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人生七年》| 28年跟拍13個家庭,他們發現了什麼?

2021-02-11 niwo

BBC曾拍過一部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了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

繼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BBC的版本選取的是社會最頂層和最低層的孩子跟蹤拍攝,而日版,則選擇把鏡頭投向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觀彼如觀己。一起來看看,在這些普通通孩子的人生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精神成長 | 生命教育

『niwo』

*來源 | 牛娃成長記(ID: niuwa1666)*原標題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桃蛋媽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BBC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

繼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
英版《人生七年》,選取了社會最頂層和最低層的孩子跟蹤拍攝,而日版的《人生七年》,選擇把鏡頭投向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觀彼如觀己。

目前,日版更新至第四季,當初的那群孩子已經28歲。

在這個尚且年輕的年紀,其實孩子們的未來還有很多的變數。

但說實話,作為家長視角,桃蛋媽還是感到一種因為期待與現實的差距而產生的無力感。

孩子們7歲時懷抱希望,14歲意氣風發,21歲時略帶迷茫。

28歲,孩子們長成了我們曾經的普通模樣。

為人父母,我們都想用自己的付出去修正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的人生多一些圓滿,少一些遺憾。

但是,無論我們如何竭盡全力,孩子們總是會因為各種原因掙脫劇本,告訴你:

那是你左右不了的,他們的人生。

然而孩子脫離父母期望之後,就沒有好的人生了麼?

桃蛋媽看完了日版《人生七年》,有這麼幾段人生,特別想分享給你。

01

日本《人生七年》跟蹤的13個孩子,全部來自中間階層80%的家庭,但這80%的中間階層,仍然有貧富之分。從孩子們的言談舉止不難看出,父母對他們有不同的期待。

健太,出生在以生產大米聞名的宮城縣,祖輩幾代都是稻農,家裡四世同堂,九個人住在一起。

作為家裡的長子,健太從小就被寄予厚望——繼承家裡3.4公頃的那塊田。

那時候,一家人完全可以應付過來這塊田,苦點累點,但只要勤快,也沒有什麼生存壓力。

對這份未來,健太也是認同的。

7歲時,被問到以後想當不當稻農,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想。

而且表示,自己要吃很多米飯,長得壯壯的,努力幹活。

再來看出生在東京的女孩貴子,她的生活跟健太天差地別。

中產家庭的父母非常重視她的教育,她的教育投入在一眾孩子中是最多的。

早在21年前,興趣班還沒有那麼火熱時,貴子就已經輾轉各種興趣班之間,同時在學鋼琴、遊泳、書法、劍道。

別的孩子還在自由地玩耍,而分身乏術的貴子,只想要「另一個我」,由「另一個貴子」負責學習、上課,就能她就能有一些玩耍的時間了。

日本家長雞起娃來,和如今的我們也一模一樣。

男孩直樹,可能是貴子羨慕的對象,因為他比貴子自由多了。

直樹的父親是公司職員,家境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算大。

3歲時,父母給他買了一臺遊戲機。7歲時,他每天可以玩兩個小時的遊戲。14歲時,直樹才開始上補習班,每周三天,十點下課。直樹的父母,就像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快樂,也會適時地助推一把,讓他多一些競爭力。

男孩光平,出生於家境不錯的祖傳手藝人之家。

他家在著名的制陶城市伊萬裡,家裡從事製造陶器已經有15代人了。

7歲時,父親的作坊僱了十幾名工人,每天製作2000個陶器。

那時候,他懵懵懂懂地覺得,自己未來也要制陶,接爸爸的班。

能說出「我是他的傳人」這種話,想必也是父母教的。

姐妹花真希和惠裡,是嘉手納同一所小學的好朋友。這個小鎮80%的土地都被美國徵用,用來建造空軍基地。

兩個孩子的父親都在美軍基地工作,一位是警衛,一位是機械師。

7歲的真希和惠裡,特別痛恨戰爭。

在最容易接觸到戰爭的地方,父母對這個兩個女孩子的期待,無非是嫁人生子,歲月靜好。

健太、貴子、直樹、光平、真希和惠裡,不管這些孩子的父母有沒有意識,他們都在潛移默化中根據自己的閱歷、見識、經濟能力,給自己的孩子定製了一份教育套餐。

它可能是回家種田,可能是成為精英,可能是成為一個有立足之地的普通人,可能是繼承家業,也可能僅僅是一個平安順遂的人生。

那麼孩子們,會按照劇本來嗎?

