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果,罪與罰,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
李曉明無差別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罪;死刑定驗,是罰。
無差別殺人,亦是果;而因,未明。
「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這是李曉明辯護律師王赦一直想探究的問題,也是貫穿《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的線索。
隨著王赦與劇中犯罪人的接觸,對話發生,故事脈絡的梳理,最終將答案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
「沒有父母會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壞人,正如李曉明媽媽所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但李曉明就是變壞了,從一個普通青年變成了變態殺人犯,縱使這讓李媽媽很想不通。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裡,我把小孩教壞了?我家就在麵攤後面,小孩喜歡躲在自己房間,媽媽要管嗎?不是說要給孩子獨立自我成長的空間嗎?(如果)說(是因為)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都是在處理街坊鄰居的事情,去爭取大家應有的福利。是我們太自私,太忙,都沒時間跟小孩講話聊天,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殺人魔!」
對於李曉明的所作所為,李媽媽除了對被害者及家屬的歉疚外,更多的還是對李曉明的愧疚,「如果一個禮拜可以休息兩天,就有時間陪孩子了。」不光是缺失的陪伴,還有李曉明被剝奪的愛好「要是沒有叫他去讀商科,而是讓他去讀他喜歡的機械系,搞不好他會比較開心。」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斷言李曉明犯下如此罪行的原因完全就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而全劇也並沒有直接表現李曉明的原生家庭之殤,但從父母的言語,以及最後王赦的話中,我們仍可以窺知一二。
在最後一集的採訪中,王赦說:「我最後一次律見李曉明的時候,他終於願意打開心房接受心理鑑定,其一是除了家人的緣故以外,第二就是其實他並沒有想到,像他這樣的人,做過這樣的事的人,還會有人願意去幫他,試著去了解他。」
▼
「我殺第二個小孩的時候,她回過頭來跟我說,殺了我,也不能解決問題。」
《與惡》在加害者身份上一共著墨了兩個人,一個是李曉明,另一個是在公園殘忍殺害2名兒童的陳昌。
和李曉明疑似人格障礙不同,陳昌是鑑定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
雖然對比李曉明,劇中沒有任何正面的關於陳昌原生家庭的描述。
但從王赦與陳昌的對話、與陳昌媽媽的對話中,我們也可以大致拼湊出,陳昌的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赦在律見陳昌的時候,陳昌摳著手指,帶著期許又很小心翼翼的問:「你們有去問我爸爸對不對?我爸爸有問我什麼嗎?」足以見得,爸爸在陳昌心中是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具有權威性。
後來,在王赦見到陳昌媽媽時,詢問其臉上的傷的情況,說道:「是不是陳爸爸他又對你……」
側面說明陳昌的爸爸有具有暴力傾向,極大可能經常家暴陳昌和陳媽媽。
▼
「我看你這輩子是沒用了」
大部分典型的中國式家長都喜歡否定教育,認為「我覺得你不行,其實是在激勵你,希望你可以做到更好」。
很不幸,陳昌就信了,或許從小就有聲音對他說,「你能做什麼啊?你能有什麼出息?你就是個廢物,你該死……」
所以他相信,「只有殺掉那兩個小孩,自己才能得到解脫」。而對於他為什麼這麼認為,王赦猜測可能是「他想殺掉的人,是那個他小時候的自己」。
因此不管是庭審,還是律見,陳昌都一心求死,他就認定自己真的該死。
另一個信了的人,是同樣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應思聰。
這些否定的聲音一直交織在他腦海裡,從未消失過。
在面對精神科社工時,他說這些聲音有」爛監製,還有我媽,小欣(去世的女友),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人」。
而母親的否定(拋棄),是導致其走向這個結果的最大原因。
於是在成年後的日子裡,他總是拼命想要證明自己,偸進幼稚園拍先導片造成集體恐慌事件,看似他想向劇組證明自己,其實他是過不了內心的坎,他想證明的是,「自己不是拖油瓶」。
▼
「我也曾經差點殺人」
作為法扶律師,王赦的口碑無論是在劇中的評論,還是在豆瓣的討論中,都毀譽參半。
開始我也不理解,這個角色的刻畫,如果單純從職業道德出發,為犯罪人爭取人權,有一些地方的表現,未免太過了。
直到因為陳昌的事情,王赦與老婆丁美媚進行了本劇唯一一次,揭露其原生家庭信息的對話。
「我差點殺人,你信嗎?」王赦問美媚。
「我不信。」美媚坦言。
一個國中開始打工,半工半讀考上律師執照的人,如此勵志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殺人呢?
但王赦確實差點殺人了,只不過因為拉肚子錯過班車而撿回一條命。
關於王赦原生家庭的傷害,則是通過兩人對陳昌媽媽行為的理解來表現的:陳昌殘忍殺害2名兒童,對社會和被害者家庭都造成巨大的傷害。但這一切在陳媽媽眼裡,仿佛只是偷摘了鄰居的蔬菜。她覺得「是不是拿錢賠償,就可以求得被害人的原諒了」,因為那些有錢人就是這樣的啊。
丁美媚對此無法感同身受,她想像不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家長,這些家長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私的觀念。
王赦卻能,因為他的媽媽也是這樣,「有哪一個人會把自己三歲的兒子丟進福利院?這樣的媽媽是怎麼樣的人啊?」
我們無法得知他在三歲前經歷了什麼,以及往後在福利院又經歷了什麼,但他確實也曾經「差點殺人」。
▼
惡的對立面,除了善,還有愛
在世上,唯一不需要考試,不用實習就可以做的「崗位」就是為人父母。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的,就像《請回答1988》裡,德善爸爸說的「爸爸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啊,就請我們德善,體諒一下爸爸吧。」
我們總是在被教育,要懂得體諒父母,父母卻從未被要求,要去體諒孩子。
李玫瑾教授在談論家庭教育的時候說過: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會的問題可以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但大部分的父母並不認為自己的教育存在問題,他們認為保障溫飽,教書識字就是教育。
那是他們忘了,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與「認知教育」同樣重要的,還有「情感教育」。
原生家庭的傷害是真實存在的,現實生活中,李曉明、陳昌、應思聰以及王赦們,比比皆是。
他們有些可能通過後來的經歷彌補了這些傷害,而有些則可能一輩子都在飽受原生家庭之痛。
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當一個「好孩子」。
所以,互相體諒吧。
有時候你的孩子,當你的孩子,也挺不容易的。
最後,也希望那些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人,能想辦法讓自己走出來,因為這世上除了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完全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