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臺灣鄭捷殺人案件真實動機過程

2021-01-07 閩南網

  鄭捷殺人是在2014年發生的,在臺北他殺死了4個人,並且使得24人受傷,主要的犯罪現場就是鄭捷帶著槍到電影院掃射發生的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最近網絡上關於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討論度很高,畢竟這麼陰暗的故事居然是有原型的,是一個真實題材性質的電影,所以看了電視劇之後不少人都非常好奇其中的犯罪原型到底是誰?他為何要殺人?下文我們就來揭露當時的案件實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

  據了解,這部電視劇是根據臺北發生的真實社會事件拍的,在劇情中幾乎沒有多大的改動,基本還原了當時受害人以及殺人犯之間的種種故事。

  很多人想知道的李曉明原型就是臺灣的鄭捷,鄭捷殺人是在2014年發生的,在臺北他殺死了4個人,並且使得24人受傷,主要的犯罪現場就是鄭捷帶著槍到電影院掃射發生的悲劇。從現場的傷亡來看,鄭捷殺人並沒有什麼報仇的心理,而是隨機的。

  在拍攝這部片子的時候,其實導演也試圖聯繫過原型鄭捷的家人,但是被拒絕了,只有從辯護律師黃政豪哪裡的來一點消息,他坦白他並不是想為鄭捷辯論什麼,只是想找到事情的根源到底出在哪裡,讓更多的有問題家庭看到這個殺人案件的真相,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在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李曉明在被逮捕後,沒有為自己的行為做出半點解釋,更沒有告訴他的辯護律師說他為何要殺人,在李曉明隨機殺人事件發生以後,他的家人當然是背負著更大的壓力,李曉明的母親也有對律師說,其實生活中的李曉明是個乖孩子,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就算是有什麼事情也不會對他們說,所以他們也不太清楚為何他們的兒子會殺人。

  從李曉明的遺書中裡看到,他想要做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還說要是時光倒流,他也會做同樣選擇。

  從他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李曉明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對於正確價值觀來說他是缺乏的,這一點對於他的家庭教育很有聯繫,但是這也不能完全把責任推出,畢竟李曉明殺人已經是一個最大的惡了,只不過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悲劇。

  但是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才是惡的根源呢,我們不知道。畢竟從該部影片來說善惡是真的難辨,劇中人:律師為了尋找真相、李曉明的父母也不願意花二十多年培養一個殺人犯、家屬呢,確實是無辜、但是對於李曉明的家人確實有造成傷害的。那麼到底誰才是惡呢?