02

一晃21年過去了,日本經歷了經濟低迷期,期間還發生了影響很多人命運的東日本大地震。

當初那群孩子是否在既定的軌道上安然無恙?

長大後的健太慢慢意識到,父母每天辛苦勞作,也僅僅能勉強維持生計。

14歲時,他就不太想繼承家裡的那塊田了。

而且,在他成長的二十多年,日本人的主食發生了重大改變,大米的需求和產量都逐年減少。現在健太一家人種水稻的收入,只有他7歲時的一半。

但是,高中畢業的他,又能去做什麼工作呢?

後來,健太在一家建材工廠找到了一份工作,從臨時工做起。

但從他的糾結來看,家人仍然沒有放棄讓長子健太繼承土地的念頭。

興趣班一大堆、7歲就開始上補習班的、按高標準被培養的貴子,一路走來也沒有特別順利。

在成長過程中,優秀的貴子一直被挫敗。付出了那麼多的金錢、時間、精力,但貴子的初中、高中、大學,沒有一次能上她首選的學校。

雖然殘酷,也正是大多數孩子都逃不開的命運——拼盡全力,努力,優秀,但是放到更優秀的孩子堆裡,總是被瞬間淹沒了光芒。

大多數孩子沒辦法考進985、211,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這是概率,也是現實。

更可怕的是,落敗的自卑感已經深深刻進了貴子的骨子裡,連找工作時,她都做好了失望的準備。

不過,命運給了貴子驚喜。終於她得到了自己首選的工作——航空公司的空姐。

接到offer的時候,她喜極而泣,不僅為自己人生中第一個巨大的成功,也因為一直被寄予厚望的自己終於能讓父母自豪了。

沒想到,挫折接踵而至。

在她工作三年後,她所在的航空公司宣布破產。

空乘這個行業看起來光鮮,但得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貴子稍有差池就有人指著鼻子罵,跟現在的社畜沒什麼兩樣。

看到這裡,桃蛋媽不禁心疼,誰能想到這個手握最優渥資源的孩子,一路走來承受了那麼多不易。

小時候有遊戲玩,令貴子羨慕的直樹,高中時聽說大學很輕鬆,成天玩,他還想著到時候去學一項興趣愛好。

21歲時,上了大學的他說,將來想當檢察官。

看起來一切都走在正軌上。然而,在一次關鍵的法律考試中,直樹沒有通過,直接導致了夢想破碎。之後,他直接人生大轉彎,乾脆去了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

想繼承父親制陶作坊的光平,也早早地放棄了這條路。

因為沒等他長大,家裡的作坊就倒閉了。

14歲時,因為經濟低迷,家裡的作坊關停了,只靠父親做一些陶瓷小雕像補貼家用。

那時候他說,讓我幹什麼都行,千萬別讓我制陶。

但一臉天真無知,活像地主家傻兒子的光平,上了技術學校又隨即退學,沒有一技之長,除了制陶還能做什麼?

21歲時,別無選擇的光平跟著父親走上了制陶這條路——不為光大門楣,只為有口飯吃。

生活在空軍基地、痛恨戰爭、想擁有歲月靜好人生的姐妹花,真希和惠裡,平淡的生活也沒有想像中的順遂。

真希,高中畢業後沒多久就結婚生子。婚後一年丈夫被調到東京工作。

緊接著真希發現他嗜賭如命,家裡的錢全部拿去賭了。

沒辦法,遇人不淑的真希離了婚,獨自一人帶孩子生活。她在一家設計公司做臨時工,28歲時才轉為全職員工。

惠裡,14歲時和媽媽無話不談。

21歲時,跟媽媽水火不容。

在高中畢業後,她一怒之下離開家,大學時都在外面獨居。

對孩子的期待還沒看到雛形,雙方的關係就降至冰點,恐怕也是惠裡的父母未曾預料到的。

至此,幾乎大多數孩子都偏離了父母預設的軌道,越來越不受控制。

有的是歲月流逝,社會變革,父母指定的路已經走不通了。有的是力爭上遊,但苦苦掙扎,總是被更優秀的同齡人擊潰。

有的想子承父業,然而父業早早就頹敗了。

有的是一次關鍵的考試失利,有的是婚姻變故,有的索性切斷了父母的牽引。

是這些孩子不夠幸運,不夠努力嗎?

