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湖南日報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陰人,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官曆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管理兵部事務兼總理衙門行走、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逝世後追贈太傅,諡號文襄。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家規家訓主要包括左宗棠家書和其題寫的楹聯匾額以及留下的警示勸誡名言等。現流傳下來的左宗棠家書有163封,是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寫給夫人、仲兄、兒女和侄兒們的信札。他在家書中倡導「耕讀為本,自立自強」,要求「勤儉持家」,提出「惟崇儉乃能廣惠」,並在湘陰左氏宗祠的大門寫下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在他的嚴厲教導下,左氏家風端肅。時人稱讚他:「立身不苟,家教甚嚴。入門雖三尺之童,見客均彬彬有禮。雖盛暑男女無袒褐者。煙賭諸具不使入門。雖兩世官致通顯,又值風俗競尚繁華,謹守荊布之素,從未沾染習氣。」

    湖南日報記者 左丹

    又是春染江南的時節。湖南湘陰的柳莊,柳樹吐綠,草長鶯飛。

    站在柳莊「耕讀傳家」雕塑前,那個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湖南人,那個只手撐住國土江山、使之免於割裂殘缺的奇男子,那個「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的大將軍,恍若穿過百年時光隧道,依舊個性鮮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肅然起敬。

    三次會考落榜,索性宣布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自詡當代諸葛亮,40歲出山,協助兩任巡撫主政湖南;55歲籌辦福州船政,創辦馬尾造船廠;年近七旬抬棺出徵,收復新疆;73歲組織「恪靖援臺軍」抗擊法寇,渡海作戰……左宗棠波瀾壯闊的一生充滿傳奇。他本是清王朝體制外人員,卻自40歲開始靠事功進入體制內,官拜宰相;他是地道的書生,做過私塾先生,任過淥江書院山長,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卻以軍功傳世,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四個打不敗的將軍之一(另三位是韓信、李靖、嶽飛)。

    「決口不言和議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在國運衰竭之時,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力排眾議,率兵西徵,保住了中國六分之一的國土。梁啓超評價他是「五百年來第一偉人」。2000年美國《新聞周刊》評出「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其中有3位中國人:毛澤東、成吉思汗、左宗棠。

    人們常說,家是一個人的起點,也是決定一個人能飛多遠的地方。左宗棠能一飛沖天,成為一代名臣、千古儒將,與其家風有關。左宗棠成為高官後,如何讓家風傳承下去,使子孫不墮入富貴陷阱,避免成為紈絝子弟,亦考量著他個人的智慧。

      壹  寒素之家的慈善之風: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湘陰自古素稱「楚南首治」。1812年,左宗棠出生於湘陰文家局左家塅(今湘陰縣金龍鎮新光村)一逐漸沒落的書香之家。曾祖父左逢聖、祖父左人錦、父親左觀瀾皆為秀才,父親以教書為生。湘陰左家至左宗棠父親這一代已是7代秀才,家境並不寬裕。左宗棠青少年時期先後曾在長沙城南書院、湘水校經堂學習,因父母先後去世,轉入貧困子弟學校「公資書院」讀書,後入贅湘潭周家。

    雖家境並不寬裕,但左家自其曾祖父左逢聖始,孝順、樂善好施的家風一直被人稱道。據地方志記載,左逢聖「誠孝,居貧好施」,在湘陰縣高華嶺設「義茶亭」以解行人饑渴;祖父左人錦、父親左觀瀾開辦「仁風團」「積穀倉」,遇饑荒年景,在當地設廠施粥,散糧賑災。左宗棠耳濡目染,繼承了孝順、慈善的家風。左宗棠幼時隨祖父、父親外出施粥,別人逗他:「饑民吃掉你家的糧食,你要餓肚子了。」左宗棠回答:「祖父教我念過杜甫的詩『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我餓一兩頓不算什麼。」青年時期,左宗棠倡導興辦「義學公」,免費教育窮苦子弟。

    22歲的左宗棠曾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貳  封疆大吏薪水之謎: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

    左宗棠出山之後,湘陰左家已是名門望族,然而日子卻過得拮据。左宗棠每年僅寄二三百兩銀子回家,還囑咐家人要省著花。在家書中他寫道:「付今年薪水銀200兩歸……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財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

    左宗棠薪水少嗎?研究左宗棠的當代作家徐志頻講了一個故事。左宗棠與家人聚少離多,唯有任閩浙總督時曾接夫人來住。一日,夫人問左宗棠一年收入有多少,左宗棠說俸祿廉銀等加起來有兩萬餘兩白銀。夫人大吃一驚,想著丈夫每年僅寄二三百兩銀子回家,禁不住問:左老三,你這麼多銀子花到哪裡去了?

