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間咖啡廳裡一輛黑白的列車開向35位觀眾,在咖啡廳外貼著一張名為《盧米埃電影》的手繪海報,手繪電影海報的百年歷史就這樣伴隨著進站火車的蒸汽開上了歷史的舞臺。在電腦技術發達的今天,手繪電影海報依然作為一項有表現力的藝術得以保留,這次推送麥青姐就將為你講述手繪電影海報的百年變遷史,回憶那些讓人難忘的經典海報。
1915年美國導演大衛·格裡菲斯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上映。該片幻想似的情節設置對後世電影產生深遠影響。但同時它也因反映「雅利安種族主義」為影評人所詬病,甚至有人將它稱為一部邪惡的電影。電影的海報同樣體現了「白人至上」的觀念。馬背上的白人男子如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手握玫瑰的騎士又讓人想到了為保衛基督教,清除「異端」而進行的十字軍聖戰。似乎是有意將種族主義思潮的神聖化。
1931年德國導演弗裡茨·郎的懸疑片《M就是兇手》上映。故事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柏林的謀殺案。全片洋溢著濃濃的黑色幽默氛圍,電影中對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的高超運用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為人稱道。而電影結尾處關於法制人權等問題的討論使得電影不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懸疑片,故此它被譽為表現主義的佳作。電影的海報同樣具有表現主義的氣息,伸出的手上寫著紅色的M,意象化的表達令人精神上為之顫慄。
20世紀上半葉代最為經典的手繪電影海報出自於1939年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片長4個小時的電影改編自反映南北戰爭的小說《飄》。電影上映後在全球取得了3.9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約佔美國當年GDP總量的1/236,這也就意味著在當代一部電影取得了70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電影的海報也一樣讓人難忘,郝思嘉和白瑞德擁抱的畫面是那個時代最經典的熒幕情侶形象。
1940年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蝴蝶夢》上映。電影對後世推理片的情節設置,氣氛營造,線索隱藏影響極大,甚至可以說它為西方主流懸疑推理電影奠定了套路。《蝴蝶夢》的總體格調黑暗陰鬱,懸疑氣氛中夾雜著悽冷蒼涼的哥德式審美情趣。它的海報也同樣突顯了這種風格。女主角文德斯夫人形單影隻的拿煙側像搭配著灰藍色如同薄霧一般的背景營造出感傷的氛圍,同時又不削弱電影的緊張感。
在二次世界大戰最為激烈的1942年,一部經典愛情電影《北非諜影》(現譯《卡薩布蘭卡》)在美國上映。電影中的經典臺詞「世上有那麼多的城鎮,城鎮有那麼多的酒館,而她卻走進了我的」成為了影史上關於邂逅最為羅曼蒂克的表達。同樣它的海報也一直為人稱道。畫面中手繪的伊莉莎·倫德(英格麗·褒曼飾演)眼神中帶著迷惘,仿佛仍在愛情的兩難選擇中搖擺不定。
有人說夢露最經典的影像總留在最沒人看的電影裡。的確如此,1955年美國的電影《七年之癢》幾乎沒人完整的看過,但幾乎卻沒人不知道這部電影中瑪麗蓮·夢露捂白色石榴裙的經典的橋段。同樣因為烈焰紅唇,酥胸微露的金髮女郎夢露,這部電影的海報成為了50代流傳最廣的美國電影海報,甚至在很長時間裡它成為了外國人在提及美式生活方式時頭腦中首先浮現出的圖像化映像。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是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進行的最如火如荼的時期。1959年導演弗朗索瓦·特裡弗執導的半自傳體電影《四百擊》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電影講訴12歲小男孩安東尼的一些人生經歷。而影片的海報則來源於影片結束時的為經典的橋段,被少管所看守追逐的小男孩安東尼一路狂奔,直至大海邊,他望向遠方的大海,臉上寫滿了青春的迷惘。
1961年由布萊克·愛德華茲執導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上映。電影中奧黛麗·赫本飾演一位拜金主義的交際花霍莉·戈萊特利。片中她一襲黑裙加珍珠項鍊的打扮至今依然引領著潮流風尚,小黑裙也至那以後成為了每一個白富美女神衣櫥中不可缺少的物件。這部電影的手繪版海報正是截取了影片中奧黛麗·赫本這個最為迷人的畫面,手拿煙管,身著小黑裙,透露出一種精靈古怪而又有些小任性的可愛形象。
1971年庫布裡克導演的《發條橙》電影上映。次年44屆奧斯卡上這部電影得到了最佳電影獎的提名,成為了第二部獲此提名的X級電影。影片瀰漫著濃濃的後現代主義氛圍,通過奇特的服裝造型,藝術感十足的配樂,舞臺劇一般誇張的對白方式諷刺了社會設圖給橙子上發條,卻無法讓它正常運轉。電影的手繪版海報也流傳甚廣。手握箭的亞力克斯帶著邪惡的笑容,從畫面中呼之欲出。