恐怕不是。

這些影響人生走向的因素,誰能倖免呢?每個人都會在某一階段跟它們狹路相逢。

像時代變遷、被更優秀的人PK掉,幾乎是普通人都會遇到的事情。

置身其中的孩子們,理所當然會有糾結、掙扎,也會面臨失敗、背叛。

外界環境不可控,自我有局限,拼盡全力也只能過上平凡生活的,不只是你我,還有在社會中浮沉的孩子們。

幾乎可以肯定,你的孩子也許會在你的預期之外,一騎絕塵。

04

但是別灰心,孩子們似乎在掙扎和彷徨中,自己找到了「出路」。

給孩子鋪路,無非是想讓孩子少繞一些彎路,走得穩一些。

但是,所謂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按劇本來的孩子們,走了些彎路,吃了點虧,最終也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在建材廠打工的健太,從臨時工,到合同工,然後變成全職員工。以前按小時算的工錢,現在按月了,收入慢慢穩定。

周末,他會回去幫父母種田。

雖然現在還沒有決斷,但健太大概率不會再回去繼續種田了。

貴子,和同事們一起組織了一個啦啦隊,以前為公司活動助威,現在變成了一個聚會,雖然得自掏腰包,但她們很樂意聚。

從總是失敗的競爭中跳出來,28歲的貴子搞搞啦啦隊活動、和朋友喝喝酒,有這些平凡而快樂的小事,就足以慰藉生活。

看得出,她比從前快樂多了。

28歲,沒當上檢察官,轉而去咖啡店打工的直樹,已經成為了店長。他的店在全國一千多家店中排名名列前茅。

這個店只有他和二十多個兼職員工,好與壞全靠他。

這份工作讓他有了自己開店的想法,知道自己未來五到十年該幹什麼。

有這個向上的態度,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更讓人驚訝的是制陶世家的光平。

28歲採訪時,被迫回家繼承祖傳手藝的光平,不光接受了制陶這個職業,而且開始尋找自己的風格。

父親的製作的陶藝是傳統的,古樸的。

光平的陶器是新奇的,活潑的。


過去,父親的陶器只能靠朋友幫忙賣掉。現在,他在找新的出路,積極探索在網上出售的渠道。

觸底反彈的光平,在學藝的過程中,理解了父親,找到了自己的天賦,也重拾自信。

28歲時問他要什麼,他不再一問三不知,而是說,想要前進的力量。

兜兜轉轉,終於又回過頭來重拾寶藏,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同樣努力生活的還有單親媽媽真希。

自離婚後,她沒有跟孩子的爸爸聯繫,對方也沒有支付撫養費。28歲才從臨時僱員轉正的真希,可想而知,生活不會太容易。

但是,她也盡力做好一個媽媽。

她絲毫不覺得女兒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教育女兒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不想單親家庭影響女兒。

女兒跟她一樣對大鼓感興趣,她就帶著女兒去自己14歲時練大鼓的地方去上課,母女倆元氣滿滿。

她兒時的好姐妹,跟母親決裂的惠裡,也結了婚,生了孩子。

這個自高中畢業就離家出走的孩子,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終於跟自己的媽媽和解。

她終於理解,原來大家都是第一次當媽媽,都是一點點在嘗試。

看起來,孩子們過得也並沒有太糟糕,有些甚至更好了。

只要悅納自己,積極地向前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條路。

只不過,這條路未必是我們預期中的,想像得到的。

何必將孩子框在自己的預期裡,孩子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可能這本就不是他要走的路。

鮮花著錦的,往往是空中樓閣,那條荊棘遍布,到處是坑,但是能讓孩子落到實地的路,才是他的人生。

04

大多數孩子脫離父母設置的軌道,也有少數孩子按著劇本方向發展。松屋從小喜歡歌舞伎,5歲就開始登臺表演。父親是著名的歌舞伎演員,也是松屋的指路明燈。

28歲再採訪時,他正在出演他今年的第二個主角《偷燈賊》,松屋的父親出演這個角色時,是在46歲。

他還成立了自己的劇團,同時也在帶徒弟和演員。

跟同齡時的父親比,松屋顯然成就更高。

但是,松屋的路就是一路順遂的麼?