    據《清史稿》載,左宗棠生活「剛明耐苦,布衣蔬食」,為官「廉不言貧,勤不言勞」。他本人一生儉樸,即使位高爵顯,依然「非宴客不用海菜,窮冬猶衣縕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公事場合才穿官服。戍邊多年,在營帳中和士兵過一樣的生活。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銜,人稱「左宮保」,他愛讀書寫字,衣袖經常磨破,曾請人製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門人稱它「宮保袖」。

    光緒二年左宗棠寫給子女的家書揭開了廉銀去向之謎:「我廉金不以肥家,有餘則隨手散去,爾輩宜早自為謀。」史書記載,1866年他捐獻銀兩支持湘陰兩建試館;1869年湖湘水災,他捐廉銀賑災;1877年陝西、甘肅大災,他慷慨解囊……左宗棠家書中僅提及「助賑之事」就有66處之多。

    秦翰才先生所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書中寫道:「……他得意後,依然樂於幫助地方義舉。這樣,就常揮霍去他廉銀所入的百分之九十五。他有一句教訓子孫的名言『惟崇儉乃能廣惠』。」

      叄  傳家之訓:耕田讀書,勿使子孫蛻化為紈絝子弟

    「好子弟,唯讀書與耕田不可辜負。」這是湘陰左家的傳家之訓。

    同治五年,他的四個兒子陪母親去閩省親,時左宗棠奉命移節西徵,促兒侍母歸鄉。兒輩求訓甚切,左宗棠書聯以勉:「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並囑咐說:「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他還給左氏家廟題寫了一副對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還是耕田。」囑咐兒子孝威刊懸祠中,以示族中子弟。

    左宗棠鍾愛讀書。他家書中多有教子讀書做人的內容。他給長子孝威信中說:「爾年已漸長,讀書最為要事。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爾父二十七歲以後即不赴會試,只想讀書課子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 

    左宗棠是一個十足「霸蠻」的湖南人,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卻心細如髮。他要求兒子每月將功課寄與他查閱,就連功課的錯別字也一一糾正。他教子「讀書非為科名計」,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他在家書中寫道:「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為善學。」

    左宗棠自號「湘上農人」,精通農事。如今新疆的桑蠶和棉花都是他當年引進的。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在給孝威的信中指出,自己雖身居要職,但不想讓子孫蛻化為紈絝子弟,而是要他們不忘家族寒素本色,保持平民耕讀之風。同治六年(1867年),他寫信叮囑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謹厚樸儉為主。秋收後還是移居柳莊,耕田讀書,可遠囂雜,十數年前風景,想堪尋味也。」他擔心孩子們在城市閒居太久沾染了不良習氣,所以讓他們仍然回柳莊去耕田讀書。

      肆  身教言傳的家風:天地正氣的家國情懷

    左宗棠的身教言傳,延續了左家耕讀傳家、知行並重、勤儉忠厚的家風。

    他的四個兒子,雖出身顯赫,均無「驕嬌」之氣。長子左孝威,跟隨左宗棠,在軍中做了一名隨軍文書,衣食住行與普通軍士一般無二,沒有絲毫特殊,後患病早逝;次子左孝寬是一位頗有名望的郎中;四子左孝同為著名的金石書法家。

    左宗棠本人「天地正氣」的家國情懷,對其子孫後代影響頗為深遠。

    曾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左宗棠玄孫女左煥琛感慨:「我們家庭一直非常強調左宗棠的清廉從政和愛國主義,儘管他沒給我們留下豐厚的財產,但他的清廉與愛國讓左家幾代人都非常驕傲。」

