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何拿下南宋後,對外徵伐幾乎沒贏過?有三大原因個個致命

2020-12-25 冷兵器研究所

蒙元立國是以其強大的軍事戰鬥力為後盾的。元史兵志記載,兵者「用得其道,則兵力富,而國勢強;用失其宜,則兵力耗,而國力弱。」元朝是以兵力的強大與否來看國勢強弱的。縱觀元朝的歷史,軍事鬥爭貫穿始終,也證明了這一點。尤其是世祖在位期間,更是四處徵戰。錢穆說到「元代入主中國,凡十一主,一百零九年。世祖的三十餘年無歲不用兵,南定南宋,又規海外。」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汗位。隨即進行了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軍事鬥爭。滅南宋之後,忽必烈更是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鬥爭,陸續展開了對海都、篤哇、昔裡吉、乃顏等諸王的軍事鎮壓,同時積極鎮壓國內各民族的人民起義。從成吉思汗立國至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軍幾乎年年徵戰。元朝內部無論是四處徵伐的軍士們,還是普通的民眾,都被這種長期的軍事鬥爭所拖累。在如此頻繁的軍事鬥爭後,忽必烈仍舊發動了不得人心的對外徵戰。

元軍長期對外作戰,沒有得到體養生息,戰鬥力必然下降。有詩文發出了「老兵飽嘗徵戰味,聽說南徵愁滿面」的感嘆,反映了元廷軍人的反戰情緒。元朝所進行的對外戰爭,在國內外都不得人心。在元朝國內,湖南宣慰使上奏朝廷,「連歲徵日本及用兵佔城,百姓罷於轉輸,……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謄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民眾疾苦,元朝的部分官員也對徵戰持反對意見,「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言民勞,乞寢兵」。

由於元朝所進行的鬥爭是非正義的,因此遭受戰爭侵略的海外諸國人民更容易團結起來。在安南,普通人民和軍隊積極配合,全國人民一起共同擊退了元軍的來犯。戰爭相持階段,安南國內「各村莊的青年們自己武裝起來建立了鄉丁隊伍,以保衛家鄉」。安南面對元軍多次的入侵,採用了靈活的作戰方法。安南國曾頒布抗戰命令「凡國內郡縣假有外寇至,當死戰,或力不敵,許於山澤逃竄,不得迎降」。這既給了元軍沉重打擊,又避免了蠻力決戰,保存了實力。

霍爾在其著書《東南亞史》也講到是「佔婆和安南一道成功擊退了蒙古企圖徵服他們的全部進犯」。元軍第一次徵伐日本時,日本民眾面對來勢洶洶的元軍,日本國民幾乎動員全國力量來進行抵抗。上至將軍,下至士兵、平民,「甚至神社佛寺人員都爭先恐後急馳而來」抵抗元軍。同樣所籤發的高麗人民因為不斷要為忽必烈軍隊提供錢糧和戰船,心中多存有不滿,

井上清曾指出「強制的高麗人和漢人建造的船隻很不堅固,陸戰方面無敵的的蒙古軍在海戰方面不得不依靠對元朝懷有著怨恨的宋朝降將的指揮。」而這又為元朝的艦船遭遇海風襲擊,統帥獨自逃跑埋下了伏筆。忽必烈發兵四處徵伐,引發國內人民反抗,國外人民對抗,這也是忽必烈徵伐海外不得民心而造成的惡果。而失去民心的忽必烈,所進行的勞師遠伐必然會遭到失敗,這也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元人趙天麟曾批評道:「竊見數年以來,北徵閱牆之叛,東伐孚海之國,近又大舉南徵,鞭策未嘗停,戎僵未嘗解……勝之不足以喜,得知不足以治。」孟子曾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忽必烈富有雄才大略,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統一中國之後,理應效仿漢唐建國初期施行體養生息的國策。然而,元世祖深受蒙古舊俗的影響,繼續走向了四處徵伐的道路。忽必烈所進行的鬥爭屢屢失去民心,尤其是江南民眾,對此更是深惡痛絕。在國內不得人心,沒有得到強有力的後方支援,而交戰國方面,諸國人民更是不屈於不正義之師的徵伐,給予了堅決、靈活的抵抗,因此戰爭失利在所難免。

忽必烈為了繼承祖業、開疆擴土,頻頻向亞洲諸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但是由於諸多的主客觀原因導致了海外徵伐的失敗。失敗的客觀原因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其一,元朝軍隊主力蒙古、探馬赤軍由於長期生活在北方,比較適應在北方空曠之地騎兵作戰、大迂迴作戰等方式。而亞洲以上遭受徵伐的諸國大多是島嶼和海水相間,多位於潮熱的南方之地。其特有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使得元軍十分的不適應,最終導致了元軍在前線作戰的節節失利,此可謂是元朝軍隊海外徵伐失敗的客觀自然原因。其二,由於蒙古諸王的叛亂、國內人民反抗,導致元軍把大部分軍力用以平叛、鎮壓國內的反抗武裝力量上。