松屋的命運得天獨厚,是因為有父親的一路扶持。不是每個歌舞伎演員都有一個著名的演員父親的。

但是,在松屋20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了。

父親去世後,他才知道父親在自己有多幸運。但是一切都不同了,單打獨鬥他必須更拼命。

28歲就獲得了父親所沒有得到的榮譽、地位,他的壓力卻無時不在。

他清醒地知道,前路漫漫不見盡頭,後來者緊隨其後,停下來就可能失去一切。

桃蛋媽從這些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一些時光不曾改變的東西。

28歲時,他的咖啡店在全國一千多家店中,排名第一。

7歲時,跟著外婆生活的高江,看到了老年人的困境。

長大後,她在一家養老院工作,幫助老人的願望非常強烈。

另一個孩子,雄。

7歲時,他想當公司老闆。

28歲時,他說自己遇到成功的人會很難忘,覺得「他很酷,我也想那樣」。如今,他由麵館職員做到店長,打工轉來的錢用來支付私立學校的學費,不斷地拓展知識,學習進步,未來可期。

由美,特別好強,凡事只想做到更好。

14歲時,她不喜歡輸,只想取得好成績。

21歲時,沒有找到出版社的工作,她不放棄,平時正常工作,周末去東京參加招聘會。持續了一年後,終於在一家一流的出版社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

這13個孩子才28歲,人生依舊在碰撞和試錯,下結論還太早。

那些從小不變、根植於心的東西,比父母制定的教育套餐更能決定著孩子們往哪兒走,走多遠。

06

日本《人生七年》上一次播出,是在2013年。如果正常播出,今年我們能看到這些孩子35歲時的樣子。

這七年來,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了嗎?

正如我們一路走來,那些局限、遺憾,以及繞不開的社會變革、經濟大勢,將我們最終推向了此時此刻的人生。

我們的孩子們,也將經歷屬於他們的艱辛與收穫。

看完日版的《人生七年》,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不管是種田的農夫父母,還是大城市拼命雞娃的公司職員父母,我們的孩子大概率不會完全按照我們想好的劇本來。

然而,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命力,他們會尋找自己的出路。
在英版和日本《人生七年》片中,無論什麼階層、性別的孩子,在歷經幾十年起落後,相隔千萬裡的他們都趨向了同一個價值觀——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英版和日本《人生七年》拍了幾十段真實人生、幾十年,才得以論證。經營好一家店是一種努力,做一個會種地的建材工人是一種努力,公司破產後重拾生活信心是一種努力,認真養好一個孩子是一種努力。

努力不一定要得到波瀾壯闊。

保持活力與快樂,擁有價值與認同、護所愛之人周全……這些皆是人生的成就,用它來衡量人生,比用階層來衡量更貼切。

年輕時渴望波瀾一生,行至耄耋之年,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每一個普通人的故事,都是一部史詩。

-END-

niwo成長學院,創立於 2014 年,創辦至今 10 餘萬用戶在這裡學習成長,是一家專注於【精神成長】和【生命教育】的教育學院。圍繞個人成長, 職場,兩性關係,親子等內容,提供高品質的課程與服務,包括線上課程,線下工作坊,企業定製,分享會,沙龍等服務。

