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來聊一聊劇中的原型人物……

2021-02-08 影視小七說

最近臺灣播出了一部良心劇。

由賈靖雯、吳慷仁、溫升豪、周採詩、曾沛慈、陳妤等人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故事講述了在一件無差別殺人案件發生的兩年之後,這個案件仍然給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媒體、社會等各方面帶來深遠的影響的故事。

目前豆瓣上兩萬多人評價,評分9.4。

這部劇的很多事件與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劇中的那些原型人物,了解一下那些我們不知道的背後的故事。

一、李曉明殺人事件的原型:

劇中,李曉明在有誠戲院裡開槍掃射人群,造成9死21傷的人間悲劇。

很多網友認為,李曉明的殺人事件是以鄭捷臺北地鐵殺人事件為原型的。

看鄭捷的照片,大家有沒有覺得飾演李曉明的演員相貌身形與鄭捷也有點相似?

2014年5月21日,鄭捷從捷運(在大陸稱呼地鐵)板南線龍山寺站上車後,持刀隨機殺人,一路上瘋狂砍人砍到江子翠站,造成4死24人輕重傷的慘劇。

劇中有幾點跟現實生活中雷同:

1、網友對兇手父母的爭議。

劇中,李曉明殺人之後,李曉明的父母曾經當眾下跪道歉,而媒體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讓李父李母備受良心的折磨。

現實中,鄭捷被抓,鄭捷的父母也曾經當眾下跪道歉,網友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

一部分網友炮轟鄭家父母,認為他們有非常大的責任。

另一部分網友則比較理性,認為鄭捷犯的錯,鄭家父母的痛不會比受害者少。

2、審判及處決。

劇中,李曉明殺人之後,審判花了兩年,後來在前面還有52個死刑犯的情況下,沒有通知家屬及律師,對李曉明執行了槍決。

現實中,也是類似這樣的情況。

鄭捷殺人之後兩年時間裡,臺灣檢方以殺人罪、殺人未遂罪提起公訴,法院經過一審二審,2016年4月22日,臺灣最高法院做出終審裁定,以鄭捷犯4個殺人罪、22個殺人未遂罪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生。

2016年5月10日,也就是判決下來的第19天,鄭捷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當時,臺灣比鄭捷早宣判的死刑犯有42個。

據媒體報導,執行槍決的法警共開3槍,分別為8時47分、49分及51分,法醫師於9時11分相驗確認死亡。

鄭捷被執行槍決前也沒有通知家屬及委任律師。

當時鄭捷的律師及臺灣的人權協會對法務部的這一做法都表示不滿。

劇中也有與現實情況不同的。

劇中,李曉明的殺人動機未明。

而現實生活裡,鄭捷曾在他的自白裡說明了他的殺人動機:

只不過這個自白讓人不寒而慄。

據他所述:

當初選擇讀軍校,是為了要鍛鍊身體殺更多人,之所以想殺人,是認為漫長的讀書、工作很苦很累,他生活壓力大,又沒交過女朋友,自認是個沒有未來的人,因此他想尋求解脫,卻又認為自殺痛苦,看到死刑犯先注射麻醉劑再槍決,大幅減輕痛苦,才會以連續殺人方式求死,「多殺幾個人才會被判死刑」。

二、陳昌殺人案的原型:

劇中,精神病患者陳昌在臺灣清村公園殺害了兩個幼童。

陳昌的原型被網友們認為是犯下3·28臺北內湖隨機殺人案的王景玉。

2016年3月28日上午11時05分,小名「小燈泡」的4歲女童被尾隨的王景玉殺死,當時「小燈泡」的母親也在旁邊,但是因為力氣小,救援不及。

劇中,陳昌因為患有精神病,被判無期徒刑,受害者家屬義憤填膺,認為法律是保護壞人的。

不過,現實中,「小燈泡」的母親卻非常克制,她希望從根本、從教育來解決問題,希望以後不要再出現這樣的悲劇。

鄭捷被執行槍決的時候,「小燈泡」母親也發表過看法,稱得知鄭捷被執行槍決,心情很糟糕,認為政府應該把鄭捷作為研究對象,這樣以後就可以預防、改善,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律師王赦的原型:

劇中,律師王赦是一個有著理想主義的法扶律師,他認為就算李曉明、陳昌這樣的殺人犯,也是有人權的,也應該受到公平的審判。

為了幫助這些人,他沒有辦法給家裡人提供好的生活條件,還讓妻子一直生活在憤怒的網友們的恐嚇威脅之中。

以至於很多網友都非常討厭他。

現實中,也確實有這樣一位律師,他不止為鄭捷辯護,也為王景玉辯護,他的名字叫黃致豪。

同樣,他這樣的行為很多網友也不理解,甚至遭到了人身威脅與網絡霸凌。

和電視劇裡一樣,他花了很多時間跟鄭捷溝通,將受害人的身家背景說給鄭捷聽,後來鄭捷說:「如果早一點認識你們,也許我就不會這樣做。」

黃致豪認為:「只要多一點關心,多願意傾聽,有些案件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由「影視小七說」原創,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請點讚、分享哦,更多的影視劇預告,請繼續關注我們哦~

《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兩集就結束了,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會怎麼樣。

也不知道大陸什麼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精品電視劇?

