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 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2021-02-08 戲多啤梨

因與果,罪與罰,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

李曉明無差別殺人造成9死21傷,這是罪;死刑定驗,是罰。

無差別殺人,亦是果;而因,未明。

「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這是李曉明辯護律師王赦一直想探究的問題,也是貫穿《我們與惡的距離》全劇的線索。

隨著王赦與劇中犯罪人的接觸,對話發生,故事脈絡的梳理,最終將答案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沒有父母會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壞人,正如李曉明媽媽所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但李曉明就是變壞了,從一個普通青年變成了變態殺人犯,縱使這讓李媽媽很想不通。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哪裡,我把小孩教壞了?我家就在麵攤後面,小孩喜歡躲在自己房間,媽媽要管嗎?不是說要給孩子獨立自我成長的空間嗎?(如果)說(是因為)他爸爸喝酒,他喝酒也都是在處理街坊鄰居的事情,去爭取大家應有的福利。是我們太自私,太忙,都沒時間跟小孩講話聊天,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殺人魔!」

對於李曉明的所作所為,李媽媽除了對被害者及家屬的歉疚外,更多的還是對李曉明的愧疚,「如果一個禮拜可以休息兩天,就有時間陪孩子了。」不光是缺失的陪伴,還有李曉明被剝奪的愛好「要是沒有叫他去讀商科,而是讓他去讀他喜歡的機械系,搞不好他會比較開心。」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斷言李曉明犯下如此罪行的原因完全就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而全劇也並沒有直接表現李曉明的原生家庭之殤,但從父母的言語,以及最後王赦的話中,我們仍可以窺知一二。

在最後一集的採訪中,王赦說:「我最後一次律見李曉明的時候,他終於願意打開心房接受心理鑑定,其一是除了家人的緣故以外,第二就是其實他並沒有想到,像他這樣的人,做過這樣的事的人,還會有人願意去幫他,試著去了解他。

 「我殺第二個小孩的時候,她回過頭來跟我說,殺了我,也不能解決問題。」 

《與惡》在加害者身份上一共著墨了兩個人,一個是李曉明,另一個是在公園殘忍殺害2名兒童的陳昌。

和李曉明疑似人格障礙不同,陳昌是鑑定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

雖然對比李曉明,劇中沒有任何正面的關於陳昌原生家庭的描述。

但從王赦與陳昌的對話、與陳昌媽媽的對話中,我們也可以大致拼湊出,陳昌的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赦在律見陳昌的時候,陳昌摳著手指,帶著期許又很小心翼翼的問:「你們有去問我爸爸對不對?我爸爸有問我什麼嗎?」足以見得,爸爸在陳昌心中是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具有權威性。

後來,在王赦見到陳昌媽媽時,詢問其臉上的傷的情況,說道:「是不是陳爸爸他又對你……

側面說明陳昌的爸爸有具有暴力傾向,極大可能經常家暴陳昌和陳媽媽。

 「我看你這輩子是沒用了」 

大部分典型的中國式家長都喜歡否定教育,認為「我覺得你不行,其實是在激勵你,希望你可以做到更好」。

很不幸,陳昌就信了,或許從小就有聲音對他說,「你能做什麼啊?你能有什麼出息?你就是個廢物,你該死……」

所以他相信,「只有殺掉那兩個小孩,自己才能得到解脫」。而對於他為什麼這麼認為,王赦猜測可能是「他想殺掉的人,是那個他小時候的自己」。

因此不管是庭審,還是律見,陳昌都一心求死,他就認定自己真的該死。

另一個信了的人,是同樣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應思聰。

這些否定的聲音一直交織在他腦海裡,從未消失過。

在面對精神科社工時,他說這些聲音有」爛監製,還有我媽,小欣(去世的女友),還有一些我不認識的人」。

而母親的否定(拋棄),是導致其走向這個結果的最大原因。

於是在成年後的日子裡,他總是拼命想要證明自己,偸進幼稚園拍先導片造成集體恐慌事件,看似他想向劇組證明自己,其實他是過不了內心的坎,他想證明的是,「自己不是拖油瓶」。

 「我也曾經差點殺人」 

作為法扶律師,王赦的口碑無論是在劇中的評論,還是在豆瓣的討論中,都毀譽參半。

開始我也不理解,這個角色的刻畫,如果單純從職業道德出發,為犯罪人爭取人權,有一些地方的表現,未免太過了。

直到因為陳昌的事情,王赦與老婆丁美媚進行了本劇唯一一次,揭露其原生家庭信息的對話。

我差點殺人,你信嗎?」王赦問美媚。

我不信。」美媚坦言。

一個國中開始打工,半工半讀考上律師執照的人,如此勵志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殺人呢?

