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全州縣大石江村的舜帝道德文化烙印——耕讀家風文化

2020-12-27 探秘八桂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德為先,重教化」的道德文化給當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全州大石江村非常重視道德文化教育,其始遷祖蔣潛江給後裔立下了「不徒富而在教」的遺訓。村中的總祠八房宗祠內懸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耕讀興家對聯,相傳這幅對聯是蔣姓始遷祖潛江公為教化後人勵志所留。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蔣氏先祖遷自科甲傳芳的全州燕窩樓石岡村,有著素重耕讀,崇尚科舉的傳統。其始祖潛江公非常重視對後人的培養,他曾給兩個兒子立下了以上遺訓,並督促兩個兒子在當地辦起了私塾,置定學田,勵志勉學。經過三代人的艱辛努力,便有了收穫。其第四代孫信福公,穎悟過人,奮志詩書,於明景泰四年入泮,天順五年獲府廩生。信福公一生「持躬接拘,好善樂施」,德厚清廉,他考取功名後沒有外出為官,而是遵循「立塾傳經,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訓,一門心思用於育人教子,隨後出現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的盛況。他的四個兒子及孫曾輩共有23人獲取科舉功名。明朝中後期,這個當時僅有數十人的山區小村便科甲傳芳,俊才迭現,呈「一知府、四大夫、五知縣」之顯。恢復高考之後,合族考取清華、北大3人,歷年考入大學者數以百計。

村裡素重耕讀。潛江公七世孫才猷公身在濟南清源為官,卻念鄉梓之事,他臨終時思身後之垂,囑咐其子不忘始遷祖潛江公「不徒富而在教」的祖訓,要重視教育,在家鄉立塾傳經。後因其曾孫江西玉山知縣蔣錫周追隨南明永曆帝反清復明,率村族領受「抗清」聖旨,守節拒降,慘遭清軍「五馬分屍」,受此影響,自明末至清朝道光年間初期,村族處於低落期,人才不為朝廷所用儘管時局艱難,村族科舉出仕無望,但他們仍遵循祖訓,潛心默默耕讀,艱辛創業。為明心志,村裡的先賢分別在文冕宗祠和文憲宗祠書有「玉筍堂曾開駿業,石江祠復起鴻圖」,「祖武是繩」等對聯和字匾,以此鼓勵後人勵志自強,讓耕讀傳家的根脈文化仍以襲相傳。隨著歷史創痕的暫以撫平,到了清朝中後期,村族先賢興塾傳經,村裡的延誠公夫婦和「六家火爐」先賢分別開辦了「真龍橋書館」和「金釵塘書館」。清末民初大石江村還立有「文書房」、「武書房」、蔣臻卿私塾、、蔣永安私塾、金字嶺書館、蔣普安家塾、蔣卿安家塾、八房宗祠村塾等私塾。村裡還設有學田,「以田租為勤學之資應試之費」。這一時期大石江村蔣姓一族秉承祖訓,再度中興較有代表性的是村裡的下大房後裔和上滿房後裔,這兩房在這一時期共有30餘人獲取科舉功名,分別出現了「或以太學顯,或以文章著」和「六家火爐的頂子」的盛名。其總祠月門上的「詩禮」、「 簪纓」、「篤學」、「出第」題壁及神龕兩側所懸掛的「自安陽侯發派以來,代有英豪,無非積德培麟趾;迨潛江公分支之後,世多顯達,乃是傳善起鳳毛」的千古對聯,就是對其耕讀家風核心文化的最好詮釋。

大石江村蔣氏一族還盛行教化之風。村裡建有六座宗祠,並立有《桂聯堂家訓》。蔣氏家訓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做事須問心無愧;神靈不佑為惡者;公平正直不可恃;一個人立身處世,當有寬容之心。

