛他在關係裡必須保持弱勢的那方。另一面,有的人總能保持不晉升,顯示出對名利的無欲無求,使自己跟所有人都保持距離,同時,又常嘆息自己失去一個又一個機會。這就是融合焦慮了。他們在一般人際關係裡,對周圍人的褒獎讚揚總是表現出不屑一顧,臉上永遠寫著「冷屁股」三個字,仿佛他在關係裡永遠不能是主動的那方。上面兩種情況大伙兒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好像自己就是如此?是的,這兩個焦慮其實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在人生的兩個「叛逆期」,既2歲左右和青春期。前一個時期,一個人通過說「我不」來劃定自我的範圍。後一個時期,一個人通過說「我要」來確定在自我的範圍裡種什麼花栽什麼樹。最終走過這兩個自我認同危機,進而得以回答「我是誰」這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分離--融合焦慮,其實只是自我同一性問題的一種「症狀」而已。而自我同一性問題,大體就跟流感一樣,絕大多數人都會得過。小部分人會死,但大多數人會自己痊癒。當然,如果遇到新型冠狀病毒,那就是一場災難。就像我們祖輩被列強欺負的時候,全民族自我同一性被暴擊,除了生離死別之痛,還需要一場文化苦旅。但過個一兩百年,大體會自愈的,並且會更強大。進一步說,分離焦慮和融合焦慮被我寫成「分離—融合焦慮」,是因為我認為兩者是同一個問題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而已。這同一個問題就是——未分化,或者說分化失敗。一個人,肉體上的分化,從臍帶剪斷算是完成了,但是,由於個體很長時間裡是不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所以,心理上的分化卻不那麼明晰和簡單。特別是人類。從獨居動物的成長軌跡來看,分離,是寫入基因的一種驅力,一種生存策略。而又有群居動物讓我們看到,融合,也是寫入基因的一種驅力。人類太過複雜,集體潛意識裡必然有著分離和融合兩種相互拮抗的需要。滿足一方,另一方就變成焦慮。所以正常人,是無法長時間保持獨處,或無間隔地呆在一個關係裡的。這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規律。一個人,如若心理上分化的比較好,那他一方面不會害怕分離,不會擔心「和則生,分則死」,他欣賞相濡以沫,也敢相忘於江湖。另一方面,他也不會害怕融合,不會擔心「近墨黑,近朱赤」,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那他在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時候,要不哭的稀裡譁啦(分離焦慮),要不皺眉癟嘴一臉嫌棄(融合焦慮)。所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是「愛別離!」,而是「我是誰?」。自我同一性混亂的人,可能有分離—融合焦慮,更可能有無盡的拖延和失敗,無盡的求不得、怨相聚、愛別離……