喜歡「影視小七說」公眾號的朋友們,記得點擊上方「影視小七說「 —「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 ★ "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原型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原型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時間:2019-07-03 10:2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原型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正在騰訊視頻播出,該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劇中有一個角色王赦,為殺人犯辯護很讓人不理解甚至有些厭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是誰 李曉明為什麼殺人原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題材是近年來臺灣少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而且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中李曉明是原型是誰?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李曉明事件原型是根據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改編,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臺北,鄭捷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李曉明原型是鄭捷,而王赦就是鄭捷辯護律師黃政豪。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年鄭捷殺人案件實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臺灣鄭捷殺人案件真實動機過程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最近網絡上關於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討論度很高,畢竟這麼陰暗的故事居然是有原型的,是一個真實題材性質的電影,所以看了電視劇之後不少人都非常好奇其中的犯罪原型到底是誰?他為何要殺人?下文我們就來揭露當時的案件實情。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瞄準》大結局:聊一聊為什麼廖傑的歷史原型不是陳明仁將軍?
    言歸正傳,前幾天小編提到過,《瞄準》劇中廖傑的歷史原型是原國民黨湘軍將領李覺。有些朋友有不同意見,認為其實應該是陳明仁將軍。下面我們就借用下文篇幅,聊一下為何廖傑的歷史原型,不是陳明仁將軍?歷史上的陳明仁將軍與《瞄準》中的廖傑在行為上截然不同,因此也不可能是他的歷史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對此,劇中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原型——臺灣人權律師黃致豪反問道:「為了對抗怪物,我們必須變成怪物嗎?」嘗試去了解加害者,是為了從中尋找「惡」的形成機制與發展脈絡,從而最大程度地預防「惡」的發生,教化潛在的「危險之人」,從而在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共同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附資源高清
    《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導演,呂蒔媛編劇,CATCHPLAY與HBO Asia聯合出品。
  • 帶你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物關係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等我刷完劇本和主創們的手記,再來專門寫點什麼。———— / 劇透警告分割線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的主要任務一是補全更多的人物,二是給每個人配上頭像和劇中身份。希望大家學到這一手作圖方法,以後也可以多用思維導圖工具來幫助學習。
  • 帶你製作《我們與惡的距離》人物關係圖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HBO Asia 與臺灣公視合作推出的精品劇集,講述隨機殺人案件發生後,被害者與施害者家人的精神重建與社會、媒體、網絡、人權律師、醫師等方方面面對精神障礙患者的不同態度。一共 10 集,現在更新到第 8 集,最後兩集這周末放出。不過網絡上面現在流出的全集都是,HBO 已經做了聲明,希望大家能支持正版。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時間:2019-04-24 12:2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 愛福清網 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娛樂塘主被這部臺劇震驚了,這部劇中滿是血淋淋的寫實,觸目驚心;社會亂象的集合,審視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4分,如何用現實的「惡」打動人心?
    它受歡迎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點:其一是題材嚴肅,立意犀利有力量;其二是人物吸睛,心理層面剖析與社會矛盾展現相輔相成,引發共鳴。社會、大眾、輿論,誰才是作惡之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下文簡稱《與惡》)主要講述了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所延伸出的幾個不同家庭的故事。
  • 不曾忘記,我們與惡的距離
    熱度消退,大家趨於理智後,我們再反思這一系列事件,以及事件背後公眾對事件的看法,我們不妨多一些視角。借著這一系列的真實事件,和這部反應真實人性的電視劇,綠絲帶近期將會不定期發布相關文章,聊一聊人性,精神障礙,司法精神病,以及,我們與善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時間:2019-04-19 21:3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 愛福清網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無法用上帝的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樁九死二十一傷的隨機殺人案牽連三個家庭的悲與痛,對這樁罪案的後果作出了冷靜而深刻的全景式描繪。這三個家庭分別是兇手李曉明的家庭、被兇手奪去兒子生命的新聞總監宋喬安的家庭以及兇手的辯護律師王赦的家庭。這部華語片在2019年3月24日上映,一共分為十集。目前在豆瓣上的評分已經有9.5分了。
  • 周末閱讀羅翔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視書來了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 讓我們來聊一聊關於情趣那些事……
    女優在日本擁有極高的地位與人氣,不僅不以為恥,反感榮耀;如波多野結衣、松島楓、武藤蘭、蒼井空、美竹涼子、高樹瑪利亞等;AV女王飯島愛,在日本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氣,很多日本人都崇拜她。日本充氣娃娃就是以這些AV女星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