村族先賢蔣成瑚為倡導修建宗祠祭祀先祖寫有膾炙人口的《祖廟說》

村族宗祠內還立有於國盡忠、於父母盡孝、為官清廉,行有節操的祠規。村中的「居依廉讓」、「詩書執禮」、「培蘭」、「八字門樓」、「角分門樓」、「恆規勤儉」、「天錫之光」、「 忠厚傳家」、「樂安吉第」等古民居裝飾,也處處反映出村裡清廉、友善、謙讓、厚道、和睦、勤儉、祈祥、樂業、安居的淳樸耕讀民風。

村中烙印鮮明的地域精神文化標記的是濟世五道:即神道、廉道、儒道、善道、孝道。

據傳村族先賢將舜帝「德為先,重教化」的道德文化展現與外化為村巷「五道」,其目的是藉以重塑道德綱紀,濟世弘道,促進鄉村治理,維護鄉村秩序,施行鄉民教化,勵志淑人。

神道,顧名思義就是村中迎請廟王的巷道,它形成於明朝中後期。

廉道,文化元素主要體現為清廉厚道,形成於明朝中後期。

儒道,文化元素主要是體現在尊儒重教,形成於明朝中後期。

善道,其文化元素主要體現為「扶弱濟貧,積善行德」的善德文化,修築於清鹹豐年間。

孝道,文化元素主要體現為「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

大石江村的五道傳統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精髓。是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它堅守道德綱紀,進行弘道濟世、教民正俗。五道傳統文化是村族之魂,維繫著大石江村六百多年的村族特質和風貌。

如圖:大石江村八房宗祠內懸掛的桂聯堂蔣氏家訓。大石江村蔣氏一族遵循祖訓,濟世弘道,盛行教化之風,為官或治家均秉承先祖「勵志勉學、忠孝廉節、以和為貴、慎終追遠」的家風理念,馨香至今。

如圖:大石江村總祠八房宗祠內懸掛著其始遷祖潛江公為教化後人勵志的耕讀興家對聯:「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如圖:大石江村蔣氏始遷祖潛江公立下了教化後人「不徒富而在教」的遺訓。

如圖:大石江村族先賢芳友公留有「恆規以勤儉」、「男兒當自強耳」的家風文化。

如圖:大石江村的總祠八房宗祠。總祠大門書有「竹徑先型在,梅潭舊澤長。」上聯源自《廉士傳》記載的蔣氏遠祖詡公在舍前竹下闢三徑,歸隱田園,不肯委身事賊,三拒王莽的典故。陶淵明曾用「三徑就荒,松柏猶存」來讚嘆詡公不趨炎附勢的清高廉潔品德。下聯是追溯發源宗支,忠廉為國的蜀相蔣琬其二子斌、顯同死蜀難後,琬公夫人毛氏攜季子貫在全州梅潭開基立業的德澤。先賢們的高貴品德,對後人耳濡目染影響深遠。

如圖:大石江村的總祠八房宗祠構造別致,先賢將「禮之用,和為貴」的理念寓於其中。總祠的明堂(天井)以鵝卵石鑲嵌,拼成形如音符的八股圖案,寓意村族八房同心,以和為貴。正廳大柱「八股合成」,表示八房後裔要以「和為貴」,和諧相處。大柱內圓外方,表示家族內和外順;每個方柱外加三個鐵箍束之,表示要時常「以禮節之」。

如圖:大石江村宗族發脈分枝圖。它繪於村總祠八房宗祠的馬頭牆上,圖案以遷自科甲傳芳燕窩樓的始遷祖潛江公為主脈、其子派分兩枝、「上下四房」枝繁葉茂為意念,用簡捷而流暢的線條勾勒成一幅「八音克諧」圖案。寓意族中的「八房」後裔要團結同心。

