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輝,本科學歷,江北新區鐵路小學語文教師、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從教32年來,一直盡心盡責教書育人,力爭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認真負責不怕吃苦的工作態度深受家長稱道,所帶班級成績優秀,班主任工作也非常出色,曾被評為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區優秀班主任。她還酷愛書法,書法作品多次入選市區書法展,並在江蘇省教師正書書法比賽中多次獲獎。
南京市鐵路小學 楊曉輝
鐵路小學位於南京市江北新區扶輪后街33號,校園不大,但環境優雅,充滿傳統文化氣息。記者在教學樓三樓走廊遇到楊曉輝老師時,她正利用課間空隙,俯下身子跟一位學生交流,不時用手撫摸孩子的頭,眼中充滿母愛之光。
「我現在主教四年級語文,是那種大循環式地跟班走,當老師32年了,以前一直是班主任,今年不是了,再幹幾年就退休了。」楊老師說,她是蘇北徐州人,小時候就夢想當一名教師,後來報考了蘇州鐵路師範學院。1988年,她畢業分配到浦鎮鐵路小學,1998年調到鐵路小學,再也不曾離開過。
「人生有很多追求,我就喜歡教書,可以每天跟孩子們在一起,把所學和愛給他們的同時,自己也有了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感覺生活充實,充滿陽光。」楊曉輝說。
閱讀教學:領悟書本的厚與薄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教學中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楊曉輝說,在每學一篇新課文之前,她都讓孩子們搜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如作者的介紹、寫作背景、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等,再教會他們從大量的資料裡篩選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在課堂上讓孩子交流,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果有比較難的地方,孩子理解得不夠深入,她再補充一些資料幫助他們理解。對於孩子收集到的與課文內容關係不大的資料,就讓孩子貼在黑板邊上,利用課間、夕會時去讀一讀、看一看,在潛移默化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孩子的眼界。她還利用課文中的空白處,讓學生仿照文中的句式補寫一些內容,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根據自己的理解把故事講給別人聽,這樣,既內化了課文語言又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此一來,課文內容就延伸了,豐富了,就會給人書變「厚」了的感覺。
但是,學生學會把書本讀「厚」還不行,還要學會把書本讀「薄」。怎樣讀薄呢?楊曉輝說,這就要學生學會概括主要內容,學會列小標題,給文章勾出提要,如讓孩子說說文章講了幾件事,把幾件事連起來,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課文題目就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內容,告訴孩子從課題入手就知道課文大概寫了什麼,利用提取關鍵字列提綱。孩子們按照楊老師教給他們的方法去閱讀,在閱讀中學會運用,又能感覺到書變「薄」了。在閱讀中學習,她的學生語文整體水平普遍提高,學生張雲博曾在國家級閱讀比賽中獲獎。
母愛情懷:每個孩子都是寶
在楊曉輝的三口之家中,丈夫和她一樣整天忙於工作,女兒從小到大,都是自己乘坐公交車上學。現在女兒讀大學了,倒是經常向她問寒問暖的。所以,楊老師認為虧欠女兒太多,一提起這話茬眼圈就溼潤了。她的時間去哪了?都給了班裡的孩子!
除了在課堂上的教學和呵護,在課餘時間,楊曉輝一樣關心她的學生。學校附近的浦口公園,時常可以看到她和一群孩子的身影,她帶領學生在那裡讀書,親近自然,感知季節的變化。
對於那些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她更是關懷備至。有一年寒冬,班裡馬同學家不幸失火,財物付之一炬,馬同學情緒一度低落。楊曉輝第一時間發動學生捐款捐物,親自安慰照顧馬同學並家訪,讓孩子走出災難陰影,重拾信心。
班裡有位女生作文水平落後,她上課時就多給孩子回答問題的機會,並予以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先樹立信心,再努力追趕,兩年後,該同學語文成績從班裡最後一名提高到中上等水平。
習書問道:以身作則鑄師魂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楊曉輝經常用這句話激勵學生,同時也鞭策自己勤奮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身作則。「我要求孩子們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即使是打掃衛生,每次我也是走在前面,帶動學生一起幹。」她說。
「除了語文課,楊老師還擔任二年級書法課。其實她原本不會寫毛筆字,靠近幾年努力學習才勝任的。」鐵路小學何雅玲校長說,作為書法特色學校,該校專門設立了教師書法課堂,聘請書法家任教,每周三輔導教師們寫毛筆字。目前,該校全體教師書法水平大大提高,楊老師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學校的書法課,她還參加了校外的書法學習班,每晚堅持習書2小時,漸漸對書法有了認知,體會到了書法的精妙與趣味。正是由於她堅持不懈的努力,她的書法水平不斷提高,作品多次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學習書法,其實也是修心養性的過程,我把它總結為習書問道。」楊曉輝說,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能夠平心靜氣,用心專注。書法課上與同事、書友們一起切磋學習,取長補短。與此同時,她從書法學習中也領悟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人生哲理,自然就融匯到她的日常教學中。
就這樣,楊曉輝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自己的教師之路上。在她背後,一棵棵幼苗正「拔節吐穗」,茁壯成長。在她面前,迎來的是一張張幼稚的臉龐,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所以,她依然在路上。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李燦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