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三個誤解
摩拜單車投資人、熊貓資本毛聖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自己覺得共享充電寶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需求。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持有成本實在太低了。買一個充電寶可能三十多塊錢,六十多塊錢就買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還有就是我覺得替代方案很多,它流動很麻煩。自行車比如說我用好了停在這裡,下一個人可以接著用,而且是不固定點。現在大家都做無樁這個概念。充電寶我租用了以後,充完了然後放哪兒呢,我還得放回它的點。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識,雖然共享充電寶行業獲得了大量資本的青睞,但在不少人看來,共享充電寶很大程度上只是對應急使用場景的一種補充,並不能稱得上是一門生意。而這種擔憂卻主要來源於對行業的三大誤解:
1、如今充電寶體積越來越小,購買成本很低,隨身攜帶也並不是負擔,對於很多人來說,既然有自己的充電器,為什麼還要租借一個呢?
2、很多商家都能夠提供充電設備,或是充電寶或是插頭,所以共享充電寶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場景,肯定不會是高頻需求。
3、共享充電寶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池技術的發展,快充和無線充電都會對行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想像一下,你出門前發現只有20%的電量了,如果你能花5分鐘充到80%,你會在家充完再走還是出去碰運氣?
此外,共享充電寶創業項目沒有門檻,行業的惡性競爭就成為必然。據悉,「來電」透露其目標是兩年內鋪設10萬臺大機櫃、50萬~80萬臺小機櫃。「小電」在融資後曾宣布今年將在全國鋪設360萬臺共享充電寶,而「Hi電」則計劃今年在全國鋪設1000萬臺共享充電寶。
各種充電寶的場景會出現多個競爭者,導致訂單不斷分流、價格持續下降,到最後行業開始打免費牌來培育用戶習慣或成必然。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充電寶的立足根基並不是常態化的需求,而是應急性的需求,差別在於前者的單個用戶的重複使用頻次足夠多,而後者單個用戶的重複使用頻次非常少。
共享充電寶尚不能證明自身具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但卻已吸引了如此多的資本聚集在此,很明顯大家都是在賭未來。
總結
共享充電寶可能會是一門不錯的生意,倘若共享充電寶能夠有足夠鋪貨量,做到徹底解放電源、隨借隨還,這個行業有很大的可能會成為像共享單車那般的高頻剛需。
但在如此短時間內湧入這麼多玩家和資本,共享充電寶行業確實存在泡沫。隨著風口慢慢消失,共享充電寶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的挑戰,希望在若干年以後,創業者與投資者再回過頭來看今天的瘋狂,更多的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