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現狀曝光後讓人淚目:人生,不應該輕易被定義

2020-12-28 網易

  

  如果你能從上帝視角完整地看到人的一生,會有什麼感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很爽。

  但實際上,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國BBC出了一部史詩級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到2019年,一共拍了55年。

  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

  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

  

  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

  跟我們更貼近的日本生活以及那些過於現實的多舛命運。

  導致許多網友看了後都感到喘不過氣。

  

  因為實在是太真實了。

  你仿佛能從一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未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叫貴子的女孩。

  她跟很多90後、00後一樣,從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僅僅7歲的時候,貴子就每天都要輾轉於各種輔導班之間。

  「星期一彈鋼琴,星期二遊泳,星期三練書法、上補習班和練劍道,星期五上補習班和練劍道,星期天練劍道......」

  

  她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雞娃——就像打了雞血一樣,被父母安排去學習、去奮鬥。

  但貴子並沒有覺得被打了雞血,她只感到疲憊。

  

  貴子說:「如果世界上有兩個我就好了,一個負責學習,另一個就可以玩。」

  她多渴望自由。

  可儘管如此,貴子也從來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

  她努力地學習,用盡全力去滿足父母的期待。

  但人生不是電視劇。

  在每一次決定人生方向的重要考試中,貴子都沒有如願以償過。

  

  儘管從小就比別人快了一步,但屢屢受挫讓貴子心裡產生了很深的自卑感。

  無論做什麼事之前,她都習慣地想到最糟糕的結果。

  一邊是父母從小精心的培養和期待,一邊是無論多努力都沒有好結果的現實。

  誰能理解貴子的掙扎和痛苦?

  在大學畢業那年,貴子的人生似乎迎來了一點轉機。

  她當上了航空公司的空姐。

  

  在拿到offer那一刻,她迫不及待地給父母打電話。

  「我感覺終於讓他們自豪了。」

  即使是多年後回想起來,貴子仍然激動地有些哽咽。

  

  但一個offer,並不代表著就是貴子漫漫人生的happy ending.

  貴子在當上空姐之後,才發現服務行業並不好做。

  稍有差池,就會被人指著鼻子大罵。

  貴子每天都活在緊張的高壓中,即使是下了班也很難擺脫當時的情緒。

  

  更讓貴子備受打擊的是,三年後,貴子的公司宣布破產了。

  在28歲這一年,貴子正式失業。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會比別人過得更好嗎?

  很顯然,貴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並不是。

  而與貴子的成長截然相反的直樹,他的人生就能事事順遂嗎?

  

  從很小的時候,直樹就擁有自己的遊戲機。

  父母對直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樂。

  他無憂無慮地長大,在上大學前,聽說大學很輕鬆,還滿懷期待地想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

  

  後來,他也的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當一名檢察官。

  多年的隨心所欲並沒有讓直樹變得懶散,他自覺地努力念書,只為離自己喜愛的事業更近一些。

  

  但人生無常,直樹並沒有通過最重要的一次法律考試。

  他對自己失望又灰心,畢業後在一家咖啡店打工。

  

  無論是被精心培養的貴子還是自由教育下的直樹,他們都沒能擁有一個世俗定義上的完滿人生。

  命運的十字路口交叉錯雜,到底哪裡才是他們的最終歸屬?

  

  其實英國《人生七年》的拍攝初衷,是想驗證一個問題。

  「富人一定更富,窮人一定更窮嗎?」

  或者更直白一點: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在上面提到的貴子和直樹的故事裡,我們會發現一開始在我們認知中,能左右他們命運的因素——原生家庭和教育,似乎都無法取到決定作用。

  

  那麼什麼才是決定命運走向的關鍵因素呢?

  或許我們還得回到問題本身去尋找答案。

  窮人、富人。

  在日本《人生七年》的記錄對象中,有兩個家境貧寒孩子,健太和光平。

  健太作為務農家庭裡的一個長子,從小就被教導以後是要繼承家裡的一塊3.4公頃的稻田。

  

  光平出生於祖傳制陶之家,15代人一代代傳下來,7歲的光平時常被父親耳濡目染——「我是他的傳人」。

  

  多年後再見他們,健太和光平分別從高中技校畢業,舉目之下,一片茫然。

  20年期間,日本的主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健太家裡那塊田的收入早已達不到當年的一半,而健太自己早在14歲的時候就不想要那塊田了。

  

  小時候樂呵呵地說著「我想製作陶瓷」的光平也表露出對制陶的厭倦。

  

  後來,健太去了一家建材廠當臨時工。

  光平身無所長,迫於生存壓力下只能跟著父親繼續學習制陶。

  