    今年78歲、家住長沙錢隆首府小區的左文龍,是左宗棠第五代嫡孫,為湖南省建六公司退休職工,他家客廳牆上懸掛著左宗棠書寫的「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左文龍哥哥左鈞俞今年85歲了,為湖南省新華印刷一廠退休職工。兄弟兩人都精神矍鑠,開朗樂觀,談起家風,認為愛國和孝順在左氏後人中繼承得最好。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左鈞俞16歲,父親就送他參軍。他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並榮立三等功。左文龍說,左家後人即使為普通人,都非常實在,愛國守法。

     採訪手記

    初心不墜,「留些榜樣與後輩看」

    左丹

    敲完左宗棠齊家有道稿件最後一個字,關上電腦,竟有點意猶未盡。

    說來慚愧。雖為左氏後人,但接到採寫任務之時,我對左宗棠了解並不多。早幾年,家父曾率全家到湘陰參觀柳莊,因路不熟,在湘陰鄉間小道上兜兜轉轉,未能如願,僅參觀了位於縣城的左宗棠文化園。對他的印象仍停留在愛國將軍、收復新疆等層面。

    這次採訪寫作,讓我認識了一個全新而多面的左宗棠,他既剛毅果敢,又婆婆媽媽;既是常勝將軍,又是私塾先生;有金剛手段,更有菩薩心腸……我完全被他「圈粉」了。

    也許冥冥中有緣。接到任務不久,有幸認識了左宗棠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易小武先生,經他引薦,找到了左宗棠在長沙的第五代嫡孫左文龍先生,後又經他介紹拜訪了當代作家徐志頻先生……這一路追尋,受益頗多。

    左宗棠自詡「當代諸葛亮」,慮事周密。身居高位後,家鄉赴京找他謀事的人很多,他一一回絕後自掏腰包送他們回鄉,又擔心老鄉拿路費在京揮霍,於是將贈銀分成幾部分,沿途領取。左宗棠一生都踐行著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想抱負,無論任職何處,都大力築路、植樹,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並創辦福州船政,為建立中國近代海軍奠定了根基,創辦了甘肅機器局、西安機器廠、蘭州製造局和織呢局等。他有濃鬱的教育情結,到處搶救典籍,編印書刊,興教勸學,修建書院。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與知識分子中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截然不同,他「愛國心如葵向日」,一生耿直,廉潔幹事,守誠直,不圓通,常常化私為公,公而忘私。他倡導知行合一,謀事不謀人,是清朝官場有名的「怒漢」,因面責人過,得罪了不少人,卻是活得最淋漓盡致、最真實的人。

    左宗棠在家書中說:「爾父27歲以後即不赴會試,只想讀書課子以綿世澤,守此耕讀家風,作一個好人,留些榜樣與後輩看而已。」好一個「留些榜樣與後輩看」!守著這一初心,左宗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終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聲音

    正家風廣人緣靠什麼

    當代作家 徐志頻

    左宗棠的家風,來自祖輩流傳;左宗棠的家教,更多來自個人思考。

    以「當代諸葛亮」的智慧,左宗棠對自己從哪裡來,此生應該做什麼,又將到哪裡去,想得清清楚楚。

    他的思考根據是:從左氏祖先繁衍時起,已歷數十代人,人數成千上萬,湘陰左氏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左宗棠是湘陰左氏這代人中的一個。個人的繁衍,家族的興衰,此生的尊卑榮辱,當時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實真看清楚了,也只是歷史中的一段。

    左宗棠說:中國姓氏、宗族萬千,為什麼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世上沒有誰可以無緣無故地崛起,也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衰落。崛起還是衰落,祖宗那裡可以找到原因: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於社會的好事,則個人的成長環境從小健康積極,這樣的人走進社會,社會上幫助他的人就多;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許多惡事,則歷代累積下來,家族文化扭曲,社會關係緊張,後人從小的成長環境負面消極,人格不健全,社會上厭惡、拒絕幫助他的人也多。

    積德累善,有益於社會的家族崛起;無德有惡,有害於社會的家族衰落。    

    左宗棠不聚財。他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本事沒學一點,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覬覦你的財富,自己又沒本事守得住。父親一死,首先傾家蕩產,最後斷絕子孫,這難道不是家族悲劇?

