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楊家鈺同學邀請我加入她的公眾號,帶我入了劇評的坑,第一次寫,還有許多需要提高改進之處,希望大家能批評指正,我相信我會慢慢進步的,也希望朋友們多多關注這個公眾號,感謝大家!
自2009年《大秦帝國之裂變》在央視開播,到今年《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播出,歷時11年整,裂變、縱橫、崛起、天下,大秦帝國四部曲已全部完結,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的過程。雖說最後一部劇情有些拖沓,但這一系列還是很值得一看的,比起冰冷的史書,歷史劇將人物刻畫得更加飽滿,把真實的人性展現給觀眾。
英雄人物無法決定歷史進程,但在特定的歷史片段,有著巨大的影響甚至起到關鍵作用。在封建社會乃至更古老的奴隸社會時期,一國君主的賢明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存亡,賈誼曾在《過秦論》中曾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以秦視角觀之,能連出七位聖明之王,實乃國之大幸,放在今日而言,便是「所有偉大事業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今天我就來捋一捋秦一統天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七代君王。
秦國七代君王君王
在位時間
在位時長
演員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24年
侯勇
秦惠文王嬴駟前337年-前311年27年
富大龍
秦武王贏蕩
前310年-前307年
4年
赫子銘
秦昭襄王贏稷前306年-前251年
56年
張博
秦孝文王贏柱前250年-前250年
3天馮輝
秦莊襄王贏異人前249年-前247年
3年
辛柏青
秦始皇嬴政
前246年-前222年
25年
張魯一
秦孝公嬴渠梁——變法強國
![]()
戰國時代,中華民族進入了凡有血氣皆有徵心的大爭之世,秦國當時不過為邊陲一蕞爾小國,國衰民弱,為東方六國所不齒,且連年與強大的魏國徵戰,河西地區被掠奪,秦獻公戰死。年輕的孝公臨危即位,為謀求國家強盛,他向山東六國發布求賢令,廣招天下賢明之士,言明「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承諾與強秦之人共享天下。此令一出,士人皆譁然,衛鞅入秦並得孝公賞識,二人暢談三天三夜,共談天下大勢與強秦之策,衛鞅舌戰甘龍、杜贄等秦國老貴族,最終確定變法強秦。以徙木為信為始,君臣二人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秦國變法。衛鞅廢井田、禁私鬥、獎軍功、促耕織,設立二十等爵制度,使得秦國平民可通過戰場殺敵或努力耕織來獲功封爵,平民勞作與參軍積極性空前高漲。變法使得平民受益的同時,不可避免觸碰到了老世族的利益,受到各方勢力的阻礙。古往今來皆如此,深度改革必遭既得利益者處處掣肘。然秦孝公對衛鞅堅信不疑,舉國託之,尤其在太子嬴駟受人蠱惑私殺平民後,太子傅即孝公的兄長被處以劓刑,老世族明白君臣二人心志之堅,難以撼動,便蟄伏起來,等待時機。值得一提的是,反派也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智商相當在線,老甘龍深知衛鞅已成勢,蟄伏數十載,不問政事,一心閉門獨居。附上甘龍經典語錄:衛鞅在秦國變法二十餘年,法度觀念深入人心,平民安居樂業,秦國面貌煥然一新,秦軍一戰成名,奪回河西失地,斬殺十萬魏武卒,震撼六國。衛鞅也獲封商地,賜名商鞅,封大良造,秦法又稱《商君法》。秦孝公重用商鞅,二十年變法使得秦國國富民強,並將都城從櫟陽遷至鹹陽,為日後東出奠定基礎,然秦孝公死後,舊貴族迅速復闢,車裂商鞅,企圖恢復舊制。秦惠文王的演員是富大龍老師,眼神裡滿滿的都是戲,尤其是山東五國合縱攻秦時這段演講,充滿氣勢。惠文王年少時因亂殺平民而被流放,深察商君之法於秦大有裨益,然其即位之初,迫於老世族壓力,不得不車裂商鞅,三年不問政事。待其掌握政權後,繼續推行商君之法令,繼承孝公遺志,東出攻魏,並稱王,成為秦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王。秦國東出,列國意識到秦國的威脅,有志之士開始尋求滅秦之策,公孫衍說服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惠文王重用縱橫家張儀,重邦交,行連橫之策,憑張儀三寸不爛之舌,周旋於各國廟堂,瓦解山東列國合縱。惠文王在政期間,文有張儀,武有司馬錯、樗裡疾等,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開疆拓土,增強秦國實力,擴充秦國糧倉。然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惠文王去世後,張儀也被逐出秦國。張儀離秦再遇公孫衍,兩個曾經的對手舉杯對飲,爛醉如泥,發出這樣的感慨:
史書記載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其繼承王位後,重用大力士,驅逐丞相張儀。他在位期間,連橫魏秦,聯越制楚,平定蜀亂,設立左右丞相,更改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文治武功都可圈可點。
秦武王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便是「拔宜陽,定三川」,打開了秦國東出之道路。他曾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三川所在之地,即為周天子的王城洛陽,可見其稱霸之志。
然而攻克宜陽後,秦武王為震懾諸侯,前往洛邑舉鼎,九鼎在周朝乃是天子的象徵,秦武王所舉之鼎,名為龍文赤鼎,乃是夏王禹所鑄九鼎之一。舉鼎之後,秦武王脛骨斷裂,氣絕身亡。