如圖:大石江村前一個稱之「拱橋頭」的地方,曾建了一座形似孔聖人「鼻孔」的「鼻孔橋」。其意為象徵孔聖人是儒學的鼻祖,村族者借其「鼻孔」可以順通「心氣」,以文明的方式對外宣洩情緒、調節心態,緩和矛盾。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內的古民居一角。其間住著品範端莊,心慈汛愛,慷慨樂施的大善人芳友公和王老孺人夫婦,他倆曾接濟貧苦人家百餘家,被贊有竇燕山家風。老孺人王氏懿範於家,教子有方,常以陶母訓子的故事教育後人要為官清廉,公私分明,被讚譽有「陶母風範」。

如圖:大石江村宗祠內的訓語:為官之道——忠廉

如圖:大石江村宗祠內的訓語:治家之禮——節孝

如圖:大石江村總祠八房宗祠正廳兩邊的懸掛著反映村中歷史人物政治地位和宗族脈絡的對聯。上聯:自安陽侯發派以來,代有英豪,無非積德培麟趾;下聯:迨潛江公分支之後,世多顯達,乃是傳善起鳳毛。

如圖:大石江村宗祠內的精美雕飾。

如圖:大石江村宗祠內的「鯉魚跳龍門」等精美雕飾。

如圖:大石江村的宗祠書有「詩禮」、「 簪纓」、「篤學」、「出第」等題壁並立有於國盡忠、於父母盡孝、為官清廉,行有節操的祠規,對族眾以敦教化。圖為文憲宗祠照牆上的「祖武是繩」 題壁,意思是其後裔要繼承祖業並發揚光大。

如圖:大石江村旁的登科橋遺址。「登科橋」為當地一位考取功名的學子所建。相傳,學子出身貧寒,父母兄弟早亡,自幼與嫂相依為命,苦讀詩書。一年,學子騎馬赴京城趕考路過,因馬踏斷清溪上的木板小橋。學子意識到這是不祥之兆,此次可能考途不順。於是打馬回家,其嫂甚異問之,學子向嫂說起馬踏橋斷之事。嫂聽後鼓勵說:「馬踏橋斷不是不祥之兆,而是吉祥之兆。踏斷舊橋換新橋,脫去襤衫換紫袍。這次你一定能考取功名。」學子欣然赴考,果不其然,脫去了襤衫換上了紫袍。於是,學子衣錦還鄉時,在此清溪上建起了這座由兩扇合成的石拱橋,取名為「登科橋」。其嫂曾在「登科橋」旁對其警言:「當初你進京趕考踏斷的腐朽之橋,今天你修建了這座新橋,預示著你要從這裡走出人生新的一步,希望你做一個清官。」

如圖:大石村文冕宗祠大門兩側的勵志對聯:玉筍堂曾開駿業,石江祠復起鴻圖。

如圖:大石江村的「魚化龍青蓮」塑雕圖案。圖中的龍是龍頭魚身亦名魚龍變化,古喻金榜題名。龍頭上有蓮花,寓意讀書人寒窗苦讀,魚化為龍,仕途清廉。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巷內的「清蓮鰲頭」壁塑——寓意讀書人要為官清廉。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巷內的「居依廉讓」民居——寓意鄰裡相處要廉讓、相敬、厚道、雍和。「居依廉讓」是民居主人蔣康修在清末為紀念祖父母為人清廉謙讓所取。其祖父祖母留下了「車挽夫鹿,案舉夫鴻」,妯娌相處「不聞詬誶之聲,時著雍和之象」,「連燈課織,同堂敬若賓朋;煮茗言歡,異姓諧如姊妹」的家庭融洽和睦的美好家風。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巷內的「忠厚傳家」民居。「忠厚傳家」是民居主人蔣康僊在清末為了讓後人將祖父母的忠厚美德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所題寫。其祖父祖母曾給世人留下了「心慈悲而汎愛,性慷慨而樂施。桑梓孤貧,昏暮叩門勿厭;葭莩艱苦,嵅時貸粟無虛。數十稔分金贈麥,待舉火者百餘家。向債家而焚券」的忠厚美德。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巷內的「角分」門樓民居。「角分」二字,是主人蔣康俊在清末為紀念富甲方一方的祖父母艱辛創業所取,其意是要繼承其祖父祖母「白手起家、偉略經紀、勤儉兼至」的創業精神,告誡後人,前人創業不易,財富是靠勤儉持家,由一分一角逐漸積累起來的。