    後代「蠢而多財」與「賢而寡財」兩大選項,歷史上多數顯貴選擇了前者,左宗棠果斷選擇後者。他的理由是,後代「蠢而多財」,必然導致「蠢而寡財」,選擇「賢而寡財」,就總有希望「賢而多財」。因為社會財富競爭,說白了是賢愚競爭、能力競技。因此,「子孫強於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在世時散財行善,內可以正家風,外可以廣人緣,這才是治家的良藥,是真正的發家強族之道。

 

相關焦點

  • 廉潔家風故事(七)|朱秋紅:耕讀為本 廉正傳家
    廉潔家風故事(七)|朱秋紅:耕讀為本 廉正傳家 2020-09-01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眾所周知,孔子所傳正統的儒家觀念,其實是賤視農藝工商這種體力勞動的。在《論語·子路》中,孔子曾經為難過想要「學稼」「學圃」的門下弟子樊遲,並因此發表了一通「焉用稼?」的高論。《論語·衛靈公》也說:「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2020-12-2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恬然自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美篇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條家訓,我們並不陌生,往上推三代,幾乎是中國每個家族共同的家訓、族訓。家是最小國,以小看大,便不難想像「耕讀文化」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了。《曾國藩家書(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久居鄉間,將一切規模立定,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曾國藩家書中也體現了其根深蒂固的「耕讀傳家」思想。
  • 左宗棠「孝義」家風,何等的壯烈!一家人近乎都死在了這兩個字上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日(1812年11月10日),一代中興名臣左宗棠降生在湖南湘陰東鄉的一戶耕讀之家。至嘉慶年間,左家已在湖南湘陰繁衍生息了五百餘載,傳到左宗棠祖父左人錦這一輩時,家境已十分貧寒,最難時,全家只能用糠屑做餅,艱苦度日。
  • 老照片:晚清名臣左宗棠眼神凌厲,表情嚴肅,隨時可能發脾氣
    左宗棠是大家熟悉的晚清名臣,得到歷史的正面評價。他在西北帶兵打仗所取得的戰績,不僅對當時的清朝意義重大,更是超越歷史,影響千秋萬代。今天咱們不談論他的豐功偉績,而通過幾張老照片說說他的相貌。圖一:1875年的左宗棠。目前所見左宗棠的最早照片,拍攝於1875年。
  • 鄉村蝶變⑥丨陳村仙湧村:千年花果之鄉傳承理學文化,耕讀傳家迎新生
    「耕讀傳家」,推動鄉村振興近年來,仙湧村藉助傳統的年桔種植產業和傳承朱子文化的基礎,結合「耕讀傳家」的理念,通過推進村容村貌改造,美麗田園建設、舊建築修繕活化、歷史文化資源挖掘、環境美化提升等項目建設推動鄉村振興。
  • 耕讀傳家太史第 國母同庚千叟翁 200多年前,乾隆皇帝發來「邀請函」
    走進柯瑾故居,正中就是柯瑾公的畫像,正中的牌匾上書「萱榮棣韡」,這是清代名臣劉統勳為柯瑾母親祝壽所題的匾額。兩邊還存有一副對聯,是柯瑾親筆所作,然後從京城寄回家。  牌匾下,是乾隆御賜「國母同庚」的金匾。有一年,乾隆在金鑾殿舉行皇太后六十大壽的盛宴。滿朝文武百官笑逐顏開,只有柯瑾悶悶不樂。乾隆不悅,便問柯瑾。
  • 以玉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終於明白馬未都為何要以玉傳家了
    德有多重要,古人在千年前就說了: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用現代話翻譯就是:一個家庭善良仁德,那麼薪火相傳,可以傳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讀、詩書傳家;而富貴傳家,很少會超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本期盤點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功與名!曾國藩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曾國藩(1811年-1872年),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 「耕讀文化」是什麼?河南投資超2億,建一處耕讀小鎮卻瀕臨倒閉