  在貧乏的家庭條件下,健太和光平似乎都沒有脫離命運的軌跡。

  但在英國《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中,同是農村出生的尼克就完美實現了逆襲。

  尼克是個奇妙的特例,他並不受貧寒環境的影響,一路考上了牛津大學。

  後來又移民美國,在那裡研究核聚變。

  現實沒有讓尼克的認知受縛,也沒有泯滅他的天真和理想。

  當女朋友問他為什麼研究核能時,他說他想要拯救世界。

  

  不過,尼克最後也並沒有實現拯救世界的夢想就是了。

  因為他沒法發明出儲存熱氣的容器,他的研究只好到此結束。

  後來尼克轉而去教書,教師的職業沒法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尼克常常為此感到筋疲力盡。

  而讓尼克更苦惱的,遠不止這些。

  尼克的妻子跟他離了婚,兒子與他關係很差,常常跟他對著幹。

  他還患了癌症。

  

  很多人看完了尼克的一生會悲觀地想,即使是逆襲成功的尼克最後也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啊。

  是的,單看尼克的一生,從出生的貧寒,到年老的不如意。

  就算是在勵志電影裡,尼克演的都是個悲劇。

  但人生不是電影,它不能這樣被簡單地解讀。

  

  尼克年老的遭遇其實並不能簡單歸因到他的出身。

  因為人的一生真的太複雜了,你永遠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關鍵因素能決定命運的走向。

  既然沒有統一的關鍵因素。

  那麼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尼克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

  但有些時候,我們對待命運,更重要的不是如何掌握和改變它,而是如何看待它。

  

  畢竟尼克的例子也只是少數,健太和光平,才是我們的常態。

  這也是很多人看了之後有代入感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貴子、直樹、健太和光平,他們四個人最終都沒有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意義在哪裡?

  

  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因為,問題裡有個限制條件——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我們來人世一遭,是為了滿足外界和世俗的期待嗎?

  顯然不是。

  在我看來,他們過得並沒有那麼糟。

  貴子失業後,和同事們組建了一個啦啦隊,偶爾去喝喝酒跳跳舞。

  也不再沉浸在自卑和高壓的心態裡,整個人都快樂了很多。

  

  直樹現在已經成為了咖啡店的店長,他的店在全國一千多家店中是排第一的。

  

  健太也在工廠中從小時工做到合同工,抽空也會回到家裡給爸媽幫幫忙。

  

  更令人驚喜的是光平,他不但繼承了手藝,還主動給陶瓷創新,請朋友拍照在網上賣。

  

  在他們每個人的維度裡,他們都達到了相應的自我實現。

  所以,真的不必代入自己更沒必要憂慮。

  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且快樂的生活方式。

  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失敗,富裕與貧窮都無法為任何人的人生下定義。

  真正能下定義的,是你想過怎樣的人生。

  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他們的一生也不該輕易被父母定義。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份父母眼中的好工作。

  教育的價值是讓孩子從知識裡獲得智慧。讓他們有能力去用智慧化解困難。

  比如,在與愛人吵架時,Ta能用智慧解決矛盾;在遇到挫折時,能用智慧去面對......