從而使得用於對外作戰的兵力嚴重不足,這是元軍最終失敗的客觀人為原因。另外,元朝軍隊內部因為等級制度的存在,各個等級軍隊之間矛盾重重,軍隊內部的凝聚力減弱,從而導致整個軍事鬥爭缺乏組織性和協調性;同時忽必烈登基汗位之後,四處徵戰導致了軍士們滋生了很強的厭戰、懼戰情緒,同時為了徵伐海外,四處徵兵納糧,導致普通民眾生活十分的艱難。民眾反對徵伐,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精神支柱。進行這種不得民心的徵伐戰爭,導致了江南盜賊多起,民不聊生的悲慘景象。而最終在失去民心的時候,也就失去了軍事後方的強大支援。因此,元朝軍隊在逐漸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物質支援之後,依然四處徵伐,導致元軍數次進行海外戰爭的失敗。

參考資料

【1】元史

相關焦點

  • 元朝建立後,為什麼在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呢?
    自從蒙古統一後,開始了開疆拓土,東徵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早期,蒙古曾進行了三次西徵,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成果大。在第三次西徵的過程中,蒙古大汗蒙哥去世,由於太突然,並沒有選擇接班人,這也就導致蒙古內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始了爭奪大汗之位的戰爭,這一打就是五年,最終忽必烈贏了。
  • 朱元璋滅元朝時,蒙古四大汗國為何袖手旁觀?
    忽必烈滅南宋的過程中,蒙古帝國的蒙哥徵南宋時突然病死,此時蒙古帝國汗位就出現空缺,蒙哥兒子及兩個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都是汗位繼承人。而四大汗國的朮赤後裔已經永遠排除在汗位繼承之外,因為朮赤的血統一直是成吉思汗一塊心病,朮赤為成吉思汗東徵西討貢獻力量,能得到一個汗國他也知足了。其他汗國也沒心思爭,他們各自在封地上當皇帝。而從正統上看,他們也知道不會成功。
  • 元朝沒打下日本並非因為颶風,出徵前忽必烈最擔心的事情沒能避免
    直到兩年再次派出使節到達日本後,竟然被日本扣留數月,最終無功而返。  忽必烈藩邸舊臣,負責高麗事務的趙良弼見此情況,於是主動請纓要前去日本。忽必烈見其年老衰邁,開始不同意他去,在趙良弼的強烈要求下,最終忽必烈下令派出三千士兵做其護衛。趙良弼堅決推辭最終只帶來二十四人前往。到達日本後,趙良弼沒見到日本國王反被扣押在一個小島。直到至元十年(1273)才被放回元朝。
  • 為何幾乎沒有人拍元朝的影視劇?導演:不是不想拍,是不敢拍
    要說有哪個中國人對世界所造成的影響力是最為巨大的,恐怕歐美人所給出的答案都是出奇的一致,那便是成吉思汗,即鐵木真。  身為大蒙古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有著出類拔萃的政治以及軍事能力,他在位期間,發動了多次對外戰爭,甚至一度打到了一些東歐國家,所以,如今很多歐美人提到成吉思汗的名字也是會感到十分的畏懼。
  • 元朝是中國正統朝代?同樣是蒙古帝國,為何四大汗國不算?
    先後經歷四個皇帝,或者說可汗,他們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宗窩闊臺,元定宗貴由,元憲宗蒙哥,據說還有一個元睿宗拖雷,這裡有總共4到5個可汗時期,直到蒙哥死之前的這一段歷史,是大蒙古帝國的歷史,不屬於元朝的歷史,因為這中間有一個節點,這個節點把大蒙古帝國歷史和元朝帝國的歷史一刀兩斷,切分開來。
  • 蒙古人徵戰四方,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潰?專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01忽必烈對於人才行向來非常的愛惜,不僅收攏了幕府舊臣,還廣招賢士,他門下的謀士光是被載入史冊的就有六十多人。可以說他們為忽必烈徵戰四方、統一天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259年,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在戰爭中意外逝世,忽必烈得知後便日夜兼程馬地趕回了漠南,並單方面宣布自己繼承蒙古的汗位。
  • 今天的省制原來是這樣來的:元朝7個,明朝15個,今天34個
    其實,行省制度最早起源於魏晉時期的行臺制度,原本是中央為了行政需求所設置的派出機構,凡是地方有事,行臺臨時代理中央執行任務,事情結束了就罷免行臺。 南北朝時,東魏與北齊也曾設置過行臺省,到了金代曾在汴梁設置過行尚書臺省,以治理黃河等事務,但等事情處理完就罷免了。
  • 靠「血與火的徵伐」建立起來的大元王朝,為什麼歷時97年而亡?
    當我們談到元朝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它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王朝。 那麼除此之外,普通中國人對於元朝還有什麼深刻的歷史記憶呢?也許還有"蒙古人的王朝"?我想基本不會再有了吧。
  • 我國首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為何現在元朝這麼沒有存在感
    說起我國古代朝代,「唐宋元明清」幾乎是脫口而出的。但是在這幾個朝代中,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幾乎都沒有元朝的身影出現過。最早是唐朝的影視劇熱播,之後是明清,現在是宋朝,唯獨元朝不被大家了解。而且說起元朝,大家除了知道這是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創建的,其它的也知道得很少。
  • 元朝有何特殊之處,為什麼沒有導演願意拍元朝電視劇?
    現在,有關元朝的電視劇是比較少的,可能有人會說《倚天屠龍記》,但這只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武俠劇,雖說故事背景是元末,不過和元朝幾乎沒什麼關係,而和元朝有直接關係的電視劇是比較少見的,這是為何?第一,元朝太冷門,拍了沒人看。
