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新聞12月18日訊(記者 王立強)今天上午十點,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在濟寧市美術館拉開序幕,伴隨「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開展,揭開了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這個大展第一次全面、系統、完整地將唐以前濟寧石刻書法以拓片形式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是第五屆孔孟之鄉漢碑行的重頭戲,該展覽以拓片形式集中展出了唐以前的濟寧石刻書法,重點突出了漢魏石刻,整個展覽分為漢魏石刻、摩崖石刻、漢畫像石題記三大版塊,展出各類拓片百餘種。特別是葛山摩崖石刻拓片,第一次整體性呈現出葛山摩崖的真容,10幅27米的超長拓片從展廳天花板處瀑布般垂下,既壯觀又震撼。
據拓片收藏機構鄒魯美術館負責人高甫先生介紹:「葛山這套拓片拓自上世紀70年代,由於尺幅過大,一直沒有整體性展開過,更不要說展覽了。這次展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整體性展出,機會難得,非常值得好好欣賞一番。」
濟寧的石刻書法時代早,數量多;保存好,遺存集中;具有氣魄宏大,藝術水平獨高等特點。自宋代以來,一直倍受金石學家、書法家們的高度崇愛。最具代表性的一是漢魏碑刻,濟寧地區目前保存下來的有60多種,數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一半左右。其中早年出土的30多種,新近出土的30多種,見於著錄、原石已佚的65種。若加之殘碑和無確切年號者,總量約有140多通,是全國漢代碑刻分布最密集、最有整體感的地區。其書法面貌不僅具備當時書壇的各種類型:典型隸書如《乙瑛》《禮器》,通俗隸書如《萊子侯》《禳盜刻石》,行書隸書如《安國祠堂》《兩城永和題字》,美術隸書如《衡方碑》《景君銘》。各類型又自我獨立,相互影響,完美地展現出漢代書法有機整體發展演變的腳步和審美追求的華麗篇章。二是北朝摩崖刻經,主要分布在濟寧地區的汶上水牛山、兗州金口壩周圍寺院,以及鄒城嶧山、陽山、尖山、鐵山、岡山、葛山之上,是全國佛教刻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有佛經、佛名、佛號、偈語、銘贊、題名、題記。參與刻經活動的人物有高僧、比丘、善男信女,還有朝廷高官、王妃貴族、名門後裔、佛教管理人員等。組織者兼書丹人,首推廣大鄉東嶺僧安道壹。他用二十多年的精力,在泰嶧山區與鄴都近畿23座山上,創作了81件作品。書法以隸書為骨架,更將篆、魏書因素巧妙地融合進來。字大如鬥,亦隸亦楷,字字洋溢著變革的氣息,給北朝滑向下坡的隸書藝術,注入了復古血液。為傳統書藝的復甦再生,進行了成功地探索。這些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作品,低眉合掌,若有道之士,氣韻穆穆,微妙圓通,有天下而不與。襯之以山林峭壁、流水鐘聲,作品不僅與大自然融在一起,更與佛教義理化通十力。其場面之博大,氣勢之恢宏,堪稱書史之絕。
「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揭開的是濟寧石刻書法的千古面紗,堪稱一項前無古人的文化壯舉,有著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歷史承載,它以尋常百姓的「未知視角」切入,帶著人們走進一段探秘書法的奇妙之旅。
梳理濟寧的石刻書法資源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座文化寶庫過於宏大。山東省書協副主席、濟寧市書協主席、孔孟之鄉漢碑行負責人謝長偉介紹說:「這種難度不僅在於資源的宏大,還有全部收集起來的難度以及集中展示的困難。慶幸的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正當其時;特別是濟寧市美術館的落成使用,為展示石刻書法超長拓片提供了場館條件;並且這件事還得到以碑刻拓片為主題的鄒魯美術館的全力支持,正是因為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才得以圓夢。」
濟寧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歷代石刻書法資源的富藏之地,尤其是漢魏石刻享譽天下,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的盛名。2016年11月,濟寧市書法家協會立足本土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攜手有關文化學者,創意、策劃、啟動、實施了「孔孟之鄉漢碑行」。
孔孟之鄉漢碑行得到了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和濟寧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活動由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和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濟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顧亞龍先生出席了首屆「孔孟之鄉漢碑行」開幕式。孔孟之鄉漢碑行,是濟寧的一件文化盛事,每年舉辦一次,五年五屆,先後舉辦了「全國隸書展暨中國漢碑與書法學術研討會」「山東當代隸書優秀作品展暨創作研討會」「全國當代隸書優秀作品邀請展暨當代隸書創作研討會」「山東省書協隸書委員會、山東省青年書協篆隸委員會隸書臨帖展」,以及今年舉辦的「聖地石華·濟寧漢魏石刻書法大展」。孔孟之鄉漢碑行組織大型訪碑活動4次,舉辦學術研討會3場,出版圖書6部,其中《孔孟之鄉漢碑行全國隸書展作品集》《孔孟之鄉漢碑行全國隸書展暨中國漢碑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孔孟之鄉漢碑行全國當代隸書優秀作品邀請展作品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發行。參加、參展作者遍及33個省市自治區,首屆漢碑行投稿作品4100餘件,其持續廣泛的影響逐漸覆蓋全國,所引發帶動的「訪碑濟寧」已經形成書法研學新潮。
孔孟之鄉漢碑行是濟寧推廣傳統文化、講好濟寧故事的又一次努力和成功實踐。今天的「訪碑濟寧」業已成為一種文旅合一的互動,實踐證明,這樣的互動具有很強的粘性,它為濟寧圈來了一大批年輕粉絲,這對年輕人接受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意義深遠。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