越戰的陰雲讓美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70年代中葉,反戰思想,嬉皮士文化·,婦女解放運動湧現,這一時期是美國最為迷茫的時期。銀幕上出現了不少反英雄形象,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1976年馬丁·西科塞斯的電影《計程車司機》中的拉維斯。在電影的手繪版海報中,拉維斯標誌性的朋克髮型被改為計程車一般的橙黃色,他的眼睛則被一個黑洞取代,反映出那個年代美國人的精神失落。
1977年盧卡斯影業推出了《星球大戰》正傳系列的第一部,此後的40年間這部科幻巨製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曆程,最早的幾部《星球大戰》的手繪海報也成為了不少人心中的永遠的童年回憶。如今越來越發達的CG特效使得《星球大戰》更加炫目,電腦取代了手繪,電影的海報如同電影本身商業意味十足。2015年後每個夏季都會有一部新的《星球大戰》上映,但快餐式化的製造卻更讓我們懷念那手繪海報時代的《星球大戰》了。
80年代後電影,手繪電影海報開始被人們稱為消逝的藝術,很少有電影製作方願意費時費力的去畫一副不真實的海報。但依然有一些講究情懷的導演喜歡採用手繪的方式製作海報,比如文藝的一發不可收拾的伍迪·艾倫。1983年他自導自演了偽紀錄片式傳記電影《西力傳》。這部電影的手繪海報因為別出心裁的構圖,簡明卻充滿衝擊力的藝術表現,歪歪扭扭的字體被載入了電影史。
在商業化的美國手繪海報在80年代末已經很難見到了,但在歐洲,流水線式的電影生產並沒有好萊塢那麼泛濫,它依然留有市場。1988年「走心」的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上映。用平淡溫和的方式講述了西西里島上一個電影放映員與小男孩間的忘年交,使無數的電影愛好者產生了心靈的共鳴。電影的幾款海報幾乎都是採用手繪的形式製作的,勾起了影迷們無限的回憶。
1990年代手繪海報更加稀少,但一些求新求異的cult電影導演卻對它情有獨鍾,最典型的便是昆汀·塔倫蒂諾。1994年他的黑色幽默喜劇《低俗小說》在美國上映,採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敘事,將六個看似彼此獨立的故事通過各種巧合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這部電影的海報有很多版本,幾乎每版都是經典,手繪版的是其在波蘭上映時電影院使用的版本。海報以波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抽象化的表現,五彩的色調,極富審美價值
1990年代末英國湧現了一大批先鋒導演,他們採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拍攝了一大批從敘事風格到鏡頭處理都極其先鋒的作品。比如《美國麗人》,《猜火車》。當然還有蓋·裡奇1998年拍攝的電影《兩桿大煙槍》。電影以一種英國人的沒品幽默揭露了心酸的社會現實。電影的海報也同樣有多個版本,其中手繪版很引人注目,畫面中四個主角雖表情各異,但都愁眉苦臉,體現出小人物的悲哀。
說到海報就不得不提及2005年的美國電影《V字仇殺隊》。這部很喬治·歐威爾風格的反烏託邦電影實際上改編自DC的同名漫畫,是影史上最有藝術價值及社會深度的漫改電影之一。同樣經典的還有它的海報,現在它已經成為了流行文化的一種象徵,在各種「離經叛道」的文藝(中二)青年的房間裡,衛衣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在這些海報中手繪版的最為製作精細,復古而精巧的畫風似乎把我們帶回了50年前的手繪海報時代。
又一次提到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2009年他拍攝了一部血腥離奇,很有個人化風格的cult電影《無恥混蛋》。電影以一種荒誕的手法講述了一隻名為「混蛋」的小隊去刺殺希特勒,當然最後他們成功了。正式上映時電影的海報採用了復古的手繪版。以黑白金為主色調,仿佛是一張畫在牛皮紙上的漫畫,多個人物被擁擠的而雜亂的擺在一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構圖。別出心裁的海報與新穎的故事相互呼應,讓人耳目一新。
2011年上映的法國電影《藝術家》是84屆奧斯卡的大贏家。電影採用黑白默片的方式,向默片電影及默片表演藝術家致敬。故事講述了一個在默片向有聲電影過度的時代一個默片演員在事業與愛情方面的經歷。今日的手繪海報面臨著與消逝的默片一樣的困境,技術的發展是它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的碾壓。一部沉默的電影當然要配上一副手繪的海報,以懷念那個遠去的時代。
2014年韋斯·安德森導演的第8部電影長片《布達佩斯大飯店》在美國上映。這位頗具時尚感和現代氣息的導演在海報選擇上也與眾不同。手繪的海報以粉色為背景切合了電影中飯店粉色的外牆,海報的正中則布滿了各種房客的物件,以代表他們所處的不同社會地位和職業,反映出那個時代布達佩斯飯店的聲色犬馬,魚龍混雜的狀況,這種以小見大與電影中以一個酒店反映歐洲數十年歷史的手法十分契合。
各位親愛的小夥伴:
謝謝大家的支持,記得給麥青姐點讚。還有積極評論的孩子最可愛了!
微信ID:yuanmaiqing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