如圖:大石江村「廉道」巷內的「恆規勤儉」民居。「恆規勤儉」是民居的主人

蔣康僊為紀念祖父母留有「恆規以勤儉」、「男兒當自強耳」的家風文化所取。

如圖:大石江村的「鯉魚跳龍門」圖案。圖中上為龍,下為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寓意村族崇尚科舉,企盼子孫賢能飛黃騰達。

如圖:大石江村的崇尚科舉吉祥壁塑——「詩書. 寶瓶.雲雀」。詩書——寓意書香門第,雲雀——寓意鵬程萬裡,寶瓶——寓意平升三級。

如圖:大石江村宗祠內的石礎——上為石鼓,下為八面,寓意科舉八股取士。

如圖:大石江村的「儒道」巷內有著厚重的科舉文化沉積。其間有村族的文明發祥地牛眠吉地,始遷祖曾在此留下了「不徒富而在教」的遺訓,先賢們曾在此立塾傳經,文風鼎盛。圖為「儒道」巷內的「詩書執禮」民居。

如圖:大石江村的少湘藏書樓

如圖:記載「三徑賢孃」全州大善人大石江村蔣府王老孺人大懿德的墓誌。清朝中後期,王氏老孺人曾接濟貧苦人家100餘家,還對那些確實困難的欠債人家,當著他們的面就燒毀借據欠條,放棄債權。打家劫舍的匪寇因受這戶大善人隱德所感,曾毀全州富戶房屋無數,唯獨不損其居廬。昔日受到恩惠的人家主動為其守墓,直到土改。其美德有詩讚「南國聲蜚,留彩鳳於人間;三徑賢孃,播懿美於千秋。」

如圖:大石江村的孝道。該村先賢蔣成瑚六兄弟為祖母祝壽以弘揚「百善孝為先」的孝道文化而捐修的進村石板大路。村族為喚起後人侍奉雙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的孝親聖潔本性,而稱石板大路為孝道。

如圖:大石江村蔣氏先祖於明初時修建的黃石壩。黃石壩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她的建成使大石江所處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開化,讓當時大片的原始荒野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富饒樂土。村族因受黃石壩之福澤,經濟殷實,崇文識禮,而迅速崛起。先賢們為促進與鄰村的團結,村裡的族老寬宏大量,讓出黃石壩部分渠水無償提供給鄰村灌溉,因此這個黃石壩又名為「和氣壩」。

如圖:蔣大誠為維護鄉土社會道統,執法不徇私情,寫下了「莫道人情薄似紙,可知仁義重如金」這幅對聯。

如圖:大石江村至今仍鮮活地傳承著先秦時期的「立屍祭」這種反映農耕文明的古老而神秘的祖先崇拜的禮俗。圖為「立屍祭」儀式中使用的部分鬼頭面具。這項民間祭祖先的儺文化活動包括儺儀、儺舞和儺戲,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如圖:大石江村舉行「儺鬼頭」祭禮活動。讓村族牢記神明不可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圖:大石江村民風淳樸。1931年1月1日,紅七軍為避開湘軍的追擊,進入全州大西江境內的大石江村休整宿營,留下了軍民情深的故事傳說。圖為無償給紅七軍傷病員看病的大石江村益壽堂的老中醫蔣永珞,鄉人尊其為彩庭先生。

蔣鹹喜

央視記者目擊全州鎮一家流傳千年的腐乳製作,感覺精彩!

全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歲陶瓷傳承人出產的陶瓷產品,欣賞了!

央視在廣西全州廟頭鎮大碧頭拍攝十大碗之一膽肝

央視拍攝全州十大碗,背後的艱辛有誰知道?