>>【相關好文】淚別女僕、女漢子,做自己的幸福女人——女神蛻變之路,你也可以走

>>【相關好文】你曾經是女兒,第一次給我做母親

>>【相關好文】打了孩子後,我還是不是好媽媽

>>【相關好文】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相關焦點

  • 到底是怎樣的悲傷,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如此悲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影片故事,是啊,還有什麼能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呢?到底是怎樣的悲傷,讓悲傷如此悲傷,最悲傷的故事莫過於:明明有愛,卻還要強忍著淚把對方推開,這是什麼事啊!讓人心疼到無法心疼的心疼,愛到為你我願意做出所有的我願意。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到底多悲傷?
    兩個傻子的故事讓我落淚,在這個世上太少有人把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生命重要,這種大愛的存在,讓我恍惚間感受到了生活的陽光透過層層烏雲照耀著我。有句歌詞這樣說,有一種悲傷,你的名字留在我的過往。是的,活在當下,好好珍惜身邊值得愛的人!            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劇之前,篤定這片劇情一定很狗血。
  • 悲傷的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作者:yani  來源:黑門 親愛的朋友、弟兄姐妹,你認為自己的故事是悲傷的嗎?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看過的人更悲傷
    精彩劇照剛剛看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迫不及待地寫下了這篇文章。說實話,影片有很多地方都令我感動,也能觸碰到我內心深處的靈魂,畢竟像這樣的愛情不是我們所能涉及到的,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了解到,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純真的愛情。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線賞析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兩個從小失去家人,相依為命的都市青年男女K和Cream,在忙碌又冷漠的現實生活裡,用愛和陪伴相互溫暖,彼此相愛,彼此成全,卻也彼此「傷害」……說起來,臺灣地區最會拍的電影,一類是文藝片,一類就是純愛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就屬於後者。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確認過眼神,是空前絕後的悲傷。有人哭花了妝:有人感慨幸好多帶了紙巾:還有人開場前說有什麼好悲傷,最後卻紅了眼眶……在別人的愛情裡為自己的故事流淚?它,做到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有更傻的——所有人都知道K最愛的是Cream,可他卻有說不出口的原因,不得不選擇口是心非。說自己不是值得託付的好男人,努力想為Cream找一個好歸宿。
  • 《有一種悲傷》——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首先這是一部翻拍片,它的另一個同名電影於韓國拍攝,而且在豆瓣評分遠高於這部翻拍片,但這並不影響《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臺灣獲得華語片的票房冠軍地位。可能演員演得太好了,可能導演對情節拿捏得太好了,可能我們的淚點太低了。不論是哪一種可能,在看這部影片之前,電影院的唯一觀影要求:請確保帶有足夠的紙巾。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要悲傷的故事!
    然而,故事遠比這裡所寫更要悲傷.以上是現在熱映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劇情的悲傷讓許多人淚流滿面電影海報也以此作為亮點賺足淚水的同時單日票房連續兩天破億不錯的商業成績而看了電影的我並未悲傷一切都是因緣所致生老病死不過是無常示現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為了悲傷而悲傷!
    由林孝謙執導的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內地上映,目前票房一路走高,上映九天已破6億,更連續七天獲單日票房冠軍,成同檔期最大黑馬。但今天有人在網上吐槽說,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沒看的都別去看了,給他兩塊錢,他給你講《做自媒體幾天沒飯吃的故事》比他們悲傷多了!
  • 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更悲傷的故事是...| 關雅荻VLOG116-117
    從下面五個方面聊聊剛剛看完的這部電影:一、為什麼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一部「極致愛情剝削電影」?二、現場觀眾的兩極反應——該哭還是冷笑?現在的觀眾怎麼了?三、豆瓣評分與貓眼評分反差對比的背後是什麼?
  • 【名單公布】相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不對準確的說:這是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 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要悲傷的故事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一種悲傷
    前1個小時20分鐘,完全在一種錯亂的片斷中觀影,無數次想問候導演的長輩,這到底想表達誰和誰之間偉大的愛情。直到最後20分鐘,整個思路猶如任督二脈打通一般,完全釋放出人性至高偉大奉獻的濃情,男一女一男二仨都在成全所深愛的人,女二的人設是富家千金,但表現出來的是偉大的母愛一般把男一收入懷中直到男一死去。好吧,寫不下去了。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最悲傷的人到底是誰?
    電影很快開場,銀票由兩個人聽到女主角寫的歌開始,然後兩人去尋找女主,找到了她的同事,從而開始聽他們的故事。男主十六歲,老爹癌症去世,老媽得知他也患有遺傳癌症,果斷留了一筆錢拋棄他,哭著跑了,嗯……這樣的男主人生真的很讓人悲傷啊!然後獨自一人的男主遇到了同樣身世悲慘,父母雙亡的女主,兩人順其自然在一起了。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白色情人節公映,今日發布「夢中的婚禮」版公映海報和由男主角劉以豪演唱的主題曲《有一種悲傷》MV。時光網訊 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3月14日白色情人節正式公映!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雖然充斥著悲傷的氣氛,但導演林孝謙想傳遞給觀眾的,絕不僅僅只有這些。「愛」依舊是電影最大的主題,愛的力量時常被人低估,愛情也往往難以解釋,這部電影正想透過主人公們不同的愛情觀教會觀眾學會珍惜所愛、珍惜當下,勇敢地把愛說出口。底色是悲傷的,但電影所呈現的卻是能夠治癒心靈的溫暖力量。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但今晚電影一開始,有一句話帶我走進了這部影片: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吧"。臺版與韓版的對比是,韓版更虐心。但從男女主角與配角上,臺版80年代,韓版是70年代。是的,因為男女主角的年齡段,也決定了對影片的詮釋!你更喜歡那一版呢?
  • 聊聊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我挺喜歡看電影,但我對電影沒有什麼獨到的品味,一般是哪部票房高名氣大就去看哪部。除了看名氣,內容方面我和大多數女生一樣,喜歡情感類的;風格方面,我覺得坐在黑乎乎的影院裡旁若無人地跟著劇情哈哈大笑,這感覺真不錯,真減壓,所以喜劇很受我的青睞。或許是因為愛情是神聖莊嚴的,嘻嘻哈哈和它的氣質不搭,所以多數扣人心弦、盪氣迴腸的愛情都是以悲劇收場或者留下無限遺憾。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習慣孤獨,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亦或是對芒果過敏的林佳,趴在桌子前一遍又一遍的狂吃芒果,被緊急送往醫院我以為再也不會有什麼愛情能夠讓我哭成淚人了,結果白色情人節那天,恰逢由林孝謙導演,陳意涵、劉以豪、張書豪、陳庭妮、吳映潔等主演的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正式上映。
  • 簡評——《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之前發布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長篇的影評,今天給大家發一版精簡版的,希望大家喜歡。這樣的劇情在愛情片中比較常見,然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講述的愛情故事是兩人相愛很久後兩人為彼此做的事情。電影開頭採用倒敘的手法通過他人引出這個故事。很多人看這部電影看哭了,我也是其中之一,這部電影的三分之二的時間我都是在流淚的過程中度過,這部電影開始悲傷的地方就是敘述男主張哲凱身患絕症後的劇情。
  • 心理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到底有多悲傷
    近日,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不斷登上微博熱搜。這部電影的海報上寫著「唯一觀影提示:請帶足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