    濮陽市西北郊區有個耕讀景區,叫班家耕讀小鎮,屬於城市基礎設施和農村文化旅遊項目。當時投資超過2億,現在運營差,遊客稀少。小鎮定位為北方的農耕讀景區,主題是宣傳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和「仁、義、禮、智、信」的文化,非常符合中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觀,但為什麼到了2017年才蓬勃發展起來?在我看來,由於班家耕讀小鎮初期存在業態單一、缺乏特色產業聯動和專業運維支撐等問題,在短暫的新鮮感過去後,人們逐漸退出了視野。
  • 曾國藩被左宗棠咒罵,卻不以為意,離世後左宗棠反說自己不如他
    這位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可謂是五百年來除了王陽明之外的唯一聖人,但這位聖人在小時候和我們普通一樣,並非天資聰穎,其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但是,曾國藩的成就卻超過很多聰明人,不得不說這得益於曾國藩的勤勞和堅持。曾國藩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笨人」要成就一番事業,要成為一個大人物,靠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拼搏。
  • 跟著楹聯讀揚州|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
    揚州個園清美堂內對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這副對聯意思是:作為傳家的法寶,沒有別的,除了種田就是圖書何園、吳道臺宅第和阮元家廟,都見證了「讀書傳家」的「家族傳奇」。讀書應該作為揚州人的「家訓」、「城訓」,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 探村浙江縉雲 | 河陽古村,千年村落耕讀傳家,古樸民居時光靜美
    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至今還是聚族而居,保留著很多舊習俗,耕讀傳家,是江南罕見的古村落活化石。河陽,原汁原味的古村落、清一色的建築、千年的古文化;當你走進這裡,一股厚重的歷史感迎面而來,你或許值得一來。古村記編輯自網絡,歡迎關注古村記
  • 桂林全州縣大石江村的舜帝道德文化烙印——耕讀家風文化
    村中的總祠八房宗祠內懸掛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耕讀興家對聯,相傳這幅對聯是蔣姓始遷祖潛江公為教化後人勵志所留。據村裡的老人介紹:蔣氏先祖遷自科甲傳芳的全州燕窩樓石岡村,有著素重耕讀,崇尚科舉的傳統。其始祖潛江公非常重視對後人的培養,他曾給兩個兒子立下了以上遺訓,並督促兩個兒子在當地辦起了私塾,置定學田,勵志勉學。經過三代人的艱辛努力,便有了收穫。
  • 大名鼎鼎的「左宗棠雞」,為何如此受美國人歡迎?
    (左宗棠)這道菜的發明者彭長貴仰慕清朝湘軍名將左宗棠將軍,而彭長貴自己又是湖南人,且做湘菜,就將這道自創的特色菜取名為「左宗棠雞」,也可說是對湘籍先賢表達尊敬之意。有些大陸媒體不察,以為「左宗棠雞」或稱「左公雞」是左宗棠喜歡吃的一種烹調菜式。每回左宗棠出徵回家,左宗棠夫人知道他喜歡吃這味雞,就會做給他及將士們吃,因此得名。此說法或許有可能,但絕非彭長貴的「左宗棠雞」烹調方式。
  • 貝津銘家族傳家600年,是因為他們懂得傳家之寶的奧秘
    傳家之寶,是中國人最形象的家族記憶。中國人自古以祖先崇拜為信仰,注重父輩和子輩之間的傳承,傳家之寶,也由此成為先人和後代之間的精神紐帶。只是現在不少人,往往將傳家之寶只當成古董,關心的只有值錢多少,卻忽略了傳家之寶的真正意義。
  • 瘦石 || 拖船銅釘村:耕讀傳家揚正氣
    自崇玉公之後,銅釘雖再無達官顯貴,但聶氏後裔耕讀傳家蔚然成風,出現了許多德高望重的名儒富商,在鄰近鄉村口碑極好。
  • 收復新疆的左宗棠,1971年被炸開墳墓,多年後盜賊自斷手指謝罪
    左宗棠1878年收復新疆,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成功收復新疆,也成就了左宗棠的人生功業。左宗棠墓地兩側,分別立有華表柱,上書:秦川隴道塞柳長青,漢業唐規西陲永固。這幅聯語的內容,很有重點地講出了左宗棠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