中華賓氏總祠堂觀光記

相關焦點

  •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2」|古零陵地名探源
    前言舜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五帝之一,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約4000多年。在中華文明史上,舜帝開創了「德治」文明的新時代,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最高成就。史書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是對他的最高評價。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流動展館巡展活動全市進行中
    第二期9月28日,在市婦聯的積極促成下,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邀請渭南文化學者祁吉壽做了「優良家風 薪火相傳」專題報告。渭南經開區稅務局80餘名幹部職工到會聽取報告。會後,現場參觀了《薪火相傳》家訓書畫小品展覽,大家在聆聽報告中接受了優秀家風文化的薰陶,欣賞了精美的書畫作品,增強了文化自信,明確了建設美好家庭,培養優秀子女,爭做時代新人,同追中國夢的奮鬥方向。
  • 楚南全州,舜帝最早的紀念地「1」|粵頭楚尾話全州
    有文字記載以來,關於大舜,基本上是這樣的:舜帝生於姚墟(今河南濮陽一帶),後遷於負夏(即河南瑕丘),駕崩於南巡途中。目前,在山西運城和湖南寧遠均建有舜帝陵。廣西雖屬嶺南,嶺南,在歷史上屬於後開發地區,當然,很多事情,均缺乏記錄,過去,廣西一直是舜帝文化資源的空白省區。
  • 廉潔家風故事(七)|朱秋紅:耕讀為本 廉正傳家
    廉潔家風故事(七)|朱秋紅:耕讀為本 廉正傳家 2020-09-0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人文之全州縣,以「地靈人傑川秀,物華天寶五穀豐」而聞名
    全州縣歷史文化悠久,以"地靈人傑川秀,物華天寶五穀豐"而著稱於世,地處湘江上遊,全縣總面積4021.19平方公裡,轄9鎮10鄉,總人口82萬人,是桂林市行政區規劃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是桂林市域副中心城市,又是桂北湘南的物資集散中心,是"中國金槐之鄉"戰國是屬楚之長沙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置長沙郡。
  • 廣西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專家為全州縣紅色文化講解員開展專題培訓
    人民網全州7月24日電 7月20日,廣西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系李朝珍教授在全州縣人民政府多功能會議室為桂林市全州縣紅色文化講解員開展了專題培訓。工作會議現場。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供圖此次培訓活動是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師生深入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學習黨史國史,利用新聞傳播專業優勢,提升地方紅色文化傳播力的一次實踐。近年來,地處廣西北大門的全州縣依託湘江戰役遺址等特色資源,大力打造湘江戰役紅色旅遊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旅遊產業。
  • 「耕讀文化」是什麼?河南投資超2億,建一處耕讀小鎮卻瀕臨倒閉
    濮陽市西北郊區有個耕讀景區,叫班家耕讀小鎮,屬於城市基礎設施和農村文化旅遊項目。當時投資超過2億,現在運營差,遊客稀少。小鎮定位為北方的農耕讀景區,主題是宣傳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和「仁、義、禮、智、信」的文化,非常符合中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觀,但為什麼到了2017年才蓬勃發展起來?在我看來,由於班家耕讀小鎮初期存在業態單一、缺乏特色產業聯動和專業運維支撐等問題,在短暫的新鮮感過去後,人們逐漸退出了視野。
  • 重慶舉行首個舜帝祭祀活動 集體朗誦「百孝經」
    3月29日,來自重慶市民政局消息,「孝德傳承、百姓同根」,重慶首次以舜帝和百家姓祭祀為主題的儀式在銅梁福果山孝德文化公園內舉行。「伏惟舜帝,偉哉聖祖!繼唐堯之鴻業,開文明之新途...」重慶慈孝促進會會長胡承果作為儀式的主祭人,誦讀了激情昂揚的《祭舜帝文》,舜帝和百家姓祭祀典禮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正式開始。隨後,主祭人焚香祈福,帶領現場參與市民向中華孝德祖先和百家姓氏祖先行禮祈福。
