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獅鼓絕技夫妻絕配 詠春白眉重振武林
金羊網 作者: 2019-06-19
廣州醒獅,遠近聞名;廣州詠春、白眉拳,淵遠流長。在近日公示的廣州市第七批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名單中,繼從化、荔灣、越秀醒獅入選廣州非遺項目之後,海珠和花都醒獅以其獨有的特性上新榜;白眉拳以其罕見最具特色的格鬥拳術,西關詠春拳以其獨特的西關武術套路與風格,雙雙入選。傳統的遊藝、武術如何傳承發展?成了他們努力奮鬥的方向。
「神獅俠侶」70歲的鄧錦釗和65歲的陳紅武 記者 陳秋明 攝
醒獅
「神獅俠侶」羨煞旁人
繼從化、荔灣、越秀醒獅入選廣州非遺項目之後,海珠和花都醒獅又入選了廣州市非遺項目推薦名單。
70歲的鄧錦釗和65歲的陳紅武是當前海珠區廣東醒獅(黃飛鴻獅藝)項目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更讓人驚訝的是,兩人竟然是夫妻,一人舞獅,一人擊鼓,被稱為醒獅界的「神鵰俠侶」。
黃飛鴻第三代傳人黃玉珍盡得獅藝真傳,有「嶺南女鼓王」之譽。陳紅武師承黃玉珍,如今是黃飛鴻派第四代傳承人,海珠精英武術龍獅會首席鼓手。
陳紅武介紹,黃飛鴻獅藝對鼓手的站樁有明確的規範,男站四平馬,女站子午馬,很多獅隊沒有這個規定。鼓手除了要有嫻熟的擊鼓技術,還要靈活應變,與舞獅者始終保持感情的交流與默契,甚至巧妙地用鼓點彌補舞獅者動作的失誤而不為觀眾察覺。
「此外,黃飛鴻醒獅高杆青(6米左右高杆)獨樹一幟,他是獅頭、獅尾兩人同時攀上高杆,強調獅子的整體形象。」鄧錦釗解釋。
花都區新華街新華村大唐邊徐館醒獅隊頗具花都醒獅代表性,據隊長徐永路介紹,在醒獅上樁之時,動作比較流暢,需要緊密的鼓點去襯託,使用傳統的「三、五、七星鼓」跟不上節奏。「我就根據我看的馬來西亞的醒獅視頻,以及在港澳交流時的經驗,引入了馬來西亞特色的鼓路和十八路鼓點的套路,融合在一起適應獅子的動作特點。」徐永路說,「此外,為了增加南獅的精彩程度,花都醒獅還融合了北獅的跳躍。」
文/金羊網記者 李煥坤
岑兆偉
詠春拳
南粵武學重振雄風
色彩斑斕的滿洲窗、趟櫳門、雕花欄杆……走進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一種雅致的西關風情撲面而來。在永慶坊內綠樹成蔭的中庭花園裡,一所房子門前倚靠著「廣州詠春薈」的牌匾,門前擺放著木人樁,過道牆上貼著詠春歷史海報。
2016年底,岑兆偉將「廣州詠春拳」帶回了恩寧路永慶大街作為重要傳承地之一。他與兄弟岑迪斯齊力傳揚父親的廣州詠春。其父岑能是廣州詠春拳宗師,師承佛山詠春名師張保、阮奇山,人稱 「廣州詠春之父」。
上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岑能宗師將詠春拳從佛山帶到西關,在多寶路等西關地區授徒設館、行醫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詠春人才。
據了解,岑能詠春體系包括小練(念)頭、沉(尋)橋、標指、木人樁功法等。「我們詠春是內家詠春拳,最講究的是出手求變,剛柔並濟,借力打力,發力含蓄,攻守兼備,比較靈活實用。」年過六旬的詠春拳師呂釗洪對記者說道。
之所以在永慶坊創辦「廣州岑能詠春拳傳承基地」, 岑兆偉解釋,「自己從小在西關長大,這裡是一個有歷史沉澱的地方,能較好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是發展廣州武術文化一個很好的基地。」
如何推廣廣州詠春拳一直是岑兆偉思考的問題。「此次詠春(西關)進入廣州非遺項目,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去推廣廣州詠春文化。我們也一直倡導武術進校園。」岑兆偉說。
文/圖 金羊網記者 張豪
劉智強
白眉拳
一拳既出虎嘯生風
白眉合勁道武館位於白雲區橫沙村仲山招大夫祠內,是授教中國傳統武術的基地之一,其中武館的鎮館功夫「白眉拳」是中國傳統武術裡面一種罕見的格鬥拳術。
因白眉拳一直只在佛門武僧中承傳,俗家弟子及後學者只知是由一位白眉白髮老人傳教「五祖拳」,便以「白眉拳」這種叫法延續至今。第一代宗師張禮泉以白眉拳為基礎綜合其他各派傳統武功集成了一套獨特的「白眉功夫」,1912至1949年間,張禮泉在廣州設館授徒,以廣州為中心把白眉功夫推廣到珠三角、兩廣地區及至海外。
白眉合勁道武館成立已有20年,館長劉智強對記者說,「父親(第六代傳人劉泉)從小就告訴我『沒有中國文化就沒有武術』,在拳術中含有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須知中華武術同出一源,只分陰陽兩家,而白眉拳正是巧妙結合了陰陽兩家,手心出是陰,手心回是陽,直中帶圓,圓中帶直,通過氣息吞吐、筋骨開合帶動拳腳爆發力。」白眉武術其中「鳳眼拳」的握拳手法最為特色,穿透力極強。
「做武館實際上賺不了多少,主要還是想將這個功夫傳承下去。希望能有更多師兄弟一起將我們中華武術發揚光大,還要繼續努力。」館長劉智強感嘆道。
文/圖 金羊網記者 宋昀瀟 實習生 鍾霈琳
掃碼可看非遺系列報導
編輯: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