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清華副教授劉瑜的一篇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火了。
在演講中她說「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
因為這句話刷屏,尤其在為教育而焦慮的家長群裡小小的火爆了一把。
劉瑜不普通,她的孩子不僅有一對在清華、人大任教的高知父母,也是從小上清華附小,擁有很多人望塵不及的教育資源。
在這樣的家庭出生出生,劉瑜說自己的孩子會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那麼對於我們普通家庭,普通孩子,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命運?
日版的《人生七年》用28年的時間,揭示出扎心的真相。
和風靡一時的BBC版《人生七年》著力挑選各個階層不同,這次日本選擇的13位主人公都來自於普通人階層,所以,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或許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加貼近,也更具參考意義。
小時候,
誰的未來不是閃閃發光?
孩子們7歲時,節目組進行了第一次拍攝,主要話題是關於「夢想」。
那時候,他們都有華麗的夢想。
健太,出生在以生產大米聞名的宮城縣,祖輩幾代都是稻農,家裡四世同堂,九個人住在一起。
作為家裡的長子,健太從小就被寄予厚望——繼承家裡3.4公頃的那塊田。
而他自己對於這份未來,也相當認同。
男孩光平,出生於家境不錯的祖傳手藝人之家。
7歲時,他父親的作坊僱了10名工人,每月生產2000件陶器,生意興隆。他表示,將來也想製作陶器,接父親的班。
當被問到為什麼時,他話語間帶著自豪:「因為我是爸爸的傳人。」
其中最接近中國中產家庭孩子生活軌跡的,有一個叫貴子的女孩。
家庭條件優越,在東京長大,父母對她的培養就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7歲的她,每天的生活不是在上學就是在上課外班,周一鋼琴、周二遊泳、周三書法、周五補習班、周日劍道,甚至為了上課還要每周坐兩次火車。
那時她最大的願望是:能變出「另一個我」來幫自己寫作業。
相比來說,男孩直樹的生活自由多了。
直樹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父母是普通的辦公室職員。因為工作的繁忙,父母沒有太多時間管教他,對直樹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他快樂。
所以,他的生活過的無憂無慮,每天都可以玩好幾個小時的電子遊戲。
7歲時,當面對夢想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有些無釐頭:著名釣魚選手。
夢想悄悄改變
時間推移,一晃21年過去了。
每個人都有了一些變化。
無憂無慮長大的直樹,在14歲,還是不可避免地去上了補習班,每周三天,晚上十點下課。
支持他學習的信念是:大家都說大學很輕鬆,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成天玩了。
那時候面對鏡頭,他還說不出自己的理想,只是含混地回答,要去大學裡找一項愛好。
21歲時,直樹在東京的一所大學讀大三。
再一次面對提問,他終於能夠很明確的說出自己的夢想,他要做一名檢察官。
但在一次考試時因為難度太大而失敗後,直樹很快放棄了當檢察官的想法,選擇在連鎖咖啡店打工。
從檢察官到咖啡店店員,落差來得猝不及防。
無獨有偶,一直被雞娃的貴子,從小到大按照父母的規劃,很努力地上培訓班、很努力地學習。
但是即使拼命學習,卻還是一次次與自己心儀的學校擦肩而過。
被自卑籠罩的貴子直到21歲,才成功了一次。
她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成為了日本航空的空姐。那時候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於讓父母自豪了。
然而幸運並沒有眷顧太久。
三年後,航空公司就面臨了破產,貴子所在的小組需要重組。
而這份工作也不像表面那樣光鮮:只要稍有疏忽,就會有人指著鼻子罵,有時想打一個盹也不敢,一秒鐘都不行。
她整天提心弔膽,稍有疏忽,就可能丟掉工作,巨大的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
兩個出身寒門的孩子,健太和光平,14歲時分別從高中技校畢業。
20年期間,日本的主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健太家裡那塊田的收入早已遠遠不如當年,而健太長達後也不想要那塊田了。
想繼承父親制陶作坊的光平,也早早地放棄了這條路。
因為沒等他長大,家裡的作坊就倒閉了。
後來,原本要繼承家裡稻田的健太去了一家工廠當臨時工。
因為除此之外,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而光平雖然不喜歡陶器,但是迫於生計,只能跟著父親繼續學習制陶。
看起來,每個孩子都沒有如願地按照人生規划進行下去。
有的是因為時代,有的是因為能力,還有的是因為命運的各種機緣巧合......
孩子們努力了,最後卻過著平凡甚至看起來有些狼狽的生活。
但是 當劇組在他們28歲採訪時,不少人的情況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孩子們似乎在掙扎和彷徨中,自己找到了「出路」。
在咖啡館打工的直樹,28歲時已經升職為店長,而他負責的分店,在1000家連鎖店裡銷量第一。
在工作中他真正認識了自己,當檢察官不過是虛榮,現在他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他想自己開一家店,面對未來他有從未有過的堅定:」我知道五到十年內,我想做什麼。「
曾經看不到自己價值的他眼神裡發出自信的光芒。
成為空姐的貴子,經歷了很多生活磨難。
好不容易穩定了工作,她的父母又遭遇了嚴重車禍,但這一切卻讓她成長了很多。
工作中更加自信,成為了可以信任的前輩。
生活中她也學會了放鬆,和朋友們跳跳舞,聚聚會,看得出 ,她比之前快樂太多。
而寒門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在建材廠打工的健太,從臨時工,到合同工,然後變成全職員工。以前按小時算的工錢,現在按月了,收入慢慢穩定。
被迫回家繼承祖傳手藝的光平,也在28歲時慢慢找到了制陶的意義所在,還找到了自己的風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
我們都曾懷揣著遠大的志向,揮斥方遒,意氣風發。
但也許最後都會在歲月蹉跎中,走上平凡之路。
這是一個唯成功論的功利時代,從小我們都被植入了觀念,仿佛唯有精英的生活是值得一過。
而一切平凡都是失敗後的自我垂憐。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也許對大多數人來說,生活不是波瀾壯闊的大江大河,但小溪小流的泉泉流水,也未必不是美好風景。
也許你曾有過失聲痛哭過的日子,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不甘於自己的平凡。
但也許對平凡的坦然接受,可能才是對生活真正的誠意,是真正了不起的擔當。
願我們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