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年鄭捷殺人案件實情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年鄭捷殺人案件實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是誰 李曉明為什麼殺人原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題材是近年來臺灣少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而且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中李曉明是原型是誰?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李曉明事件原型是根據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改編,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臺北,鄭捷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李曉明原型是鄭捷,而王赦就是鄭捷辯護律師黃政豪。
  • 我們與惡的距離:來聊一聊劇中的原型人物……
    最近臺灣播出了一部良心劇。由賈靖雯、吳慷仁、溫升豪、周採詩、曾沛慈、陳妤等人主演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時間:2019-04-19 21:38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 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 愛福清網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也正是這個全局呈現,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理解整個殺人事件和事件中相關人的全面語境。2 這部劇取材於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2014年5月21日,大學生鄭捷在臺北地鐵持刀隨機砍殺乘客,造成4死22傷的慘劇。「鄭捷案」引發了臺灣是否要廢除死刑的爭論。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原型:為殺人魔疲於奔命的律師黃致豪
    其實並非如此,這部劇本身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王赦律師在現實中也有個原型,那就是臺灣致策國際法律事務所的黃致豪律師。2014年5月21日,23歲的臺灣東海大學大二學生鄭捷從臺北捷運(也就是地鐵)板南線龍山寺站上車後,突然化身殺人魔。
  • 北大生吳謝宇弒母,臺青年無差別殺人,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他想要搞清楚李曉明的犯案動機,為他爭取作為一個人該有的權利,想要受害者家屬從悲痛中走出,讓李曉明一家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也想讓自己的下一代,不會再在恐懼中度過。儘管王赦這一角色看起來太過正義,反而顯得不夠真實。但實際上,這部劇裡發生的一切都是有真實的故事和人物原型作為參考。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資料圖/圖)2014年5月21日,臺灣東海大學21歲的大二學生鄭捷在龍山寺站搭上人潮湧動的捷運,隨即拿出刀具砍向素不相識的乘客。4死,22人輕重傷。全程91秒。2016年5月11日,鄭捷被依法槍決,臺北看守所周邊下起滂沱大雨。然而,這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案件造成的心理創傷並未被大雨衝刷乾淨。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臺灣公共電視臺於今年三月推出的十集迷你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豆瓣9.5的超高分,提前預定了2019年的最佳華語電視劇。故事由一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嫌犯李曉明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內掃射無辜民眾,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兩年後,塵埃落定,嫌犯等待被執行死刑,但他帶來的陰影卻久久未散。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李曉明無差別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罪;死刑定驗,是罰。無差別殺人,亦是果;而因,未明。「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這是李曉明辯護律師王赦一直想探究的問題,也是貫穿《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的線索。是我們太自私,太忙,都沒時間跟小孩講話聊天,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殺人魔!」對於李曉明的所作所為,李媽媽除了對被害者及家屬的歉疚外,更多的還是對李曉明的愧疚,「如果一個禮拜可以休息兩天,就有時間陪孩子了。」不光是缺失的陪伴,還有李曉明被剝奪的愛好「要是沒有叫他去讀商科,而是讓他去讀他喜歡的機械系,搞不好他會比較開心。」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隨機殺人事件開始聚焦,通過呈現這起事件中的施害者、施害者家屬、受害者家屬、律師、新聞媒體、網友、精神心理病院、心理不健康人群等等相關群體的不同態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展開了關於種種現實問題的探討。△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無差別殺人案」——它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沒有仇怨,隨機選擇作案目標、在作案現場見誰殺誰的案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前幾年的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直指醫患關係,層層揭露醫療體系黑暗內幕;去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展現了高壓應試教育下扭曲變形的家庭親子關係;今年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根據真實的隨機殺人事件改編成紮實劇本,並運用犀利的影視語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實時熱點的生命周期延長,探討具體的社會事件對個體,對家庭,對社會造成的持續影響,以及這些影響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 民眾被殺,兇手無罪,又一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嗎?
    去年,臺灣地區出品了一部以隨機殺人為題材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通過兩起有原型的隨機殺人事件,來探討殺人案發生之後,給受害者家屬、兇手家屬、辯護律師、媒體、社會民眾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劇照這起隨機殺人案件的原型是鄭捷臺北地鐵(臺灣地區稱呼捷運,以下稱捷運)殺人事件。
  • 【每周一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跟預防
    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近幾年臺灣電視劇頻出佳作,很多現實題材的劇集頗受好評。《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代表作之一。該劇為HBO亞洲頻道在臺灣的原創劇集,圍繞著一場轟動社會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現實中的無差別殺人案並不罕見,以臺灣為例,從2009年至今就已發生了6起。最嚴重的一起是在2014年,21歲的嫌犯鄭捷,在地鐵上砍殺無辜的陌生人,最終造成4死21傷的慘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背後,其實還有兩個這樣的故事
    這部由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的電視劇,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極大關注。這部劇虛構了一起「無差別影院殺人案」的故事背景——這起案件共造成9人死亡、21人受傷,法院最終給與殺人者李曉明死刑的判決。這部劇我在圍脖上也推薦過,但那時候我還並不知道,這個虛擬事件背景的身後,還隱藏著兩起真實發生的案件。 一條線,是[無差別殺人],源於2014年「臺灣捷運板南線持刀殺人案」。
  • 9.5《我們與惡的距離》:不要挑戰人性
    今天來聊聊今年上半年口碑爆棚的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人物塑造、節奏、戲劇張力和臺詞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罪案背後的世相、人心和廢死爭議
    在殺人犯李曉明突然被執行槍決之後,李曉明的律師王赦借酒消愁,喝醉了的王赦面對妻子對自己工作的不理解情緒崩潰,發出了一連串詰問。以往我們更多是在美劇中看到這樣的臺詞,卻鮮有華語電視劇觸及罪犯的人權議題。僅此一點,就使得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具備了獨特的價值。當然,這部豆瓣9.4分作品的價值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