點擊報名niwo成長學院最新課程

相關焦點

  • 日本版《人生七年》:28年追蹤13個孩子,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每7年就跟蹤拍攝一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而後,這樣的紀錄片被多次翻拍。日本版拍攝於1992年,不同於英國拍攝了3個不同的階層,日本版中的13個孩子都來自類似你我這樣的普通家庭,與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更加貼近。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令人淚目: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曾經有過一篇文章,講的是BBC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纖毫畢現,太過震撼,太過真實,令人唏噓。
  • 28 年跟拍 13 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作者 l 桃蛋媽   來源 l 牛娃成長記(ID:niuwa1666)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NWchengzhang001)桃蛋媽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 BBC 大型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生七年》。從 1964 年到 2019 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 7 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 9.2。
  • 威雅家長學苑 | 28年跟拍13個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卻成為了普通人
    看完日版的《人生七年》,最大的體會是什麼?不管是種田的農夫父母,還是大城市的公司職員父母,我們的孩子大概率不會完全按照我們想好的劇本來。然而,孩子有他們自己的生命力,他們會尋找自己的出路。保持活力與快樂,擁有價值與認同、護所愛之人周全……這些皆是人生的成就,用它來衡量人生,或許更為貼切。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結果淚目:孩子拼盡全力才能成為普通人
    從1964年到2019年,拍了半個多世紀,每隔7年一更,豆瓣評分沒下過9.2。它記錄的是一群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他們的出生的階層、所做的選擇、收穫的人生。繼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之後,日本拍了自己國家的版本。英版《人生七年》,選取了社會最頂層和最低層的孩子跟蹤拍攝,而日版的《人生七年》,選擇把鏡頭投向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觀彼如觀己。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日本版《人生七年》,是翻拍自英國BBC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史詩級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不同的是,日本這部片子主要記錄的是日本中產家庭。
  • 28年跟拍13個普通家庭:立志成為明星、鋼琴家、農民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比如英國的BBC,就於1964年起開拍了一部大型真人紀錄片——《人生七年》,拍攝對象是一群不同社會階層出身的孩子,每隔7年拍一集。第一集時,孩子們7歲;最新的一期中,他們已經是63歲的老人了。50多年的跟拍,是為了研究社會階層對人生的影響:孩子七歲時,是不是就已經被固定在所處的階級環境裡了?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現狀曝光後讓人淚目:人生,不應該輕易被定義
    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到2019年,一共拍了55年。  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  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    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  跟我們更貼近的日本生活以及那些過於現實的多舛命運。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分別選用他們人生中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這9個節點進行拍攝。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經緯低調分享】
    這是BBC從56年前開始拍攝的紀錄片,它跟拍了14個7歲的英國孩子,每隔7年紀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直到今年的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 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 日版《人生七年》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它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跟蹤了14個7歲孩子,揭示了階層的固化。 前兩天,小美把日本版看完了。
  • BBC跟拍56年《人生七年》,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它從56年前開始跟拍14個7歲的英國孩子,7年一次,直至今年他們63歲,其中有人已經離世。《每日電訊報》說,在它面前,所有的真人秀都顯得如此小兒科。……除了逆襲成功的尼克和大起大落的尼爾,其他12個孩子都沒有離開自己出生時所在的階層。也能看到他們後來的性格、人生選擇,都受到原生家庭深重的影響。無論是愛還是傷害。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這部紀錄片從1964年到2019年,一共拍了55年。真實地記錄下了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人生。1992年,日本翻拍了這部紀錄片。與英國版的《人生七年》不同的是,它將視角聚焦在佔比80%的中產家庭裡。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卻得到一個扎心真相!父母們都應該看看!
    可能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但他的代表作《人生七年》你肯定看過或者聽說過。這部紀錄片跨越半個世紀,拍攝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們的一生。(點擊連結閱讀全文:這部耗時56年的紀錄片,跟蹤英國14位孩子的成長,道盡人生的殘酷真相)56年,14段人生濃縮在九季紀錄片裡,歲月流轉,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28年追蹤13人, 日版「人生七年」揭露扎心真相:我們全力奔跑,卻...
    在這樣的家庭出生出生,劉瑜說自己的孩子會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那麼對於我們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命運?  日版的《人生七年》用28年的時間,揭示出扎心的真相。  和風靡一時的BBC版《人生七年》著力挑選各個階層不同,這次日本選擇的13位主人公都來自於普通人階層,所以,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加貼近,也更具參考意義。
  • 《人生七年》導演去世,人生能有多少個七年?
    提起他的名字,或許很多人並不熟悉,但他拍攝的紀錄片《人生七年》系列,應該給很多代人都帶來了人生啟發。工作中的艾普特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跟拍14個不同階層的7歲英國小孩,請他們聊聊自己的理想生活,此後每隔7年都回訪他們,記錄下他們生活的變化。2019年,《人生七年》系列第9部《63 Up》上線,拍攝時一位跟拍對象已經去世了。
  • 《人生七年》豆瓣9.7,這部紀錄片用56年跟拍了14種人生!
    這部拍了半個世紀的《人生七年》,決定了人的一輩子自小就喜歡刷劇的我,卻一直反感一種劇,那就是紀錄片,但《人生七年》可能真的刷新了我對紀錄片得認識。《人生七年》於半個世紀,從未諳世事的14位七歲少年一直跟拍採訪到現在的《63up》。14個人,14種家庭,乃至14種生活。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父母雙亡。那他們的未來又是怎樣。
  • 28年追蹤13個雞娃家庭,揭露扎心真相: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註定平凡...
    更希望各位親如果喜歡能多多轉發,❤️你們文章授權轉載自精英說(ID:elitestalk) 英國有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跨越半個世紀,拍攝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們的一生。56年,14段人生濃縮在九季紀錄片裡,歲月流轉,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令人窒息: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 共同體
    作者:May來源:阿何有話說(ID:aheshiwo)
  • 《人生七年》,決定了你的一輩子
    有時,七歲不僅可以看到一個人一輩子的盡頭,甚至下一代的人生也被框定了。今年高考的前兩天,很多考生凌晨五點就起床複習,而此時的英國,人們守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一檔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the up series)的最新一集《63up》。55年前,1964年5月5日,《人生七年》的第一集《7up》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