但王赦確實差點殺人了,只不過因為拉肚子錯過班車而撿回一條命。

關於王赦原生家庭的傷害,則是通過兩人對陳昌媽媽行為的理解來表現的:陳昌殘忍殺害2名兒童,對社會和被害者家庭都造成巨大的傷害。但這一切在陳媽媽眼裡,仿佛只是偷摘了鄰居的蔬菜。她覺得「是不是拿錢賠償,就可以求得被害人的原諒了」,因為那些有錢人就是這樣的啊。

丁美媚對此無法感同身受,她想像不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家長,這些家長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私的觀念。

王赦卻能,因為他的媽媽也是這樣,「有哪一個人會把自己三歲的兒子丟進福利院?這樣的媽媽是怎麼樣的人啊?

我們無法得知他在三歲前經歷了什麼,以及往後在福利院又經歷了什麼,但他確實也曾經「差點殺人」。

 惡的對立面,除了善,還有愛 

在世上,唯一不需要考試,不用實習就可以做的「崗位」就是為人父母。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做父母的,就像《請回答1988》裡,德善爸爸說的「爸爸也不是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啊,就請我們德善,體諒一下爸爸吧。

我們總是在被教育,要懂得體諒父母,父母卻從未被要求,要去體諒孩子。

李玫瑾教授在談論家庭教育的時候說過: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會的問題可以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但大部分的父母並不認為自己的教育存在問題,他們認為保障溫飽,教書識字就是教育。

那是他們忘了,或者他們根本不知道,與「認知教育」同樣重要的,還有「情感教育」。

原生家庭的傷害是真實存在的,現實生活中,李曉明、陳昌、應思聰以及王赦們,比比皆是。

他們有些可能通過後來的經歷彌補了這些傷害,而有些則可能一輩子都在飽受原生家庭之痛。

父母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也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當一個「好孩子」。