雖然秦武王僅在位3年時間,但他也為秦國的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承前啟後,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秦武王去世後,由於其無子嗣,便由在燕國為質的弟弟公子稷歸國繼承王位,史稱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之一,在他統治期間,實施遠交近攻的政策,秦國版圖大幅擴張,奠定了日後統一的基礎。昭襄王即位之初,戰國七雄已進入秦、趙、齊三強並存的階段,而秦國國內宣太后即羋月當政,穰侯魏冉擅權,王權旁落,在此情形下,昭襄王毅然啟用範雎,逐魏冉,廢太后,收歸王權。昭襄王執政後,在外交上實施範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與縱橫大家蘇秦合謀,舉兵破齊國,齊國自此衰落。秦昭襄王時期,重用名將白起,先後發動伊闕之戰(大破韓魏24萬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接連攻佔70餘城,秦國與東方列國力量此消彼長,秦國自此崛起,白起也受封為武安君。劇中的一大亮點便是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對陣趙將廉頗,二人皆為戰國四大名將,廉頗堅守丹河以東陣地,構築壁壘,秦軍久攻不下。兩軍經過三年對峙,國內民力物力耗費巨大,然趙國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不及秦國1/3,趙軍急於結束戰爭,秦國也散布謠言,使趙臨陣換將,用趙奢之子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魯莽輕敵,為白起所圍困,趙軍斷糧46日,被迫投降,「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便誕生於此時。趙軍40萬降卒全部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之戰後,白起本可直撲邯鄲,攻滅趙國,然而丞相範雎嫉妒其戰功,進言秦王,阻止白起繼續攻打邯鄲,以割六城為條件與趙國議和。秦趙議和當年,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邯鄲,經長平之戰後,趙人寧死不降,秦將王陵、王齕久攻不下,秦王命白起領兵,白起自稱病重,並未立即啟程,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傳至鹹陽,昭襄王聽信範雎讒言,賜劍白起命其自刎,一代忠臣名將,自此隕落。秦昭襄王終其一生,也未能滅其一國,但其在位期間,打造了一支能徵善戰的強大軍隊,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軍事實力,秦國成為戰國霸主。
秦昭襄王在位時,安國君贏柱被封為太子,其正式即位僅三天後便離奇去世,是秦國在位時間最短的君王。其唯一功績便是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秦莊襄王本名異人,後改名為子楚,長期為質於趙國邯鄲,秦趙宿敵,嬴異人在趙國生活窘迫,備受冷遇。衛國大商人呂不韋認為其「奇貨可居」,散盡家財,疏通關係,進行了一次政治豪賭。呂不韋成功勸說華陽太后與安國君立嬴異人為太子並助嬴異人逃出趙國,返回秦國。孝文王即位三日而亡後,嬴異人在與公子傒的鬥爭鬥爭中勝出,登上秦王寶座,呂不韋也搖身一變,從卑賤商賈一躍成為大秦丞相,封文信侯成為最早的風投者。《大秦賦》這部劇裡面最大的亮點,就是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將商賈與丞相兩種角色融為一體,生動形象,尤其在孝文王去世後,呂不韋偷笑的片段,實屬經典。
莊襄王在位三年期間,攻滅東周,伐韓攻趙,重用呂不韋,使秦國國富民強。
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合
嬴政自幼出生於邯鄲,作為質子飽受困辱,後返回秦國,尊呂不韋為「仲父」。在其加冠稱王之前,秦國朝政被呂不韋與其母趙姬所把持,呂不韋門客三千,著書立說,史稱《呂氏春秋》,權傾朝野,太后寵臣嫪毐被封長信侯,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一股強大政治力量。
秦王政為收歸王權,任用尉繚、李斯、王館等人,平成蟜之亂,誅嫪毐,逐趙姬,貶呂不韋,攬軍政大權於己身,重用王翦王賁父子、蒙恬蒙毅兄弟,開啟滅國大戰。
自此,秦王政掃滅東方六國,繼承歷代秦王的宏願,完成了統一大業,廢分封、興郡縣,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自稱為皇帝,建立起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大秦帝國四部曲到這裡就結束了,七代明君矢志奮鬥、堅持不懈,終使秦從一邊陲小國崛起為大一統國家。於秦而言,連出七代明君是國人之幸,是天命所歸,上天將統一之大任託付於秦。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分封制度下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已不可化解,生產力的發展催生新的生產關係,在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共同作用下,秦脫穎而出,成為戰國七雄中一統天下之國,華夏大地從奴隸社會時期邁向封建王朝時期,完成社會形態的更替,而這七位君主,抓住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史書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名垂千古。
古往今來皆是如此,唯有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機會,將個人命運投入到國家發展進程中去,竭盡全力發一份光,發一份熱,方能實現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