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把鮮牛肚兒或鮮羊肚兒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
電影中所提到的「肚仁」,口感極嫩,是爆肚中的極品,湊一盤肚仁要好幾隻羊,所以價格也自然不便宜。
提到香港,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港式茶餐廳裡的燒臘和奶茶,其實純正的香港味道比我們印象中的「有趣」許多。
在杜琪峯的電影《盲探》裡,劉德華飾演的神探莊士敦也是個美食家,但他最愛的不是饕餮山珍,而是一碗街邊的其記臭腸。
臭腸和它的「遠房親戚」臭豆腐大同小異,都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一種小吃,主要選用豬腸,加以醬料和配菜,口味獨特,自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滴。
去過臺灣的人肯定都吃過大腸包小腸和蚵仔煎,但卻不是人人都知道魷魚羹,這個同樣是經典的臺式小食之一,名氣就比前者小了不少。
在電影《艋舺》中,就是一碗魷魚羹讓趙又廷飾演的蚊子得到了「太子幫」的認可。
故事發生在一個小餐館中,這裡的菜單只有豬肉味噌湯套餐一種,但是老闆可以根據客人的要求利用現有食材做出各種料理,而且他還會和客人一起帶出一個個充滿人情味的故事。
來小餐館的有各式各樣的客人,有黑社會份子、有沒名氣的演員、還有上班族和OL三人組。
午夜12點,報時鐘響起,城市的一隅,屬於一家食堂的時間開始了,在食物的香氣裡,在深夜特有的幽靜和食堂內的嫋嫋暖意間,濃濃的日式風格,讓整部電影看起來美味又溫暖。
美到胃裡,暖到心裡的感覺。
該片講述了兩個料理高材生成燦和奉洙展開廚藝對決的故事。韓國料理予人粗中帶細之感,沒有花巧雕飾與繁雜工序,自然純樸卻別有風味。與一般電影使用美食道具不同,該片製作方邀請了20多名韓國廚師擔當廚藝指導,耗資1億韓元製作了總共150道各種風味的真實料理,是名副其實的料理電影。「一碗讓人落淚的牛肉湯」在激發觀眾味覺幻想的同時,也的確賺取了大把的眼淚。
《海南雞飯》是畢國智2006年執導的喜劇電影,影片講述了新加坡唐人街一個很有名的飯店的老闆珍和她的家庭故事。說起新加坡的美食,一道是肉骨茶,一道便是海南雞飯。海南雞飯是從中國海南來到新加坡的早期移民菜色。如果去了新加坡,一定要記得去吃一次黎記的海南雞飯哦~
影片主演凱瑟林•澤塔•瓊斯在生活中甚至連燒開水都不會。為了準備這個角色,她花了一整個星期在紐約的一家時尚餐館學習,然而,掌勺大師傅給她的最高評價只是:「盤子點綴得還不錯。」而這根本不影響片中法餐的魅力,以用料取勝的法國菜除了鵝肝和松露,還有黃油。如凱瑟林•澤塔•瓊斯在片中所說的那樣,法國菜的三大關鍵詞就是黃油、黃油,還是黃油。
央影傳媒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每天都分享到這樣的好文章可以:
❶ 回文章頂部,點標題下的藍字「央影傳媒」進行關注
❷ 搜號碼:yangyingchuanmei或搜公眾號「央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