所以,互相體諒吧。

有時候你的孩子,當你的孩子,也挺不容易的。

最後,也希望那些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人,能想辦法讓自己走出來,因為這世上除了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完全幫到你。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臺灣鄭捷殺人案件真實動機過程
    鄭捷殺人是在2014年發生的,在臺北他殺死了4個人,並且使得24人受傷,主要的犯罪現場就是鄭捷帶著槍到電影院掃射發生的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是誰 李曉明為什麼殺人原因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的題材是近年來臺灣少有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而且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劇中李曉明是原型是誰?李曉明為什麼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李曉明事件原型是根據鄭捷捷運隨機殺人事件改編,這件事發生在2014年臺北,鄭捷造成4人死亡,24人受傷,李曉明原型是鄭捷,而王赦就是鄭捷辯護律師黃政豪。
  • 比李曉明隨機殺人更恐怖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代理李曉明的案子,王律師遭受了社會大眾及被害人家屬潑糞,說他為了錢不要臉,但他明明窮的可以,連買西裝的錢都是嶽母出的。不斷的恐嚇以及無時無刻的騷擾,最終連累妻子早產,兒子夭折。而王律師仍然堅持,他到底為了什麼呢?他只想找出精神病犯罪背後的原因,是父母的疏於關愛,還是對社會的無情報復。當然,無論真相是哪一種,殺人行為都是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原型 2014年鄭捷殺人案件實情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的原型是誰?
  • 殺人事件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最近有一部反響熱烈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影途中我不斷感受著一種極為熟悉親近的情愫。一來由於文化語言的相近乃至一致性,劇中人物的舉止形態幾乎都能自然地引發情感共鳴;二來其取自現實題材的劇情設置,直直地投射著近幾年大陸的眾多社會熱議事件,如北大弒母案,重慶公交車墜江案等等。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事件起源《我們與惡的距離》圍繞著一樁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及律師真人原型做劇本改編的「無差別殺人案件」展開。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王赦幫李曉明辯護連他的...
    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王赦幫李曉明辯護連他的妻子也不支持他時間:2019-04-15 14:30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是好是壞結局如何?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念之差
    最近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口碑極好,豆瓣上評分高達9.3,一部演員顏值與演技雙雙在線的好戲。劇集講的是一場大規模無差別槍擊殺人事件後,所有相關人員的命運——包括兇手、受害者、受惠者家屬、媒體和律師團隊。闊別熒幕15年的賈靜雯回歸後在劇中飾演女主宋喬安,一位電視臺的新聞部副總裁。2年前,宋喬安的兒子在電影院中被李曉明殺害,此後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用酒精麻痺自己。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都太遠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社會熱點開始,繼而牽出了受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律師、思覺失調症患者等各個群體複雜的處境與心態
  • 書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無差別殺人,兇手究竟是誰?
    由HBO和臺灣公視聯合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於2019年3月24日正式開播,一經播放,便引起兩岸網友共同熱議,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成為華語影視劇的一匹黑馬。該劇以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作為敘事的起點,將施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精神病患者、律師、媒體、民眾等緊密聯繫起來。從法律和道德層面詮釋了站在不同角度的人對於這起「無差別殺人案」的看法。
  •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多人離罪很遠,離惡很近
    劇中的兇手李曉明在臺北戲院開槍隨機射殺了9名觀眾,是以2014年的臺北地鐵鄭捷無差別殺人案件為原型進行的劇情改編。《我們與惡的距離》可怕兇殺案的發生,會激起公眾一時的憤恨,會引發媒體一時的跟蹤報導,隨後就會被更新的熱點稀釋與替代。卷在案件中的那些人,受害者,受害者家屬,他們如何走出案件陰影?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因為你比較勇敢《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5,今年到目前為止,評分最高的華語電視劇。故事以社會真實案件為創作背景,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關注案發後每個家庭、每一個人所面臨的的選擇與處境。這部劇將社會問題切實呈現,讓我們直面人性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在故事裡的人物原型。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臺灣公共電視臺於今年三月推出的十集迷你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以豆瓣9.5的超高分,提前預定了2019年的最佳華語電視劇。故事由一起震驚臺灣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嫌犯李曉明用自製手槍在電影院內掃射無辜民眾,導致9人死亡,21人受傷。兩年後,塵埃落定,嫌犯等待被執行死刑,但他帶來的陰影卻久久未散。
  •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 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臺灣電視劇,臺灣電視劇一般是不在內地上星播出的,那麼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能看呢?下面帶來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情介紹。  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什麼時候播出?在哪裡可以看?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時間:臺灣公視2019年3月24日起播出,在愛奇藝就可以收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哪裡看更新時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局是好是壞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我們與惡的距離》王赦認為,判處李曉明死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解決傷害最好的方法是善後和預防,找到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原因,才能防止這種慘劇的上演。在為李曉明辯護的兩年中,他從來都不被人理解。李曉明家屬不願意與他溝通,沒人知道李曉明殺人的真正動機是什麼。連李曉明都不知道,王赦為什麼要幫自己辯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2019年,一部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電視劇在臺灣公共電視臺首播,該劇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不斷,並在第54屆臺灣電視金鐘獎上斬獲多項大獎,女主賈靜雯也因為這部劇成功拿下最佳女主。而本書內容呈現的正是這部高口碑之作的完整劇本及主創訪談。故事從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兩年後開始,法院門口,品味新聞臺正在進行一場關於李曉明殺人案件審判的針對性報導。
  • 什麼才是惡?看電影《我們與惡的距離》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由賈靜雯與溫升豪主演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主要講述由一場隨機殺人事件,幾個不同家庭的不同立場,和社會不同階層人的對此事件的看法,參與者不同的心路歷程故事不長,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希望就在雲的背後
    這周給大家推薦個劇吧——《我們與惡的距離》,因為這是今年第一部我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開始四處宣揚的高分劇。不過現在第一季的10集已更完,豆瓣9.3分噢。有盆友形容好的劇,應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質其實是好作品應該符合情理同時不斷打破人的思維習慣。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