  • 桂林有哪些蛋糕店?盤點桂林排名前20的蛋糕店!桂林蛋糕店大全!
    廣隆食品有限公司坐落於我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東莞市,生產銷售西點、蛋糕、麵包、月餅等食品,尤其是以蛋撻為主打商品贏得人們的青睞!139店 桂林市永福縣139縣道與450鄉道交叉口南桂林全州縣廈門西餅屋蛋糕店(2)桂林全州縣廈門西餅屋民主路店 桂林市全州縣民主路154號(城關完小後門)桂林全州縣廈門西餅屋紅旗街店 桂林市全州縣紅旗街41號
  • 讓家風文化深入人心~北流市開工建設首個家風文化園
    ▲請點擊觀看視頻近日,北流市首個家風文化園在北流市六靖鎮鎮南村六社高屋老屋隊開工建設,對六社片村風、村貌、民風、家風是一次美麗蛻變,建成後當地3200多名群眾將從中受益。六社家風文化園於2018年6月開始策劃、籌備,項目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主要由鄉賢捐資、村民自籌以及政府部門支持等渠道解決。
  •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2020-12-2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讀海滄 家風佳話】幸福家庭耕讀美 和樂家風情意真
    由海滄區委宣傳部與廈門日報社合作,在「家訪」大型策劃欄目中特別設置的《耕讀海滄家風佳話》欄目,依然在持續進行。本周,我們走進兩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  家庭生活中,矛盾和困難在所難免,而化解矛盾、渡過難關的突破口就在於家庭成員如何相互體諒、相互支撐。
  •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家風文化】古代對年齡的稱謂
  • 來泖水河畔,聽一聽先賢的清廉教誨吧,平湖清廉文化基地暨稼書苑...
    為進一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賦予本土家風家訓更多的新時代清廉文化內涵,讓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推動精神文明之花越開越豔。昨天上午,平湖清廉文化基地揭牌暨稼書苑啟用儀式在新埭鎮泖口古鎮舉行。其中「一堂」即三魚堂,原為陸稼書家族祠堂,主要展示泖口古鎮文化、陸氏家族、家規家訓以及陸稼書生平事跡等;「一樓」即巡鹽埠舊址,原為清末巡鹽埠、民國水上警察署,後為新中國水上檢查站、海事所,主要展示家風家訓文化、清廉文化以及舉辦小型活動為主;「一池」即讓水池,該池出自陸稼書《越凡曹公傳》之廉泉讓水典故,主要再現陸稼書從小嚴格自律,長大清正廉潔的故事。此外留真亭、爾安書院等分別展示陸稼書清廉家風故事。
  • 陳姓宗族史上的「十大文化」陳家人都要看看
    (一)舜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 紀傳體的歷史典籍,其中全面而系統地記述了舜帝文化。《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因此舜帝文化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創始人,是推行以德治國以德安邦的奠基者。在三皇五帝中,尤以「孝感動天」的舜帝,為世人崇敬。他攝政和繼帝位之後,行大道、舉賢能、驅腐惡、明賞罰、教民耕、施教化、制律令、興教育、行禮樂、開言路、講和睦,實現天下長治久安,創建了輝煌的「虞舜盛世」,被尊為「東方聖人」,成為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是文明古國的奠基人。
  • 對桂林市全州縣龍巖洞景區一起不幸事件的回憶
    #桂林景區廣西全州縣語錄山的創建者離開人世十年了,他的語錄山還好嗎?廣西全州縣城北新區歷史文化景觀園觀光記全州縣黃沙河鎮五百年古村新竹塘村觀光記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他在家書中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勤儉持家」,提出「惟崇儉乃能廣惠」,並在湘陰左氏宗祠的大門寫下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在他的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他:「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煙賭諸具不使入門。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