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地處豫西丘陵山區,歷為古都洛陽的畿輔之地,也是河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其境內河山壯麗,文物勝跡遍布全縣。
11月16日上午,「丈量五千年 蝶變黃河岸」主流融媒體沿黃探訪河南活動採訪團走進新安縣鐵門鎮,參訪千唐志齋博物館,觀覽石刻唐書,品讀書法文化。
千唐志齋為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張鍅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所謂「墓誌」,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裡、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等。
走進館內,鬥拱飛簷,磚雕石刻,圖案豐富,工藝精湛,古樸厚重氣息撲面而來。「這裡珍藏著2000多方自西晉、北魏、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以來歷代墓誌碑刻,其中以唐人墓誌最多,僅舊藏唐代墓誌就有1100多方,因此被稱為千唐志齋。」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齋中所藏唐人墓誌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後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官娥才女、百姓雜家無所不包。「這些墓誌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可以說是最原始的唐人博物館。」
《千唐志齋》不僅既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石刻唐書檔案館,還是研究唐代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被稱為「書法聖地」。在滿牆琳琅滿目的志石上,褚遂良體、柳公權體的墓誌,王昌齡、狄仁傑、趙孟頫的書丹碑文,讓人目不暇接……你可以盡情享受唐人精美的書法藝術帶來的美感,更可以看到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館內收藏有唐代名相狄仁傑寫的《袁公瑜墓志銘》、唐代王昌齡手書的《陳頤墓誌》、著名書法家李邕的墓誌等,還有被稱為『近代三絕』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書丹、吳昌碩篆刻的張鍅之父《張子溫墓志銘》等,都是書法中的珍品。」工作人員介紹。
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千唐志齋銘刻歷史光陰,承載華夏記憶,採訪團成員深受觸動。「對千唐志齋慕名已久,一直沒有來過,這次跟著看河南來到這裡,圓了心願,那麼多書法風格、石刻,很壯觀,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商報社記者高明舉說。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9月,由央視拍攝的專題紀錄片《千唐志齋》開機儀式在千唐志齋博物館舉行。通過對千唐志齋博物館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展現中國書法,建立文化自信。(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