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泡個溫泉,既溫暖身體又放鬆減壓,還能捎帶防治疾病,難怪泡溫泉已成為現代時尚的休閒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泡溫泉?知道泡溫泉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嗎?知道如何分辨真假溫泉嗎?
什麼是溫泉
首先要科普的是,什麼是溫泉。簡單點說,溫泉就是從地下天然湧出的泉水,而且水溫明顯高於當地年平均氣溫。
在中國,對溫泉的概念尚無官方定義,各種字典、辭典、行業標準對溫泉水溫的界定也是五花八門。
在日本,溫泉的定義是由專門的《溫泉法》規範的。根據這部法律,水溫在25℃以上的地下湧泉才能稱為溫泉;如果水溫低於25℃,但含有附表中的19種物質的一種以上且含量達到規定值的,也可稱為溫泉。
而對於怕燙的歐美人來說,高於20℃的泉水就是溫泉了。
溫泉按照其成分的不同,可分為單純泉、硫酸鹽泉、碳酸氫鹽泉、含鐵泉、硫磺泉以及罕見的放射性溫泉等。
正因為溫泉含有一些特定成分,所以真正的溫泉聞起來有輕微的臭雞蛋味,也就是硫化氫的氣味。人泡在溫泉水裡,能感到明顯的浮力。手指泡在溫泉水裡不會發皺。同時,真正的溫泉水在身上有滑膩的感覺,所謂「溫泉水滑洗凝脂」。這些特點可幫助我們辨別真假溫泉,別花了大價錢去泡溫泉,結果只是換地方洗了個熱水澡。
泡溫泉能治哪些病
真正的溫泉確實能治療疾病,強身健體。比如單純泉對神經痛、肌肉痛、關節痛、扭傷、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畏寒等有一定療效,還能促進人體從疲勞中恢復,增進健康。泡硫酸鹽泉能治療慢性皮膚病和動脈硬化,如果飲用的話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療慢性便秘、糖尿病、慢性膽囊炎等。
另外,泡溫泉時,水對人體產生壓力,胸腔和腹腔受到壓迫,有利尿和消除浮腫的作用。溫泉較高的水溫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人浸泡在溫泉裡,毛孔會很快張開,有利於熱量散發,夏天泡溫泉能解暑。
哪些人不適合泡溫泉
溫泉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適合泡溫泉。
疾病急性發作期間,特別是有發熱症狀時,禁止泡溫泉。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臟病、腎衰竭、呼吸衰竭、出血性疾病、嚴重貧血患者不能泡溫泉。溫泉所含硫磺及其他酸鹼物質可消炎殺菌,對一般感染性或寄生性皮膚病有療效,但有時也會刺激皮膚使傷口惡化,所以,部分皮膚病患者不宜泡溫泉。皮膚敏感人群也不宜泡強酸性泉或硫磺泉。女性生理期及其前後、孕早期和孕晚期都最好不要泡溫泉。高血壓、心臟病和動脈硬化患者不能長時間泡溫泉,也不能選擇溫度超過42℃的溫泉。飯後、運動後不要馬上泡溫泉。馬上要吃飯了也不宜泡溫泉。酒後更不能泡溫泉。
泡溫泉的步驟和方法
先要用手或腳試探泉水溫度是否合適,千萬不要一下子跳進溫泉池中。接著用溫泉水淋潑全身,使身體逐漸適應水溫。對於不同溫度的溫泉池,要從低溫到高溫循序漸進。
掌握好泡溫泉的時間,開始浸泡時間控制在3至10分鐘,習慣後再逐漸延長。如果感覺口乾、胸悶就坐到池邊歇一歇,喝一些水以補充水分。如果專門去溫泉療養,開始每天只泡一次,之後可增加到2至3次,療養時間以2至3周為宜。
為保持身體上附著的有效成分,泡溫泉後一般不衝洗。易患溫泉性皮膚病的人群,泡溫泉後可用清水衝洗,儘量不使用肥皂、沐浴液等。
泡完溫泉及時補充水分,之後充分休息。
需要注意的禮儀
泡溫泉還有一些禮儀需要注意。國內溫泉有穿泳衣入浴的,也有全裸入浴的,一定要提前確認。進入溫泉池之前一定要先洗澡,並徹底衝淨身體,不能留有肥皂沫。浴巾不能帶進溫泉池。不可攜帶飲料或食物放置池邊或在池中食用。不在溫泉池內大聲喧譁或嬉水、追逐。不注視他人的身體,尤其是裸浴或男女共浴的溫泉池。返回更衣室前,先擦乾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