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分。
看起剛剛及格,絕對算不上什麼佳作。
和現在動不動就8分9分之上的作品,更是不能比。
但,有毒君今天還是想誇誇這部豆瓣只有6.5分的電影——
《金剛川》
這是近期熱度最高的一部院線電影。
因為它的主創陣容就足夠吸睛,由三大導演合力完成。
拍過《老炮》的管虎。
拍過《流浪地球》的郭帆。
拍過《繡春刀》的路陽。
而主演陣容,更是讓你看到就會期待。
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鄧超。
但這樣王炸的陣容,怎麼合作出了一部分數不太高的電影?(後文包含劇透)
首先,《金剛川》是一部任務片。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整,《金剛川》必須趕在抗美援朝紀念日10月25日之前上映。
時間緊,任務重,還被給予厚望。
《金剛川》的整個製作周期不足3個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畢竟不是小成本之作,各種大小戰爭場面拍攝起來難度相當之大。
能在兩個多月內完成這樣一部電影,已經堪稱奇蹟。
《金剛川》和普通的戰爭電影有所不同,它沒有表現戰場的正面,而是聚焦於戰爭前一天發生的事。
那是著名的金城之戰前夕。
可以說只要打贏了這一仗,戰爭就結束了。
代號「燕山」的部隊奉命趕往戰場,支援主力部隊發起總攻。
但他們被洶湧的江流攔住了去路,這條江就是「金剛川」。
而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志願軍如何渡過這條江。
江不難渡,因為可以架橋。
但江又相當難渡,因為敵機時不時就來轟炸騷擾。
敵方空軍一次又一次地炸毀橋面,志願軍只好冒著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修整橋面。
那時我們沒有空軍與敵方周旋,能與其抗衡的只有藏在玉米地裡的兩架高炮。
電影是章節敘事,以「三個視角」來表現整個事件。
第一章「士兵」是以李九霄和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隊為代表。
第二章「對手」是敵方視角,以美國空軍飛行員來還原這場戰役。(這也是爭議比較大的一個章節)
第三章「高炮班」講述了張譯、吳京飾演的兩架高炮負責人和敵機的較量。
兩人的兄弟情,也是整個電影中最感人的橋段。
最後,還有一個名為「橋」的升華段落。
多線敘事,由三組人馬共同勾勒出「金剛川上架橋」的宏偉歷史時刻。
這個敘事方式,難免會讓人想到同樣以三個視角來還原戰爭的《敦刻爾克》。
誠然,《金剛川》遠遠沒有《敦刻爾克》成熟。
前兩個章節主要為後續劇情鋪墊,人物刻畫和情感渲染都不夠精彩。
這也是電影最受詬病的地方。
但到了第三章後,高炮和敵機激烈對抗,一切積攢已久的情緒終於迸發了出來。
為了掩護前方順利修橋,高炮班不惜點燃火把吸引敵方注意。
這種行為幾乎等同於自殺,但他們義無反顧沒有退縮。
片中有一句話尤為感人: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我們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沒有人看到那樣盪氣迴腸的畫面,會不被觸動。
再加上張譯近乎完美的演技,更是升華了整個電影的品質。
他在片中飾演的角色名叫「張飛」,但和歷史上粗獷的張飛相比,這個張飛要保守得多。
高炮彈藥不多,他一發都捨不得浪費,活像個守財奴。
吳京飾演的關磊總調侃他,你爸媽怎麼給你起這麼個名。
但這樣一個謹小慎微的人,在戰友全部犧牲後,拖著自己殘破的身軀發起了生命中最後一次進攻。
一隻手和一條腿被炸飛,他忍著劇烈的疼痛簡單包紮住傷口,再次坐上了高炮臺。
那段精神和肉體對抗的戲,看得熒幕前的觀眾都頭皮發麻。
他不喊疼,你卻能感受到他有多撕心裂肺。
國讎家恨和個人恩怨融合在一起,那一刻他變成了真正的張飛。
在官方公布的片花中可以看到,張譯在演到情節最激烈的這段戲時,由於太過投入而缺氧暈眩。
什麼才是好演員。
一顰一笑一呼吸,就連耳朵都帶著戲。
許多次張譯看到敵軍從空中遠遠飛來時,他的頭皮和耳朵都會跟著微微動一下,像一隻隨時準備捕殺獵物的豹子。
可以說,《金剛川》中的張譯不拿影帝,天理不容。
而電影中感人的不止「張飛」這個角色,無數用生命鑄成橋梁的志願軍,都在向世人證明著中國人的偉大。
橋被炸了,立刻去修。
又被炸了,就再修。
一次次,一遍遍。
實在修不好,就以雙腿為基底,以肩膀為橋梁,讓戰友踏在自己的身體上渡橋。
真應了國歌中的那句話「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電影《金剛川》或許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不能讓每個人滿意,
但在有毒君心中,它真的不該只有6.5。
選擇「識別二維碼」,訂閱有毒君
9.3分的超級甜劇,也太好看了吧!!
憑什麼,他們都無戲可演?
翻拍它?沒必要,真沒必要!
久違的國產黑馬劇,追到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