  • 為何清宮劇爛大街,元朝的電視劇卻少有人拍?其實是沒人敢拍
    在清宮劇泛濫的同時,很多人也不禁有這樣一個疑惑:同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極少出現以元朝為歷史背景的電視劇?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第一、元朝歷史太過混亂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開創大一統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有著本民族的繼承制度,與漢人禮法中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並不相同。
  • 為何清宮劇層出不窮,元朝宮廷劇卻沒人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元朝的疆土還是比較遼闊的,因為元朝人喜歡徵戰沙場,所以對於國家領土的擴充非常有利。但是作為中國歷史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其實是學習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影視劇劇組不願意去拍元朝為背景的宮廷劇,反而是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清宮劇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朱元璋滅元朝時,為何蒙古四大汗國不出兵幫忙?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在滅南宋前,主要進行西徵,然後滅金夏。蒙古鐵騎深入中亞和歐洲,佔領大片領土。然後成吉思汗的兒子又那麼多,且個頂個的優秀,再加上如此廣袤的土地需要人鎮守,於是分別金帳汗國、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他們統一屬於蒙古帝國。
  • 蒙古滅金後幾乎殺光金國皇室,為何在滅宋後,卻善待宋朝皇室
    蒙古人殺光金國皇室,最終在滅南宋以後,卻把南宋皇室保留了下來,幾乎沒有殺過。這個問題,確實有些讓人費解。這看起來有些不太符合蒙古人的做事風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蒙古滅金)分析一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蒙古攻打金國和南宋,目的不一樣。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從蒙古崛起,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金國對蒙古人的殘害,對成吉思汗祖上的傷害。
  • 為何幾乎沒有人拍元朝的影視劇?導演:不是不想拍,而是不敢拍
    但怪異的是,哪個朝代似乎都有,只有元朝非常稀缺,甚至我們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元朝的電視劇。當然了,在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倚天屠龍記》中,裡面也或多或少的出過元朝的人物,例如王保保等人。
  • 南宋為何能夠偏安於南方,金朝為何又不滅掉南宋?
    金國和宋朝相愛相殺一百多年,而且一直都是金國處在上風,那麼金國為何又不滅掉南宋呢?其實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金國能滅掉北宋,為何滅不了南宋?我認為有三個原因:1,北宋實在太窩囊說北宋太窩囊,還不如說宋徽宗和宋欽宗太窩囊!在宋神宗和宋哲宗死後,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向太后會挑中毫無政治抱負的宋徽宗趙佶上位。
  • 南宋危亡時 他散盡家財勤王救國 斷然拒絕元朝的高官厚祿
    南宋危亡時 他散盡家財勤王救國 斷然拒絕元朝的高官厚祿 他是南宋最後的英雄 20歲高中狀元 宋理宗欣喜 大宋終於有了棟梁大才 不久元軍大舉南下 南宋官兵或逃竄或投降
  • 元朝滅亡後,蒙古為何再難稱霸世界?
    很多人不由得疑惑,為什麼蒙古人在元朝滅亡後,再沒能書寫忽必烈時代定鼎中原的奇蹟呢? 從歷史上看,忽必烈能夠完成建立元王朝的霸業,與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分析忽必烈崛起的過程,我們應當將其放到蒙古帝國擴張的大歷史脈絡中進行研究。
  • 南宋疆域的最北界曾到哪裡?你可能不會想到
    南宋、金、西夏對峙圖(注意淮水與大散關的位置) 實際上,在南宋末期,其疆域曾有過劇烈變化,其中最北界一度擴張至今河北滄州地區。 南宋軍隊的作戰能力非但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弱」,而且是可圈可點的。在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在前期能有如此巨大的推進和戰果,是很不容易的,雖然說前期可能存在蒙古軍隊主力沒有完全集中等因素,讓宋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南宋軍隊也絕不是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不堪一擊」。
  • 忽必烈南下的三大攔路虎,南宋只配排第三,第一的讓他一度絕望
    李擅此人一直以來「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編益兵計,其謀亦深矣」,多次託辭拒絕元朝的數次調軍要求。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鬥之際,李擅趁機發動了叛亂。忽必烈派漢人統帥史天澤在濟南府徹底擊敗李擅叛眾,將其處死。由於李擅的叛亂是在忽必烈爭奪汗位的特殊時期發生的,忽必烈從此對漢人有了很深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