  想讓孩子成為精英沒有錯,但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精英。

  每個孩子應該先去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幸運的話,再成為一個精英。而不是先學習做一個精英,如果不幸,便說Ta是一個普通人。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作者阿何有話說特約作者May,媒體從業者,主業秀恩愛,副業寫文章。念過往而不戀過往, 望未來而不惘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28 年跟拍 13 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作者 l 桃蛋媽   來源 l 牛娃成長記(ID:niuwa1666)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NWchengzhang001)桃蛋媽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 BBC 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 1964 年到 2019 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 7 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 9.2。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日本《人生七年》跟蹤的13個孩子,全部來自中間階層80%的家庭,但這80%的中間階層,仍然有貧富之分。從孩子們的言談舉止不難看出,父母對他們有不同的期待。
  • 日本版《人生七年》| 28年跟拍13個家庭,他們發現了什麼?
    《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精神成長 | 生命教育『niwo』*來源 | 牛娃成長記(ID: niuwa1666)*原標題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桃蛋媽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BBC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到2019年,一共拍了55年。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卻得到一個扎心真相!父母們都應該看看!
    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不同階層的7歲英國小孩,請他們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後每隔7年都回訪他們,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變化。英國版的《人生七年》已為大家所熟知,今天,說姐想為大家介紹的是日本版的《人生七年》。相比於英國版有意挑選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著眼於階層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日本版的《人生七年》選擇了13個來自中間階層、普通家庭的孩子,關注社會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變遷,或許更能引起中國家庭的共鳴。
  • 威雅家長學苑 | 28年跟拍13個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作者 l 桃蛋媽   來源 l 牛娃成長記(ID:niuwa1666)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NWchengzhang001)曾經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BBC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
  • 28年跟拍13個普通家庭:立志成為明星、鋼琴家、農民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比如英國的BBC,就於1964年起開拍了一部大型真人紀錄片——《人生七年》,拍攝對象是一群不同社會階層出身的孩子,每隔7年拍一集。第一集時,孩子們7歲;最新的一期中,他們已經是63歲的老人了。50多年的跟拍,是為了研究社會階層對人生的影響:孩子七歲時,是不是就已經被固定在所處的階級環境裡了?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令人窒息: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 共同體
    作者:May來源: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
  • 因醫院失誤抱錯娃,28年後兩個家庭的人生悲劇,應該誰來承擔
    一個來自江西,一個來自河南,這兩個家庭之間的糾葛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28年前,她們同在一家醫院生產,均產下一名男嬰,前後僅相隔十幾個小時,因此展開了錯位人生。 這次相聚,對兩個家庭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姚斌的親生母親杜女士,一個月前也剛經歷了肝癌手術。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令人淚目: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曾經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BBC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揭露扎心真相: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註定平凡...
    受此啟發,後來很多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南非,蘇聯也相繼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不同階層的7歲英國小孩,請他們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後每隔7年都回訪他們,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變化。今天,想為大家介紹的是日本版的《人生七年》。
  • 28年追蹤13個孩子,結果扎心了: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來源:帝呱呱星球(ID: diguaguaxingqiu)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相信不少人聽說過,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因為這部紀錄片,美國、南非和日本也相繼拍攝了自己國家的《人生七年》。
  • 還記得「生娃機器」蔣麗莎嗎?之前連生4個娃,全家現狀讓人心酸
    對於現代家庭來說,生娃是夫妻的人生大事,為了把孩子養育好,在生娃之前夫妻要做一個長遠的計劃。然而卻有一些人,生娃時太過"草率",還記得"生娃機器"蔣麗莎嗎?,他們生孩子的速度非常快,之前蔣麗莎5年連續生了4個娃,反覆剖腹產。
  • 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 人生的殘酷遠不止這些
    ↑《人生七年》(梨視頻)最近,BBC跟拍14個孩子的50年上了熱搜,也讓紀錄片 《UP》系列(
  • 圍觀 | 雞娃家庭都啥樣?一起來瞅一瞅~
    高效陪伴家庭,為孩子最大限度節省時間對於時間,大家都會說,時間是世間最公平的東西,每個人每天領24小時。然而,每一個家庭的時間價值是不一樣的。高效親子陪伴的家庭,時間利用之高效,真的讓人不得不服。前些天混跡的雞娃群裡新出了一個新神器,可以拍照整理試卷,還可以整理分類錯題,針對錯題重新生成試卷,小學生們用起來十分方便。神器介紹視頻之後,群裡家長呼聲很高,大家都喜歡這個神器。價格出來後,群裡家長們自動分了兩派:一些媽媽一聽價格,就說自己搗鼓搗鼓算了,可能也沒那麼需要吧。幾個學霸媽媽們卻說自己早就用上了。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其中5個孩子來自上流社會;2個孩子來自中產家庭;4個孩子來自工人階層;1個孩子來自農村;2個孩子來自福利院。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
  • 《人生七年》豆瓣9.7,這部紀錄片用56年跟拍了14種人生!
    這部拍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七年》,決定了人的一輩子《人生七年》於半個世紀,從未諳世事的14位七歲少年一直跟拍採訪到現在的《63up》。14個人,14種家庭,乃至14種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父母雙亡。那他們的未來又是怎樣。
  • 曾偉權遺願曝光令人淚目!與前任相戀13年未果,無兒無女成遺憾
    在曾偉權遺願中,他表示因為自己不喜歡熱鬧,所以不要公開設靈堂,後事低調處理,另外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也仍然放不下流浪貓狗,他希望大家能夠繼續為流浪貓狗爭取更多權益。最後,他向古天樂等圈內好友表示了感謝。看完曝光的遺願,令人淚目!
  • 男友丁克卻與小三生子,被騙28年霸氣復出,不被定義的人生有多爽
    有的女明星在遇到渣男後活得特別痛苦,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女明星卻重新定義,活出自我。今天要說的這位女明星就是重新活出自我的人,她就是夏光莉。網友們可能對這個名字很陌生,畢竟她現在也已經62歲了。說到夏光莉就一定要提一部劇,這部劇就是《新白娘子傳奇》,她在這部劇中許仕林的官配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